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平原维多利亚葡萄栽培性能

杭嘉湖平原维多利亚葡萄栽培性能

一、维多利亚葡萄在杭嘉湖平原的栽培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明娜[1](2019)在《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工匠是手工业时代工艺造物的主体,是传统社会日常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消费品的提供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早期工匠具有的工奴性质使其社会地位不高,统治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对工匠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工匠的世袭徭役身份。此外,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不重技艺,工匠之事被视为“奇技淫巧”。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工匠社会地位向来低下,这种状况在晚明时期得以改变,尤其在江南地区表现明显。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晚明时期官府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根本前提。嘉靖时期官府出台新政,以班匠银制取代匠籍制,工匠通过缴纳班匠银,可以免除徭役。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放松了官府对工匠的束缚,产生了相对自由的工匠。晚明时期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自由工匠的个体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经济环境。自嘉靖以来,江南社会的商品市场逐渐活跃并走向高峰,身在其中的江南工匠成为受益者。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为工匠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但是技艺水平的提升才是工匠获得社会声誉、提高社会地位的根本依靠。在晚明社会变迁中,工匠凭借技艺的提高,实现了以技致富、搏名、入仕,在不同层面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此外,晚明文人的参与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江南文人在他们的笔记、日记中记录了与工匠相关的诸多信息,为工匠题诗立传,甚至亲自引荐、提携、帮助工匠,为工匠的立名、传名、扬名发挥了积极作用。

简小楠,魏灵珠,吴江,程建徽[2](2017)在《昌黎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文中提出2010年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引入昌黎1号、昌黎4号、昌黎5号、昌黎8号、昌黎25号和昌黎26号6个品种,通过对引入品种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的比较筛选适合浙江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的葡萄新品种。通过连续4年的试验,初步筛选出葡萄综合性状比较全面、丰产性好、果实形状较优、品质较好、比较适宜浙江地区栽培的品种有昌黎1号和昌黎4号。总结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要点。

肖鹏[3](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研究指明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郑婷,梅军霞,程建徽,魏灵珠,吴江[4](2013)在《金田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由河北昌黎引入金田系列品种适栽,包括金田蜜、金田皇家无核、金田美指、金田0608、金田红、金田玫瑰、金田翡翠共7个品种,通过对引入品种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的比较,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金田玫瑰和金田0608作为适合浙江地区种植的品种,并总结出配套的栽培技术要点。

叶晗[5](2013)在《茶文化视野下的王旭烽小说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茶文化视野下,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重新审读20世纪90年代王旭烽从自发到自觉的茶文化与江南文化同质同构的写作立场及其小说创作,无论对于王旭烽的文学研究还是其创作对茶文化的丰富与影响研究,以及王旭烽一以贯之的浙江文学与文化的思考都具有重要意义。王旭烽认为茶文化是一叶与其本人的向往与理想高度默契,能承载中华文化诸多精华的绿色小舟。因此,刻意传递虽扎根历史沃土、但蕴含现代价值的茶精神对中国人的浸润、塑造和涤荡是王旭烽创作的主旨。对茶图腾生命精神的昂扬、对故乡杭州所代表的刚柔相济的江南文化品格的重塑以及将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整合同构,是贯穿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内在线索和精神亮色。同时,王旭烽还深刻诠释了茶精神纯洁性灵、荡涤污秽的救赎力量,特别是通过对百年茶发展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具有“惊人相似”性的历史际遇下,颇具符号学意义的经营者、革命者、复仇者三类人物形象谱系的构建,揭示了作者对其所代表的文化人格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既迷恋传统又渴望超越的复杂心态和精神嬗变。小说具有浑厚恢弘的史诗之美、真实生动的风俗之美、多元融合的语言之美。

陈振钦[6](2012)在《桐乡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以及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桐乡市果树生产基地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目前桐乡市果树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实现果树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策。本研究对桐乡水果的总体发展过程及主要水果种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桐乡果树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季节性用工短缺,果树种植面积发展较慢;农民质量品牌意识谈薄,技术水平低;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采后商品化处理低;水果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带动农户致富能力较差等。针对桐乡市果树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区域化布局,推进适度规模化生产;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创立果品品牌;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强水果专业合作组织及流通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果园等措施。

李南[7](2011)在《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近代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3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回顾分析了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后分析比较了避暑地形成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阐明了避暑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近代避暑地相关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及研究视角。其次,将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按时序梳理为大致平行的4条线索展开论述,从而对四避暑地的发展进程形成整体性与比较性的架构。