虎榛子论文-靳泽荣,刘志雄,陈旭鹏,张金桐

虎榛子论文-靳泽荣,刘志雄,陈旭鹏,张金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虎榛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虎榛子,HS-SPME&GC-MS,挥发物

虎榛子论文文献综述

靳泽荣,刘志雄,陈旭鹏,张金桐[1](2016)在《虎榛子叶片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以长势优植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其叶片挥发性物质,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虎榛子叶片中共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其中5种绿叶气味物质,占75.61%;6种芳香化合物,占1.30%;9种萜烯类化合物,占5.04%;19种脂肪族化合物,占17.76%。该结果可为其寄生昆虫栎黄枯叶蛾的植物源引诱剂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乌日古玛拉,包亮[2](2016)在《虎榛子碳储量回归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杏进行植被碳储量研究,利用株高(H)与虎榛子地上碳储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最优地上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天然和人工山杏最优地上植被碳储量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检验指标RS小于20%、RMA小于30%,拟合精度在70%以上,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估算山杏地上碳储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6年07期)

峥嵘[3](2015)在《虎榛子促进油松菌根形成及外生菌根真菌PT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贫瘠的内蒙古大青山阳坡,有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生长的地段,油松的长势要好于相同条件下无虎榛子的油松,有虎榛子共生的情况下油松的菌根侵染率也要高于一般。虎榛子是否会像菌根促生菌一样是油松的菌根促生植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室内选择5种外生菌根(ECM)真菌和油松进行根室共栽实验,测定植物的菌根侵染率、生物量、全N全P含量;土壤p H、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以求解释这一问题,同时筛选出油松的2株优良ECM菌株。P的缺乏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在华北地区生长的油松更是如此,油松是一种菌根依赖性极强的植物,而形成菌根的植物可以显着增加对环境中P元素的吸收,我们想从P吸收的角度解释虎榛子的促生作用。植物的P吸收菌根途径高度依赖菌根真菌磷酸盐转运蛋白,要想研究油松菌根真菌的磷酸盐蛋白,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参基因。为此首先克隆分析了油松的2株优良ECM真菌的γ-actin基因,还对这2种真菌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在上述基础上,继续从这2种真菌克隆出它们的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以及一些特性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虎榛子被ECM真菌侵染后,长势要好于未侵染的虎榛子幼苗;虎榛子幼苗能促进油松幼苗形成菌根,油松形成菌根大多是二叉状菌根,菌根形成显着促进了油松的生长。不论是虎榛子还是油松,接种5种ECM真菌后,土壤p 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土壤中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加,苗木中的全N、全P含量也会明显提高,而且在有虎榛子存在的情况下,菌根化油松的各种指标增加效果更加明显。综合各种指标,在本次研究所选择的5种ECM真菌中,油松的2株优良ECM真菌是浅黄根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和球根白丝膜菌(Leucocortinarius bulbiger)。(2)从R.luteolus和L.Bulbiger中分别分离得到肌动蛋白基因Rl-act和Lb-act,均具有真菌γ-actin基因3个保守特征序列。Rl-act和Lb-act基因在不同碳源及磷水平培养条件下表达量基本一致,验证了这2个基因作为分子内标的可靠性。(3)分离得到的ITS序列分析显示,R.luteolus的ITS序列与形态差异较大的口蘑属中3种菌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近;而L.bulbiger的ITS序列与滑锈伞属的5种真菌ITS序列亲缘关系近,该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一致。(4)从R.luteolus和L.bulbiger中分离鉴定出了2个高亲和力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Rl PT和Lb PT。蛋白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Rl PT和美味牛肝菌的磷酸盐转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而Lb PT则与大毒滑锈伞的磷酸盐转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这2个基因的MB192转化型酵母最适生长p H值均为6。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严格在细胞膜上表达。缺陷型酵母功能互补试验证实,均能弥补MB192 P吸收缺陷型酵母的磷酸盐吸收能力,Rl PT测算的Km值为57.90μmol/L磷酸盐,而Lb PT测算的Km值是35.87μmol/L。通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测定,进一步验证这2个基因是具有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功能的基因。