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凭借着自身改革以来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迅速的扩大。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个威胁,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又是希望之所在。我们自己则更需头脑清醒,并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增长究竟是在沿着什么样的路径前进;今后的中国应更多的继续模仿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推进本国的技术进步,还是转而下大力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是否具有一般意义,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借鉴中国经验来实现本国经济赶超等等——给出解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受到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最终实现稳态。给定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保持不变,新增投资将主导着人均资本,进而决定着经济总体的增长速度。尽管在稳态处,各人均变量的增长率为零,但如果考虑无意识的干中学效应,或者是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特性对经济产生的正外部性,并能够弥补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即使没有任何技术进步,人均产出也可以实现长期增长,而且,更高的投资水平(或更高的储蓄率)会导致更高的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因素,而技术进步则是主要来源于企业或者国家的研发活动,所以一般而言实现技术进步的研发活动的费用支出占GDP比重与技术进步之间应正相关,投入越多,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进而研发费用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但是,这两类增长理论如果直接被用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增长路径,则存在显著的缺陷,它们的前提假设均不能完全适合发展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没有充分考虑资本投资异质性的情况,而中国每年新增的机器设备均包含着相对于现有资本存量更为先进的技术,物化性技术设备占据全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解释的多为发达国家的增长问题,所考虑的自主研发为推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忽略了中国可以借助模仿来实现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不同于内生增长理论主要强调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我们扩展了技术进步的来源,即中国因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水平较低,远离世界技术前沿,而增加的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此时,模仿与创新均可被视为实现技术进步的手段。通过投资于技术更为先进的国外机器设备而进行的模仿,同样可以带来技术进步,消减通常意义的规模报酬递减,发挥与创新相同的作用,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们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中,设备进口和研发费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具有显著地阶段性特征。基于对这些增长事实的观察,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赶超,其技术进步路径将会大致依次经历如下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由模仿向创新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模仿阶段以进口世界先进技术设备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创新阶段以独立自主研发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二者转换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地位,发生在由模仿到创新的过渡阶段。在本文的理论部分,为更好的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我们构造了一个新古典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综合体,来说明中国技术进步路径的内在演进机制。这里的技术进步不再是外生给定,而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识的结果,强调企业家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是本文贯彻始终的微观基础。尽管在本文模型中,资本积累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还是技术进步。厂商将要决定是采用模仿还是采用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这些决策要受制于该国技术水平与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当该国远离世界技术前沿时,厂商进行模仿来推进技术更为有利;随着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创新开始变得更为有利可图。对于初始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当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此时的模仿成本足够高以后,其国内的厂商才有可能选择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随着该国技术水平继续靠近世界前沿,模仿成本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自主创新来推进技术进步,整体经济的技术进步路径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技术进步由原来的基于向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来实现,转而依靠国内的自主研发来实现。同时,模型中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当某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动力系统的稳态点就会使得技术进步路径收敛到模仿阶段,国家也因此会陷于经济停滞,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模仿陷阱。至此,我们的分析将适用于所有初始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模型的增长路径不仅仅能够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实现赶超,还能够给出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原因。模型中模仿阶段的比较静态分析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通过扭曲本国生产要素价格和本币贬值,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这对于陷入模仿陷阱的国家摆脱经济停滞状态极为有效,亦能够加快赶超国家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3)发现中国改革以来所实现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中国的增长归纳为“低价工业化增长模式”,认为“低成本是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以及实际税收低。”而本文的数理模型则可以被视作上述研究的继续,说明低价工业化的阶段最优性。此外,本文在对赶超经济体所要经历的技术进步路径的整体分析基础上,还分别基于全国总量和省际数据的统计与计量分析,对当前中国所处技术进步路径的具体阶段做出判断。认为中国由模仿到创新的过渡阶段业已来临。这样,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问题,也由此得到方向性的解答。对外模仿、吸引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会出现下降,而自主研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显著上升。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政府应逐渐减低对经济的扭曲,将生产资源的定价权逐步交还给市场。做出这样的政策转变,恰逢其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研发投入的绿色技术进步效应——基于城市层面技术进步方向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2)
- [2].中国技术进步方向测算——基于增强型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技术进步适宜性:要素投入比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耦合关系——基于浙江省的经验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 2018(01)
- [4].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否仍然“劳动密集”——基于要素构成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关联考察[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10)
- [5].技术进步方向、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 财经论丛 2016(09)
- [6].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 2014(09)
- [7].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基于技术进步体现观的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8].美国教师不使用微信[J]. 少年儿童研究 2017(05)
- [9].风云卫星是怎样预报天气的?[J]. 太空探索 2017(02)
- [10].话题四 看中智能、互联和新能源汽车大集团火力全开[J]. 市场观察 2017(06)
- [11].那是一定会出现的,尽管不在此刻[J]. 中国画画刊 2017(03)
- [12].快速轨道:中国、欧洲和美国高速铁路的比较[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6)
- [13].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5)
- [14].《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技术进步,勿忘生命本源[J]. 知识就是力量 2017(10)
- [15].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互动的依据、机理与路径研究[J]. 黄海学术论坛 2011(01)
- [16].金融发展、要素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J]. 金融与经济 2020(10)
- [17].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9(12)
- [18].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性政策条件——环境技术进步方向视角下的政策偏向效应检验[J]. 管理世界 2020(03)
- [19].我国智能技术进步的就业门槛效应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20(01)
- [20].金融支持、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研究述评[J]. 时代经贸 2020(12)
- [21].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差异性影响[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12)
- [22].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模式[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7)
- [23].二元经济结构与技术进步偏向[J]. 财经科学 2020(07)
- [24].智能化如何影响技术进步偏向?[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0(04)
- [25].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6].中国规模生猪养殖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11)
- [27].技术进步能否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检验[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8].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及区域异质性检验[J]. 邢台学院学报 2019(02)
- [29].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技术进步预测与路径优化选择[J]. 科学学研究 2019(08)
- [30].技术进步带来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吗?——基于中国2000~2016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