论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广泛搜集、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和文献,多次赴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和建筑测绘,多次访问相关部门和个人,全方位获取充足的基础研究资料,取得了相当数量的一手考察资料和建筑测绘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史学及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比较研究,完成了近代避暑地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论文从影响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交通条件、西方教会、特定历史人物、人文历史事件等因素出发,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各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共性及个性化影响,其中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形成发展的支撑促进要素;西方教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早期开辟及建筑活动发展的主导性动力;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规划建设的推动性因素;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阶段划分的关键性依据。进而,论文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理清了各发展阶段避暑地建筑活动的主要概况;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主线梳理为前后交叠与交替的“西方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与“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并论述了两条发展主线中后者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即以北戴河、鸡公山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和以庐山、莫干山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后置’”。再次,论文阐述了近代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基本状况,提出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的观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避暑地近代建材及建筑符号,得出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以及各避暑地间互异的“地方性知识”的结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仝杰[8](2010)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新石器时代人类临近河流、贴近自然环境的固定聚居点,到近现代滨河、滨湖、滨江及滨海的城镇,可以说水环境深刻影响着人类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对于水的亲和性。城镇滨水区,不仅对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城镇滨水区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贴近自然的亲水空间。近代城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起源于美国,其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中国的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城镇进行滨水区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改造滨水区环境,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关于城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其主要都集中于气候湿润多雨,水环境条件较好地区的城镇水景观,而对于其它地区的城镇,则涉及较少。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镇为研究对象,在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城镇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城镇的水环境条件、水景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在这一地区进行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原则,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及水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城镇并不都具有进行水景观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部分水环境条件较好的城镇,才能够进行城镇水景观的营造。(2)在进行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分别对滨水地区的物质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及人类活动景观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层次上,首先要依据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城镇水网系统规划设计,之后再根据城镇规划中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阶段分别进行水体驳岸景观规划、滨水绿地景观规划、滨水道路景观及滨水建筑等景观规划设计。(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进行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突出城镇的历史文化,体现城镇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4)城镇水景观建设要体现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安全性等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要体现以人为本,从人对景观需求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城镇水景观建设,还要遵循节约用水、协调用水的原则,使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与景观营造用水相协调。

王艳[9](2009)在《西班牙园林风格研究及其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景观设计经过长期发展,其理论和作品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作为西方景观设计风格的代表之一,西班牙特色的景观风格独树一帜,为国内的居住景观设计所热衷借鉴。本文基于对西班牙文化背景、景观风格进行较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以深入分析西班牙园林景观实例和景观要素,并应用于江南地区“格兰维亚”居住景观设计案例中,旨在寻求西班牙风格的景观设计在江南地域条件下的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梳理西班牙园林的文化背景与成因,分析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景观特征。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处于欧洲最南端的国家,西班牙不但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同时是欧洲传统文化和阿拉伯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交会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班牙园林经历了罗马文化时期、伊斯兰文化时期、基督教统治时期及新艺术运动时期,正是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下,西班牙园林景观表现出多元、神秘、奇异的东方情趣。2、研究整理西班牙园林的各类景观元素。①西班牙园林中空间关系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变化,隐蔽、围合和私密的独立空间为其主要特征;②各种水体在西班牙园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描绘出伊斯兰“天园”的特征;③彩色陶瓷与铺装图案在园林中广泛应用;④植物应用种类十分丰富,追求层次、追求几何效果和规则的图案等等。所有这些景观元素塑造了西班牙园林景观的特征。3、“格兰维亚”居住景观设计案例研究。在西班牙文化背景及园林风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居住景观设计和工程项目,在江南地区的地域条件下进行多方位比较评价,力求在景观设计手法上创新以营建居住环境的西班牙风格,并在实践中对西班牙风格的景观设计进行理论总结:①围绕西班牙景观中各种元素的利用,使西班牙景观风格在居住景观环境中得以再现;②遵循西班牙园林风格的精神气质、文化逻辑,寻求江南地域条件下的适宜性与可持续性,使异域风格的景观设计有良好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③将典型西班牙风格特征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利用植物、铺地、小品等景观造景元素,营造艺术性与功能性相平衡的人居景观环境。

