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隐喻转换模式角度对比译文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 柴晓娜
导师: 李靖民
关键词: 隐喻转化模式,翻译,对比研究
文献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现在,我们正处在中外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翻译学(即翻译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关键时刻。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对于翻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翻译这门学科具有接缘性,不是独立存在的。其理论也是如此。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翻译学者将翻译与语言学等学科接缘。其中,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备受重视。隐喻是指在一定语境中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利用其类似之处,借用此事物来暗比彼事物,以获得表现的功能。隐喻是空间和时间两大系统的认知映射关系,并具有民族性、形象性和心理因素即心理现实性,是区别于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的。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依据隐喻理论,本论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的三种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从隐喻这个全新的视角去探索翻译操作过程中的宏观有效模式。同时,该模式的可行性在译文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目的、结构及意义,并简要地概括了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了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这部小说的作者及小说主题和写作风格。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依据隐喻转化模式对黄雨石、徐晓雯和李靖民各自的译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本章第一节中,论文尝试着探索出翻译操作过程中有效的隐喻转化模式,为译文对比做好准备。在第二节中,本论文通过以隐喻转化模式为标准对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同时验证了第一节研究出来的隐喻转化模式。第三节总结了隐喻系统、隐喻转化模式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总结性的一章,重点解释说明了原作、译作比较、隐喻转化模式与中国的翻译现状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比较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一隐喻转化模式对于翻译操作是有效的,其中的四个模式按优先顺序排列,而这个顺序也是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二对原文的准确透彻的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译作的出发点是读者,读者的感受是应该重视的。三学习钻研需要创新精神,且严谨务实。四翻译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必要的技巧,必须细心谨慎,以避免误译现象的出现。
论文目录: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Aim of the Dissertation
1.2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2 James Joyce and His Novel--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2.1 The Life and Works of James Joyce
2.2 A Close Analysis of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2.2.1 Plot Overview
2.2.2 Main Themes
2.2.3 Writing Styles
2.2.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agonist—Stephen Dedalus
Chapter 3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with Metaphor-transferring Modes
3.1 Metaphor system
3.1.1 Metaphor
3.1.2 System of Metaphor
3.2 Metaphor-transferring Modes
3.3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with the Metaphor-transferring Modes
3.4 Metaphor System, Metaphor –transferring Modes and Translation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nd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4.2 Comparison of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Metaphor-transferring Modes
4.3 Metaphor-transferring Mod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发布时间: 2007-08-01
参考文献
- [1].《茶馆》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D]. 刘嫣.华南理工大学2018
- [2].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花园中的流放者》翻译实践报告[D]. 杨澜.华中师范大学2018
- [3].概念隐喻视角下《蛙》英译本隐喻翻译研究[D]. 李慧.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 [4].比喻翻译策略[D]. 石倩倩.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 [5].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隐喻翻译实践报告[D]. 高颖.华北理工大学2018
- [6].C-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Diplomatic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D]. Liu Caiqing.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 [7].儿童科学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 郭鋆.江南大学2018
- [8].英语Body Part Off/Out构式的认知-功能研究[D]. 靳政敏.江南大学2018
- [9].习近平对内和对外发言中的政治隐喻对比研究[D]. 梁晓云.长沙理工大学2017
- [10].汉英“生气”成语概念化对比研究[D]. 刘康.湖南师范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 敬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2].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D]. 顾海兵.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
- [3].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D]. 陈巧.电子科技大学2007
- [4].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Gone with the Wind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 梁咏梅.合肥工业大学2007
- [5].从翻译转换角度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D]. 李春蕾.北京语言大学2007
- [6].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卖花女》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金花.北京语言大学2007
- [7].《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张秀花.上海海事大学2003
- [8].论文学翻译——兼评《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D]. 吴静.山东师范大学2004
- [9].The Woman in White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范玲娟.宁夏大学2005
- [10].《理智与情感》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顾芙蓉.上海海运学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