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丁玲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实现了创作转型以来,她的命运就同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扭结在了一起。那么为什么曾经个性张扬、女性意识极为强烈的丁玲却最终走向了革命文学创作?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丁玲又是怎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文学写作之路的?又是什么造成了丁玲人生、文学的二重悲剧?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主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随着二十年代以来个性主义文学写作的势微,丁玲由早期的个性主义文学创作开始向革命文学创作转型,但在文学转型过程中却误入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窠臼;其次,面对左翼文学阵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风潮的否定,丁玲在文学实践中努力摆脱这种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并完成了向革命文学的转型;再次,实现创作转型的丁玲由于不满左翼文学的过于政治化的创作倾向,开始了在既定意识形态规范之下革命文学个性化书写的努力。在笔者认为,所谓的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基于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自我实践方式的一种综合意识或者说是心理能力。根据此定义,对于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的动态考察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家的政治立场,这是作家根据社会发展情势给自己的一个社会定位。二是作家的写作姿态。写作姿态不同于作家的政治立场,写作姿态指的是作家对自我文学活动的定位,包括作家站在什么社会层次上进行创作、写作的对象、话语的使用、创作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自我独到的发现与观点等。应该指出,文学上的转型相较于政治转型更加困难,丁玲的政治立场和写作姿态的变化不是同步的。三,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女性的立场上发言是其在文坛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丁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更是如此,所以对丁玲女性意识的分析是对丁玲主体意识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文学观念,这应该包括作家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文学的理解。研究丁玲三十年代初的创作主体意识,可以加深对三十年代初丁玲文学转型内在动机的理解、进一步廓清丁玲三十年代初思想发展的线索、有助于探寻丁玲这个极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内核作家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