魏露苓[10](2006)在《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鸦片战争后至清亡这段时间内中国人认识、翻译引进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和传播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式与活动。所用文献以清末外交官游记、清末译成中文的西方近代农业专着、清末农林试验场的试验报告、清末发行的农学报和部分其他报纸,以及少量方志等文献为主。本文介绍清末出使欧美、日本的外交使臣在出使国亲眼见到的近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包括近代化的农业机械、林、牧、渔、园艺、丝、茶业和气象、水利以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和农业管理机构。对清末译成中文的主要农书中和清末相关报刊中介绍的近代农业科技也作了总结,本文分析了包括以近代植物学为基础的作物栽培技术,以近代昆虫学、真菌学为基础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地质学、化学为基础的土壤肥料技术,以动物学为基础的畜牧、兽医和渔业技术,以蚕体解剖学和蚕体病理学为基础的养蚕技术,还有园艺、农机、水利、气象等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本文还对近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包括兴办新式农务学堂和农林试验场、近代农业科技的实践等作了总结和分析。 传播与推广中的举措,都是在清末新的重农思潮和新政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政府倡导的。虽然效果有限,但是,译出的农书、引进的作物、参照外国模式建立起的近代农业教育体系,是留给后来的民国的重要遗产。传播与推广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政府赤字累累、农民贫困,难以拿出应有的经费;相应的基础教育、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不达标;劳力过剩使得节省劳力的设备和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等。外部原因有: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理论高深,在短期内不容易被农民接受,而许多实际操作并不优于中国传统技术,对农民难以产生引力;农业技术具有区域性,外国农书中有的内容与中国情况不相符;译名生疏、时间过短等,也会影响推广和传播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弱国无外交,弱国也难以取得科技的进步。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推广的历史状况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二、维多利亚葡萄在杭嘉湖平原的栽培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多利亚葡萄在杭嘉湖平原的栽培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制度变迁: 工匠管理制度调整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一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 元之前工匠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 元明时期匠籍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第二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分类及应役生活
        一 明代官手工业体系中的工匠类别
        二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生产劳作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工匠人身与生产自由的获得
        一 晚明工匠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 江南地方官手工业生产管理方式的松动
        三 制度变迁与管理松动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晚明江南工匠个体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民间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一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二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发展原因
    第二节 活跃商品经济中民间工匠个体的发展
        一 机户施夏以纺织立业的故事
        二 机户施夏的生产方式
        三 个体工匠生产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 技艺进步: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内在动因
    第一节 晚明时期工匠技艺水平的普遍提高
        一 江南丝织业的技术进步与品类创新
        二 “嘉定三朱”创立竹雕流派
        三 仿古与制赝技术的兴盛
    第二节 晚明工匠凭借技艺提升社会地位
        一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途径
        二 因技入仕: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官方路径
        三 工匠因技入仕的局限性
    第三节 工匠技艺的家庭传承与技艺家族的出现
        一 子承父业的家传方式
        二 家传方式下技艺家族的出现
第四章 名家辈出: 文人推波助力下工匠社会声誉的提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文人社交圈对工匠的接纳
        一 进入文人社交圈的工匠们
        二 活跃于项元汴身边的工匠
    第二节 长洲刻工章简甫、章仲玉父子与江南文人的交游
        一 章简甫与以文徵明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二 章仲玉与以王世贞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第三节 晚明文人对名家工匠的推波助力
        一 文人笔下的名家名器
        二 题诗撰文
        三 立传书志
        四 文人的引荐
    第四节 晚明文人与工匠交往密切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 晚明文人工匠观的转变
        二 工匠自身的变化
        三 晚明文人的现实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昌黎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园概况
    1.2 供试品种
    1.3 方法
        1.3.1 物候期和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1.3.2 生物学特性和果实性状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分析
    2.2 生长结果习性分析
    2.3 果实经济性状分析
        2.3.1 外观。
        2.3.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固酸比。
    2.4 抗病性和贮运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 关键栽培技术
    4.1 架式及栽培密度
    4.2 栽植
    4.3 整形修剪
    4.4 水肥管理
    4.5 病虫害防治

(3)清道人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凡例
谱前
传记资料
    李联琇《叙传》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本生祖李庚传》
    《荣禄公传略》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卷一 通籍前期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卷二 家难时期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卷三 外任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卷四 遗老时期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金田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园自然环境
    1.2 供试品种及建园
        1.2.1 供试品种。
        1.2.2 栽培要点。
    1.3 数据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分析
    2.2 生长结果习性分析
    2.3 果实经济性状分析
    2.4 抗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田间栽培表现
    3.2 栽培要点
        3.2.1 设施架构。
        3.2.2 幼树管理。
        3.2.3 结果树管理。
        3.2.4 果穗管理。
        3.2.5 病虫害药剂防治。
        3.2.6 其他要点。

