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

“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

一、“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维祥,周建平,刘程军[1](2022)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发展格局从"多点式"零星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但各城市发展层级差距仍未改善,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数字经济高水平集聚区。(2)数字经济发展显着改善了城市碳排放,通过引入"智慧城市"这一外生政策冲击进行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受数字经济的影响更大。(3)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在不同经济圈层内有所差异,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在1100km处外溢达到峰值。(4)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孙轩,单希政[2](2021)在《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协同到数字协同》文中指出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功能协同和数字协同。为了实现高效、敏捷、优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需要构建虚实结合的空间基础设施,既对千头万绪的城市管理事务和服务职能进行系统组织,也对不同渠道获取的异构数据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基于城市地理网格的有形实体,不同部门得以有效整合,形成监督有力、责任到位、反应快速的综合管理体系;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CIM)的全域数字框架,相关领域数据能够有机聚合,构建可计算、可理解、可互动的城市数据平台。而面对智慧城市自动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需求,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解决其在空间定义、空间描述、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方面的现实问题。

杨东援,郭继孚,顾煜,赵一新,张晓春,丁千峰,钱林波,邵丹,陈学武,周涛,白帆,崔扬,张宇,汪光焘[3](2021)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8次研讨会》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行业作为生产、分析和利用数据的重点行业,如何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进一步以数据赋能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面向未来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2021年10月21日,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2021年第3次(总第28次)常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来自8个城市、19家单位约70位专业人士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对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涉及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数字化空间规划理论、交通需求预测与组织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实践需求、交通特征分析与需求管理、规划机构业务转型以及数字平台建设与应用等。

巴志超,刘学太,马亚雪,李纲[4](2021)在《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文中认为实现国家安全大数据的综合信息集成是支撑国家安全管理战略决策和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国家安全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把握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重大战略意义与社会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索面向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可行性方案,提出"大数据集成理论架构"→"城市数据画像建模"→"资源池构建与智能推演"→"数据蜂巢系统规划与开发"→"面向城市或区域的数据集成调研与示范研究"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自下而上逐步实现国家安全大数据的综合信息集成,从而为国家安全事件管理与态势的科学研判提供信息支撑。

刘苏[5](2021)在《集聚CIM智慧 筑牢城市数字“底座”》文中提出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和各领域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对于推动数字社会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在“2021年CIM学术交流会?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杨尚文,周中元,陆凌云[7](2021)在《数字孪生概念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和定义,分析了信息建模作为数字孪生本质的基本规律,探讨了数字孪生模型的生成机理,阐述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军事应用等领域中的数字孪生建模与应用,并从优化决策、缩减工期、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提高质量等方面,阐述了数字模型对观察实体对象和改造实体对象的作用。

秦潇雨,杨滔[8](2021)在《智能城市的新型操作平台展望——基于多层场景学习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文中提出城市正在通过三维数字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城市感知网络、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融合实现数字孪生,并融合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学习的、自我调节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不断迭代。该趋势催生出新型城市操作平台的急迫需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运而生。其规划设计需要不断拓展技术融合的维度和深度,采用多层次场景作为"目标意识",融合重组感知模式、数据结构、模型架构、流程体系、知识归集、人机互动等,建构场景化的学习机制,孕育智能涌现建模过程,优化解决方案以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

朱金鹤,孙红雪[9](2021)在《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文中认为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城市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着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经济能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赋能新创新产出发展活力。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其总效应显着为正。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应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人才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及赋能创新活力,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陈晓红,徐选华,周志方,梁伟,张威威[10](2021)在《数字技术驱动的智慧社会治理机制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以数字数据处理系统为主要载体,但智慧社会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针对该难题,本文首先构建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其次,提出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模式,包括数字孪生的精准智控、物联网的智能泛在感知、区块链的赋能重塑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民生服务等;最后,本文从智慧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社会治理技术与能力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疫情防控领域应用示范、空间智能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民生保障、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智慧社会公共资源及数据治理应用示范等方面对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行较系统的探索,为推进智慧社会治理进程中数字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二、“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机制分析
    2.1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效应
    2.2 数字经济的结构优化效应
    2.3 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效应
    2.4 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3.2 数据说明及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空间马尔可夫链
        3.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3 空间计量模型
        3.3.4 外生冲击检验
4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空间演化格局
    4.1 数字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4.2 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转移特征
        4.2.1 非约束下数字经济发展动态转移分析
        4.2.2 地理邻域约束下数字经济发展动态转移分析
    4.3 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4.4 不同空间距离阈值下城市碳排放集聚特征
5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5.1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效应
    5.2 外生冲击检验分析
        5.2.1 智慧城市内涵及模型设定
        5.2.2 安慰剂检验
6 影响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6.1 空间异质性分析
    6.2 多距离经济圈的溢出效应分析
    6.3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分解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2)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协同到数字协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虚实结合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地理空间划分与编码
    (二)城市语义空间描述与建模
三、基于城市地理网格的功能协同创新
四、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数字协同应用
五、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
    (一)城市空间定义的开放化
    (二)城市空间描述的一体化
    (三)城市空间建模的场景化
    (四)城市空间分析的系统化
六、结语