在P饥饿状态下,这2株菌无论是在纯培养或在菌根化油松根系中,Rl PT和Lb PT均显着上调表达,而在P加富的情况下,对应的基因显着下调表达。这揭示了在华北缺磷地区油松为什么对外生菌根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张玉花[4](2014)在《虎榛子NADP-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在外生菌根中的表达分析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榛子是极度退化生态环境造林的先锋树种,它能够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山地上成为优势灌木之一与菌根真菌共生有重要的关系。外生菌根的形成不仅能改变植物和真菌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异常功能蛋白,促进彼此之间的新陈代谢作用。本研究采用组培苗菌根合成技术获得虎榛子组培菌根化苗,分别从菌根组织、根组织及真菌纯培养菌丝中提取NADP-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比较叁种来源酶的特性。并从叁种材料中提取总RNA,进行半定量PCR,比较菌根合成对宿主植物根内NADP-IDH基因的表达情况。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接种叁株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CgO5、CgSO1、 CgSO11)菌株的虎榛子幼苗进行各项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的测定,发现接种CgO5的各生长指标及菌根侵染率都比其他两个菌根真菌好。表明CgO5与虎榛子的共生效果比其他两株强。2.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及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后的IDH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菌根组织、根组织和真菌纯培养菌丝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单亚基相对分子质量约46kD左右。菌根组织、根组织及真菌纯培养菌丝NADP-IDH的比活力分别为121.12U/mg、115.24U/mg和102.29U/mg;动力学分析表明其菌根组织、根组织及真菌纯培养菌丝NADP-IDH最适pH分别为8.0、7.5和8.5,略偏碱性;最适温度分别为40℃、50℃和45℃,叁种来源IDH的活性依赖于不同的二价金属离子的存在,Mn2+、Mg2+存在时酶活性最强,而Ca2+、Zn2+和Ni2+是IDH的强烈抑制剂。菌根组织、根组织及真菌纯培养菌丝NADP-IDH对NADP+的Km值分别为20.8μM、52.63μM和27.7μM;对异柠檬酸的Km值分别为.3.12μM、26.31μM和50μM。3.采用CTAB法提取的菌根组织、根组织及真菌纯培养菌丝总RNA,A260/A280值在1.8-2.0之间,浓度约0.5ug/μL,表明所提取的总RNA中没有DNA干扰,RNA纯度较高,总RNA经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半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NADP-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在菌根组织、根组织和真菌纯培养菌丝中均有表达,而且表达量有显着差异,菌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席晓雪,田有亮,何炎红[5](2012)在《虎榛子光合特征变化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青山南坡山区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aisne)为材料,使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AP4动态气孔计测定系统实地测定了其7月~10月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日进程变化。结果表明虎榛子Pn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Tr呈单峰曲线,第一峰都出现在10:00。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变化趋势相反,月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一致与蒸腾速率相反,呈现高温干旱7月份WUE较高的特点,该月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较低的蒸腾速率。对其光合作用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虎榛子Pn、Tr等变化主要受光照、大气水分亏缺和气孔导度的影响。Pn月变化表明,在虎榛子年生长最大月份7月和8月,受干旱的影响其光合速率呈现不规律变化,明显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薛丽宁,赵慧英,姚庆智,张文泉,闫伟[6](2012)在《虎榛子组织培养及其菌根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大量的虎榛子组培幼苗,并对其进行瓶内菌根合成试验研究,以虎榛子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外植体的灭菌,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并对虎榛子组培幼苗进行瓶内菌根化研究。结果表明:经75%酒精处理30s,5%NaClO处理7min,虎榛子成活发芽率达到66%;WPM为最佳基础培养基;诱导虎榛子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6-BA0.5mg/L+NAA0.03mg/L,增殖率达到43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NAA0.2mg/L,生根率达到100.0%。对生根10天的虎榛子幼苗进行瓶内菌根合成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CgO5后虎榛子组培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提高,试验结果将为虎榛子幼苗快繁及其组培苗菌根化技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9期)