(5)茶文化视野下的王旭烽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茶文化内涵
    1.2 创作背景
    1.3 茶文学写作历程
    1.4 研究综述与选题意义
2 叙事主题与精神旨归
    2.1 精致恬淡的优雅精神
    2.2 刚柔相济的乐生精神
    2.3 纯净包容的救赎精神
3 人物谱系与文化人格
    3.1 经营者的义利并举
    3.3 革命者的顽强执着
    3.4 复仇者的茶性未泯
4 叙事资源与艺术审美
    4.1 浑厚恢弘的历史张力
    4.2 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力
    4.3 多元融合的语言魅力
5 结语:文化自觉与作家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桐乡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基本特征和组织形式
        1.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
        1.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1.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背景
    1.3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1.5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成就
    1.6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
    1.7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2 桐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
    2.1 桐乡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2.1.1 强化行政推动,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2.1.2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1.3 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实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1.4 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1.5 抓好农产品接轨沪杭工作,提高农产品进入大中城市的能力
        2.1.6 加强品牌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2 桐乡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2.1 土地流转不平衡,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
        2.2.2.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高
        2.2.3. 农业科技后劲支撑不足
        2.2.4.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2.3 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3.1 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
        2.3.2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2.3.3 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2.3.4 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3.5 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3 桐乡市果树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3.1 桐乡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气候条件
        3.1.4 农业资源情况
        3.1.5 社会经济条件
    3.2 桐乡果树发展现状
        3.2.1 桐乡果树产业概况
        3.2.2 桐乡水果发展历程
        3.2.3 桐乡主要果树种类的发展过程
    3.3 桐乡果树生产主要成效
        3.3.1 果树优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品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3.3.2 产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
        3.3.3 种植面积稳定增长,果品质量、单产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屡创新高
        3.3.4 果树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制定与完善
        3.3.5 果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新型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3.3.6 专业合作组织呈较快发展态势
        3.3.7 果品销售市场逐步扩大
    3.4 桐乡果树产业发展趋势
        3.4.1 种植品种优质化,栽培设施化
        3.4.2 生产技术标准化,果品质量精品化、安全化
        3.4.3 消费形式的多样化
        3.4.4 果树面积规模化,果农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加强
        3.4.5 市场竞争更加明显,果品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
    3.5 桐乡果树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季节性用工短缺,果树种植面积发展较慢
        3.5.2 果农发展的盲目性较大,品种结构不合理
        3.5.3 农民质量品牌意识谈薄,技术水平低
        3.5.4 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果品质量差、品牌效益低
        3.5.5 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较低
        3.5.6 水果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带动农户致富能力较差
        3.5.7 桐乡休闲观光果园落后
    3.6 桐乡果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6.1 合理选址,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用工量,避免用工荒
        3.6.2 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区域化布局,推进适度规模化生产
        3.6.3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3.6.4 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创立果品品牌
        3.6.5 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
        3.6.6 加强水果专业合作组织及流通体系的建设
        3.6.7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果园
4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文献资料综述
        1.2.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
        1.4.2 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
        1.4.3 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1.5.2 实地调研与建筑测绘
        1.5.3 计量史学方法
        1.5.4 历史比较研究
第2章 避暑地的概况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2.1 避暑地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因素
        2.1.3 风景资源
    2.2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
    2.3 避暑地溯源
        2.3.1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起源
        2.3.2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传播
        2.3.3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分布
        2.3.4 避暑地与亚洲国家的殖民类型
