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玲三十年代初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浅析丁玲三十年代初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论文摘要

丁玲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实现了创作转型以来,她的命运就同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扭结在了一起。那么为什么曾经个性张扬、女性意识极为强烈的丁玲却最终走向了革命文学创作?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丁玲又是怎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文学写作之路的?又是什么造成了丁玲人生、文学的二重悲剧?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主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随着二十年代以来个性主义文学写作的势微,丁玲由早期的个性主义文学创作开始向革命文学创作转型,但在文学转型过程中却误入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窠臼;其次,面对左翼文学阵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风潮的否定,丁玲在文学实践中努力摆脱这种程式化的写作模式并完成了向革命文学的转型;再次,实现创作转型的丁玲由于不满左翼文学的过于政治化的创作倾向,开始了在既定意识形态规范之下革命文学个性化书写的努力。在笔者认为,所谓的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基于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自我实践方式的一种综合意识或者说是心理能力。根据此定义,对于丁玲三十年代初的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的动态考察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家的政治立场,这是作家根据社会发展情势给自己的一个社会定位。二是作家的写作姿态。写作姿态不同于作家的政治立场,写作姿态指的是作家对自我文学活动的定位,包括作家站在什么社会层次上进行创作、写作的对象、话语的使用、创作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自我独到的发现与观点等。应该指出,文学上的转型相较于政治转型更加困难,丁玲的政治立场和写作姿态的变化不是同步的。三,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女性的立场上发言是其在文坛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丁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更是如此,所以对丁玲女性意识的分析是对丁玲主体意识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文学观念,这应该包括作家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文学的理解。研究丁玲三十年代初的创作主体意识,可以加深对三十年代初丁玲文学转型内在动机的理解、进一步廓清丁玲三十年代初思想发展的线索、有助于探寻丁玲这个极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内核作家的精神风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丁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 二、丁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可能的突破
  • 三、丁玲文学转型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 第一章 爱情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 第一节 写作姿态之最初转变
  • 一、丁玲早期文学创作的价值指向
  • 二、丁玲的文学困境——个性主义写作的逐渐没落
  • 三、丁玲走向“革命加恋爱”小说写作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当爱情遇见革命
  • 一、什么样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革命
  • 二、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 三、新的创作困境的误入
  • 第二章 丁玲对“文学工具论”的规避
  • 第一节 丁玲之于革命文学的心理冲突
  • 一、左翼文学的理论规范
  • 二、左翼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内在冲突
  • 第二节 《田家冲》——丁玲无产阶级写作立场的确立
  • 第三节 丁玲革命文学创作的话语选择
  • 一、丁玲对个性主义话语的主动放弃
  • 二、对革命文学政治宣传功利性的主动规避
  • 第四节 丁玲革命文学叙事策略分析
  • 一、旁观者式的叙事视角
  • 二、丁玲革命小说的题材选择
  • 第三章 三十年代初丁玲女性意识的显隐替换
  •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自我压抑
  • 一、自我个性的主动压抑
  • 二、对爱情追求的主动放弃
  • 第二节 《母亲》——丁玲女性革命作家写作姿态的最终确立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浅析丁玲三十年代初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