赵慧英,薛丽宁,姚庆智,闫伟[7](2012)在《虎榛子愈伤组织对土生空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研究表明植物不能形成菌根的障碍是缺失一种植物形成菌根的信号物质,这种信号物质可以诱导菌根真菌菌丝的生长和分枝,为下一步研究植物与外生菌根真菌互作的生化机制和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建立虎榛子愈伤组织与其外生菌根真菌的共培养体系,在纯培养条件下采用干重法,测定虎榛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匀浆液和愈伤组织分泌物对2株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Cg菌株与宿主的愈伤组织共同培养可以明显地促进菌丝的萌发和生长,而愈伤组织匀浆液和愈伤组织分泌物也可促进菌丝体早期生长,其中共培养法培养促生作用最强,尤为突出,2菌株单菌落的生物量分别达到63.5mg和45.2mg。初步研究表明,虎榛子愈伤组织与菌根菌共培养可以明显促进菌丝生长,证明虎榛子愈伤组织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类生化物质对外生菌根真菌菌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究竟有哪些物质在起作用,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3期)

薛丽宁[8](2012)在《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培苗菌根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疑似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基于ITS序列分析法的分子鉴定。以虎榛子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外植体的灭菌,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试验,确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虎榛子组织培养再生系统,从而获得大量的虎榛子组培苗。通过不同时期对虎榛子组培幼苗接种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 Cg)研究了Cg对虎榛子组培苗的促生作用。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获得的12株疑似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其中8株为共生于虎榛子的外生菌根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有4株,分别为Tomentella lapidum, Tomentella ramosissima, Tomentella fuscocinerea和Lactarius pubescens;属于子囊菌亚门的有4株,均为Cenococcum geophilum。2、确立了虎榛子组织培养各阶段的最优条件:经75%酒精处理30s,5%NaClO处理7min,虎榛子成活发芽率达到66%;WPM为最佳基础培养基;诱导虎榛子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6-BA0.5mg/L+NAA0.03mg/L,增殖率达到43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NAA0.2mg/L,生根率达到100.0%。3、在组培瓶内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g05以及CgSO11共培养4个月以后,与虎榛子组培苗根形成菌根,其菌根化率分别达到了73.3%、80.0%,接种Cg05与CgSO11菌株的虎榛子菌根苗比对照苗的苗高分别提高了57.9%、55.6%;地径分别提高了32.7%、33.2%;地上干重分别提高了65.5%、63.2%;地下干重分别提高了141.7%、136.5%;总干重分别提高了96.3%、93.0%;根冠比分别提高了46.3%、46.3%;对移栽后虎榛子组培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g05以及CgSO115个月以后,其菌根化率均达到了100.0%,侵染率分别为49.5%、53.2%,接种Cg05与CgSO11菌株的虎榛子菌根苗比对照苗的苗高分别提高了105.0%、102.5%;地径分别提高了57.8%、44.8%;地上干重分别提高了73.5%、71.0%;地下干重分别提高了183.3%、172.4%;总干重分别提高了120.9%、114.8%;根冠比分别提高了64.0%、60.0%。这些结果表明,接种Cg菌株并形成菌根后,可以显着促进宿主苗木的生长,尤其是促进宿主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赵慧英[9](2012)在《内蒙古地区虎榛子外生菌根形态解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虎榛子是我国特有优良灌丛,是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残存的重要灌木。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的山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菌根将发挥更大的优势。但目前对于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知之甚少。所以本研究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以内蒙古地区虎榛子外生菌根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下外生菌根共生类型和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和研究结论如下:1.外生菌根形态学、解剖学特征分析:首次系统的从形态学、解剖学的角度对内蒙古地区5个采样地虎榛子外生菌根做了初步的类型划分,以宏观的形态、颜色、分支和显微结构中菌套、菌丝排列图式、菌套表面结构及菌丝和菌索内部结构等特征为依据初步分出24种类型,并采用图谱形式对各种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2.外生菌根真菌分子鉴定研究:在依据形态学、解剖学特征分出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基于外生菌根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24种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其中鉴定到科水平的有2种类型,到属水平的有2种类型,到种水平的有20种类型。其中有19株属于担子菌亚门,包括Thel ephoraceae (Tomentella), Cortinariaceae (Inocybe、Hebeloma和Cortinarius), Tremellaceae (Sebacine), Russulaceae (Lactarius), Tricholomataceae (Tricholoma)和Clavulinaeae,其中以Tomentella和Inocybe居多;子囊菌亚门的有5株,包括Cenococcum (Cenococcum geophilum), Tuberaceae (Tuber), Pyronemataceae (Wilcoxina),Helvellaceae(Helvella)和Trichocomaceae,以Cenococcum geophilum居多。3.在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研究中,综合应用形态解剖特征分析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林木外生菌根多样性研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孟龙飞[10](2012)在《山西虎榛子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属于桦木科(Betulaceae)、虎榛子属(Ostryopsis),具有极强的生活力,窜根性能好,耐旱、耐寒、耐贫瘠,是我国特有优良护土灌木,具有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的灌木树种。