    2.4 避暑地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 庐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1 李德立涉足牯岭及牯岭的初期建设
        3.1.2 "牯岭交涉案"与《牯岭十二条》的签订
        3.1.3 长冲地区的扩充与其它地区的开辟
        3.1.4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1.5 庐山避暑地的早期规划——波赫尔规划
        3.1.6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7 庐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1.8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9 庐山避暑地的收回
        3.1.10 庐山避暑地的衰落
    3.2 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2.1 西方传教士初涉莫干山
        3.2.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2.3 莫干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2.4 清末民初莫干山避暑地管理权之争
        3.2.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6 莫干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与避暑地的收回
        3.2.7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8 莫干山避暑地的衰落
    3.3 鸡公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3.1 李立生、施道格初涉鸡公山
        3.3.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3.3 鸡公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3.4 鸡公山避暑地的收回
        3.3.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7 鸡公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3.8 鸡公山避暑地的衰落
    3.4 北戴河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4.1 避暑地划定前西方人最初的活动
        3.4.2 北戴河避暑地的划定
        3.4.3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4.4 北戴河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4.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7 北戴河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4.8 北戴河避暑地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4.1 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
        4.1.1 长江航线、南浔铁路对庐山避暑地的影响
        4.1.2 京杭运河、沪杭甬铁路对莫干山避暑地的影响
        4.1.3 芦(平)汉铁路对鸡公山避暑地的影响
        4.1.4 津榆铁路对北戴河避暑地的影响
    4.2 西方教会影响因素
        4.2.1 西方教会的发展与避暑活动的兴盛
        4.2.2 西方教会早期对避暑地的涉足及其发展概况
        4.2.3 西方教会在各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4.3 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
        4.3.1 朱启钤对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贡献
        4.3.2 朱启钤对北戴河避暑地规划建设的贡献
    4.4 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
        4.4.1 全局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同一性"
        4.4.2 地方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差异性"
    4.5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阶段与主线
        4.5.1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4.5.2 避暑地西方人、中国人建筑活动交叠与交替的不同发展主线
        4.5.3 避暑地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与"后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及各类中西组织机构
    5.1 中国传统营建体系的转变——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1 庐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2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3 鸡公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4 北戴河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2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5.2.1 避暑地近代的西方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2.2 避暑地近代的中国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3 西方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西方人的自治机构
        5.3.1 上海租界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仿效摹本的设立
        5.3.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出现与对租界市政机构的效仿
        5.3.3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4 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中国人的组织机构
        5.4.1 近代主流城市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发展
        5.4.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示范效应与中国人自治机构的出现
        5.4.3 避暑地中国人官方管理局的逐步出现及其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 避暑地建材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1 墙体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1.2 屋面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 避暑地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2.1 亭式构图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2 拱券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3 过梁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4 坡屋顶、老虎窗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5 栏杆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
        6.3.1 避暑地建材及其建构方式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3.2 避暑地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7.1.1 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
        7.1.2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7.1.3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不同主线
    7.2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组织机构与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1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2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
