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夹江二中雷鸣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就从备课和课堂教学入手,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从备课入手,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中,我们将看到课程标准对教材要求的变化: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教材本身,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备课中,我先从教材入手,尽可能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首先,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从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数学知识,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如在讲平均数时,联系生活创设情景,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研究本校每月平均用电量等,充分展现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这一思想,较好地反映了可以用数学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
其次,要联系实际增改教材的内容,使其具有时代感,这就要求教师作个有心人,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积累一些数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学习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前,让学生运用刻度尺测量身边的事物。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再次,要精选在现代或将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如估算、统计等,加大渗透思想方法的力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应多样化,用表格、图画、文字叙述等形式反映数量关系,有助于提高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从教学入手,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情景。
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学科,数学课堂也应该是充满趣味的课堂。因此,在上课时我常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如上“求平均数应用题”这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展示,我们四年级一班和二班本周月考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然后创设学生做比赛评委的情景,问大家:“哪个班的成绩好?”学生一看见黑板上熟悉的名字,倍感亲切。便全身心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去。又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2.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在上“求平均数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利用班上学生的身高编成表格式应用题,就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情景。当六位同学报出自己的身高,老师把数据填入表中是,不仅这六位同学欣喜溢于言表,而且其他同学也倍感亲切。在课的尾部,安排了实践性的活动,帮总务主任解决用电问题,就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学生从前半年各月用电度数中,发现学校每月用电量很大,为节约用电,后半年每月用电量最多不能超过前半年月平均度数。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并渗透了节约资源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总之,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这样给数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