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生态学方法,从植物区系和群落生态学的角度,对虎榛子群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特征、分类与排序、物种多样性、种间关联和生态位等方面,定量的分析了虎榛子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期为虎榛子种群和群落的恢复、物种保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86个虎榛子样方共记录种子植物139种隶属于106属40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38科104属136种。含5属以上的科4科,单、寡种属共53属,这些科、属在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23科,北温带分布10科,分别占总科数的57.50%和25.00%。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温带分布占优势,(72属,占总属数的80.90%),其中北温带优势明显(36属,占总属数的33.96%),反映出该区植物区系的暖温带性质。群落外貌以地面芽植物和高位芽植物为主,显示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2)应用TWINSPAN等级分类方法把群落86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分类结果很好的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的关系。DCA排序结果表明:样方DCA排序图第一轴基本上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和枯枝落叶层厚度,即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枯枝落叶层厚度逐渐变大,但变化不明显。第二排序轴(纵轴)主要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环境样地的坡度和坡位,即从下到上,坡度逐渐由缓变陡。(3)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丛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差异,群丛III和Ⅷ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高,而群丛Ⅰ和Ⅵ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草本层对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贡献较大。(4)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合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对虎榛子群落的生态种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本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种对,灌木层次之。群落各层之间以及群落之间正关联比大于负关联比,正显着率大于负着率,说明虎榛子群落正处在波动期间。依据优势种种间关系结果,结合种群的生态特征,将虎榛子群落40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分别为白皮松生态种组、虎榛子生态种组、蚂蚱腿子生态种组。(5)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分别对山西虎榛子群落40个优势种生态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乔木层中白皮松和侧柏的生态位宽度较大,LNB和HNB分别为0.8857、0.0748和0.8708和0.0686;灌木层中虎榛子、黄刺玫、黄栌生态位宽度较大,LNB和HNB分别为1.9143、1.7046、1.3825和0.9964、0.5570、0.2547;草本层中披针苔草和白莲蒿的生态位宽度较大,LNB和HNB分别为1.8367、0.7430和1.7615、0.5680。生态位宽度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且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灌木层中生态位重迭最大的是虎榛子和黄刺玫,其重迭值得到0.711,这说明在调查的样方中,二者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极为相似;草本层中披针苔草和白莲蒿的生态位重迭度最大,达到了0.694,说明二者利用生境的模式在其记录的物种中最相似。(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4-10)

虎榛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杏进行植被碳储量研究,利用株高(H)与虎榛子地上碳储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最优地上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天然和人工山杏最优地上植被碳储量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检验指标RS小于20%、RMA小于30%,拟合精度在70%以上,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估算山杏地上碳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虎榛子论文参考文献

[1].靳泽荣,刘志雄,陈旭鹏,张金桐.虎榛子叶片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6

[2].乌日古玛拉,包亮.虎榛子碳储量回归模型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

[3].峥嵘.虎榛子促进油松菌根形成及外生菌根真菌PT基因功能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4].张玉花.虎榛子NADP-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在外生菌根中的表达分析及酶学性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5].席晓雪,田有亮,何炎红.虎榛子光合特征变化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薛丽宁,赵慧英,姚庆智,张文泉,闫伟.虎榛子组织培养及其菌根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7].赵慧英,薛丽宁,姚庆智,闫伟.虎榛子愈伤组织对土生空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

[8].薛丽宁.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培苗菌根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赵慧英.内蒙古地区虎榛子外生菌根形态解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10].孟龙飞.山西虎榛子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标签:;  ;  ;  

虎榛子论文-靳泽荣,刘志雄,陈旭鹏,张金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