        7.2.3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
    7.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1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2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各避暑地之间互异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内容

(8)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1.4.1 城镇水景观规划的历史沿革
        1.4.2 与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几个国际会议
        1.4.3 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空白
第二章 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研究综述
    2.1 景观概念的提出
        2.1.1 景观
        2.1.2 城镇景观
    2.2 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演变
    2.3 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类型
        2.3.1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2.3.2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3.3 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2.3.4 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2.3.5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2.3.6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2.4 现代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4.1 城镇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2.4.2 城镇水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4.3 城镇水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
    2.5 城镇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2.5.1 城市规划学理论
        2.5.2 生态学理论
        2.5.3 水资源保护理论
        2.5.4 行为、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西北干旱半干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水环境特征
    3.1 自然地理特征
        3.1.1 地质地貌特征
        3.1.2 气象气候特征
        3.1.3 土壤植被特征
        3.1.4 生态环境特征
    3.2 水环境特征
        3.2.1 天然降水
        3.2.2 自然蒸发
        3.2.3 地表径流
        3.2.4 地下径流
        3.2.5 冰川融水
        3.2.6 河湖分布
第四章 特殊水环境孕育下城镇发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4.1 水环境与城镇形成、发育与发展的关系
    4.2 特殊水环境孕育下的城镇成因特点
    4.3 特殊水环境孕育下的城镇分布特点
    4.4 特殊水环境制约下的城镇发展特点
第五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实践
    5.1 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的实践
        5.1.1 新疆沙雅县城水景观建设实践
        5.1.2 新疆库尔勒城市水景观建设实践
        5.1.3 宁夏平原城镇水景观建设实践
    5.2 城镇水景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缺乏完整的水网系统规划
        5.2.2 软、硬质水体驳岸的不合理应用
        5.2.3 滨水道路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建设不到位
        5.2.4 滨水景观与其沿岸建筑景观的不协调
        5.2.5 地域水文化特色未得到充分体现
第六章 内蒙古磴口县城水景观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6.1 城镇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6.2 磴口县城的水环境现状
    6.3 磴口县城水景观规划设计
        6.3.1 城镇水网系统总体规划
        6.3.2 水体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6.3.3 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6.3.4 滨水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6.3.5 滨水建筑规划设计
        6.3.6 滨水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6.4 磴口县城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6.4.1 黄河水质对城镇水景观建设的影响
        6.4.2 季节性因素对城镇水景观的影响
第七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7.1 因地制宜的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7.2 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协调用水的水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7.3 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安全性及地域性的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7.3.1 自然性原则
        7.3.2 生态性原则
        7.3.3 文化性原则
        7.3.4 安全性原则
        7.3.5 地域性原则
    7.4 以人为本的城镇水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7.4.1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驳岸
        7.4.2 保护水面,还水系以空间
        7.4.3 营造水景,优化滨水环境
        7.4.4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7.5 城镇水景观建设与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西班牙园林风格研究及其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西方园林风格概述
        1.1.2 西方景观风格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1.1.3 西班牙景观风格在我国江南地区的应用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班牙园林的历史沿革
    2.1 西班牙文化概况
        2.1.1 罗马文化的历史渊源
        2.1.2 伊斯兰文化的传统影响
        2.1.3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
        2.1.4 近代的新艺术运动
    2.2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2.2.1 宫苑庭园
        2.2.2 别墅花园
    2.3 西班牙现代园林
        2.3.1 加泰罗尼亚的现代主义
        2.3.2 西班牙现代园林风格
第三章 西班牙园林景观分析
    3.1 景观风格概述
    3.2 景观空间分析
        3.2.1 轴线与空间构成
        3.2.2 空间与竖向
    3.3 景观建筑与构筑物分析
        3.3.1 景观建筑分析
        3.3.2 景观构筑物与装饰元素分析
    3.4 水体类型与应用
        3.4.1 面式水体
        3.4.2 线式水体
        3.4.3 点式水体
    3.5 景观构筑材料应用
        3.5.1 石材
        3.5.2 陶瓷
        3.5.3 铁艺
    3.6 气候条件与植物景观
        3.6.1 西班牙地理与气候
        3.6.2 不同地域的植物景观特色
第四章 西班牙景观风格应用
    4.1 项目设计背景
        4.1.1 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4.1.2 市场背景及开发优势
        4.1.3 项目用地分析评价
    4.2 设计思路
        4.2.1 设计定位
        4.2.2 设计理念
    4.3 总体布局
        4.3.1 道路系统布局
        4.3.2 区域空间布局
        4.3.3 场地布置及标高
    4.4 组团景观分析
        4.4.1 排屋社交花园
        4.4.2 中心公园和接邻排屋
        4.4.3 规则式宅前花园
        4.4.4 升起的花园
        4.4.5 入口林荫区
        4.4.6 南部沿街区
        4.4.7 沿街商业区
第五章 西班牙风格的景观再现探讨
    5.1 景观构筑物与装饰元素
        5.1.1 廊架与凉亭
        5.1.2 陶瓷装饰
    5.2 色彩应用
    5.3 水景布置
    5.4 植栽设计
        5.4.1 植栽设计原则
        5.4.2 适合西班牙风格的植物选择
        5.4.3 植物配置手法
        5.4.3.1 乔灌木配置
        5.4.3.2 地被植物配置
        5.4.3.3 水生植物配置
        5.4.3.4 藤蔓植物配置
    5.5 同类案例借鉴
        5.5.1 "上海·鼎邦丽池"别墅景观分析
        5.5.1.1 西班牙风格的体现
        5.5.1.2 景观水系的营建
        5.5.1.3 景观空间的创造
        5.5.2 "厦门·国贸金门湾"别墅景观方案分析
        5.5.2.1 地理优势分析
        5.5.2.2 设计风格定位与偏差
第六章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10)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农作物品种引进的研究
        2.有关洋务运动中农业近代化问题的研究
        3.西方近代农业引进问题的研究
        4.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业试验场研究
        5.清末新政、重农思潮与农业近代化的研究
        6.近代《农学丛书》与《农学报》等出版物的研究
        7.国外有关中国近代农业的研究
    三、本文所用文献与创新
第一章:晚清使臣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清代中国传统农业及其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
        一、清代中国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二、国外农业的发展、变化与超过中国
    第二节:西方近代化农业机械
        一、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机具
        二、以蒸汽等为动力的农机具
        三、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第三节:西方近代化农业化学与优良品种
        一、农业化学的认识
        二、优良品种的认识与收集
    第四节:西方近代化农业气象和水利
        一、农业气象
        二、农业水利
    第五节:西方近代化园艺技术
        一、近代化的温室
        二、巧夺天工的育种成果
        三、饱览异域的奇花异草
    第六节:西方丝、茶业
        一、目睹外国丝茶业的挑战
        二、中外丝茶消长的原因
    第七节:西方林、牧、渔业中的近代化理念
        一、生态造林护林
        二、近代化的畜牧业
        三、渔业科研与保护渔业资源
    小结
第二章:晚清使臣所介绍的西方农业管理机构、农业政策与农业教育
    第一节:农业管理机构与农业政策
        一、政府中的农业机构
        二、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农业教育
        一、高等教育中的农学专业
        二、近代化农业教育的效果
        三、近代化农业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近代化农业知识的普及
        一、西方的博览会
        二、农业博物馆
    小结
第三章:西方农业科技着作的翻译与认识
    第一节:晚清翻译西方农学着作中的农学理论
        一、植物学
        二、动物学
        三、地质、化学与土壤学
        四、林学
        五、昆虫学与真菌学
        六、蚕体解剖与蚕体病理
        七、气象学
        八、力学
    第二节:晚清翻译西方农学着作中的农业技术
        一、作物栽培与育种
        二、作物病虫害防治
        三、园艺技术
        四、茶树栽培新技术
        五、耕地技术
        六、施肥方法与新型肥料
        七、林业技术
        八、饲养技术
        九、渔业技术
        十、外寄生虫的防治
        十一、体内寄生虫的防治
        十二、作物及畜禽良种
        十三、巴氏制种法
        十四、栽桑与养蚕技术
        十五、气象观测与气象预报
        十六、西方近代化农机具
        十七、水利技术
    小结
第四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推广
    第一节:官绅联动
        一、官方推介
        二、乡绅推广
    第二节:全国兴办农务学堂
        一、湖北地区:全国领先,由乱到治
        二、江浙地区:底蕴丰厚,成效显着
        三、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四、华北地区:得益京畿,地缘优势
        五、闽粤地区:借口岸光,务经济实
        六、四川地区:地缘不利,斯人努力
    第三节:农林试验场及其农业科研活动
        一、农业试验场的兴办与管理
        二、科研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四节: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一、基层农业教育网点及其辐射作用
        二、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宣传
        三、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推广之成效
    第五节:晚清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的命运
    小结
第五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农林诸业的实践
    第一节:植树造林
        一、植树造林的认识
        二、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兴办垦植、灌溉、肥料和渔业公司
        一、灌溉公司
        二、垦植公司
        三、肥料公司
        四、渔业公司
    第三节:兴办丝、茶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一、蚕桑公司
        二、茶务公司
        三、榨油与面粉加工企业
    小结
余论:
    一、清代后期中国认识与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的成效与不足
    二、清代后期中国引进西方农业科技效果欠佳的教训与原因
参考书目
附表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维多利亚葡萄在杭嘉湖平原的栽培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D]. 明娜.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2]昌黎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J]. 简小楠,魏灵珠,吴江,程建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3)
  • [3]清道人年谱长编[D]. 肖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金田系列葡萄品种在浙江地区的引种表现[J]. 郑婷,梅军霞,程建徽,魏灵珠,吴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3)
  • [5]茶文化视野下的王旭烽小说创作[D]. 叶晗. 浙江大学, 2013(06)
  • [6]桐乡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陈振钦. 浙江大学, 2012(07)
  • [7]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 李南. 浙江大学, 2011(07)
  • [8]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D]. 仝杰. 西北大学, 2010(09)
  • [9]西班牙园林风格研究及其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 王艳. 浙江大学, 2009(11)
  • [10]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 魏露苓. 暨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杭嘉湖平原维多利亚葡萄栽培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