(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8次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传导
    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总体规划传导过程中讨论问题的方式
    总体规划传导过程中与交通关联的讨论内容
    丰富大数据分析工具箱
数字时代的交通需求与运输组织
    大数据对交通研究方法的影响
    数字时代的出行组织模式变革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上海综合交通规划的新思考
    数字化是城市交通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超大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思考
城市交通的数字观察
    通勤观察
    TOD观察
    共享单车观察
交通规划业务数字化转型——深圳实践
    趋势与挑战
    形势及要求
    深圳实践
重庆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应用场景
    交通数字化平台建设
    交通数字化应用场景
推动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转型,增强行业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转型是时代选择
    构建交通数字孪生系统
    加强交通数字孪生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扩展交通数字孪生系统的服务对象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用好数字化工具手段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效率
    顺应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格局变化引导传统业务转型
加快建立数据标准,助推交通规划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
    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数字化平台架构和数据标准
    建立数据平台有序开放、共治共享机制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与行业发展转型
    多目标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
    交通规划行业的转型发展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加速与交通规划方法转型
    城市加速发展促使交通规划向数字化转型
    智慧交通建设应避免对科技公司的过度依赖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规划数字化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求与供给端的精准对接
    规划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
    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与新型城镇化要求
    规划的数字化转型重点
交通规划数字化的“三性”与“三化”
    交通规划数字化的延展性
    交通数据资源的安全性
    交通数据表达的多样性
    交通数据资源的标准化
    交通数据交易的规范化
    交通数据资源的产业化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
    论坛主题背景和认识
    城市交通的数字化转型
    城市科学与城市交通

(4)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家安全大数据集成的逻辑框架与战略意义
    2.1 国家安全大数据集成的逻辑框架
    2.2 国家安全大数据集成的战略意义
3 国家安全大数据集成的路径选择
    3.1 国家安全大数据集成的理论架构
    3.2“城市数据画像工程”实施
    3.3 资源池构建与智能推演
    3.4 数据蜂巢系统规划与开发
    3.5 数据集成调研分析与应用示范
4 结语

(5)集聚CIM智慧 筑牢城市数字“底座”(论文提纲范文)

场景迭代的CIM建设
CIM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十大关键技术助力BIM/CIM建设
让城市建设实现全过程、全时域、全空间
全方位多角度保障智慧城市发展
持续强化CIM空间数据治理能力

(7)数字孪生概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字孪生
    1.1 定义
    1.2 本质
    1.3 数字孪生与传统仿真的区别
    1.4 数字孪生兄弟的关系
2 数字孪生建模
    2.1 建模基本思路
    2.2 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建模
    2.3 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建模
    2.4 智慧战场数字孪生建模
3 数字孪生作用
4 结束语

(8)智能城市的新型操作平台展望——基于多层场景学习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能城市的新型操作平台
2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作为新型城市操作平台
    2.1 CIM的技术融合
    2.2 CIM的模型机制
3 基于网络连接的涌现范式
4 多层次场景学习
5 实践案例:雄安CIM的多尺度、多线索、多专业的协同共同体
6 讨论

(9)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 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机制
    2. 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路径机制
        (1) 新人才资源发展的潜力效应。
        (2) 新经济部门发展的动力效应。
        (3) 新创新产出发展的活力效应。
    3. 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 实证模型与数据说明
    1. 实证模型构建
        (1) 基准回归模型。
        (2) 中介机制模型。
        (3) 空间计量模型。
        (4) 双重差分模型。
    2. 数据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2) 解释变量:
        (3) 中介变量。
        (4) 控制变量。
四、 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
    1. 基准回归
    2. 稳健性检验
        (1) 虚拟变量法。
        (2) 替换被解释变量法。
        (3) 工具变量法。
        (4) 外生冲击检验法。
五、 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中介机制检验
六、 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1. 空间自相关检验
    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七、 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异质性表现
    (1) 地理区位。
    (2) 城市行政等级。
    (3) 城市规模。
    (4) 资源禀赋条件。
八、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创造数字经济的中国方案,实现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第二,重视数字化教育的转型,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
    第三,优先发展高附加值新经济部门,着力打造产业链延伸新亮点。
    第四,实施产出端创新激励政策,保护创新产出者产权利益。
    第五,倡导城市数字政策多管齐下,鼓励地区发展特色数字产业。

(10)数字技术驱动的智慧社会治理机制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构建
3 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3.1 数字孪生增强城市的精准智控能力
        3.1.1 数字孪生的应用
        3.1.2 数字孪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3.1.3 数字孪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2 物联网实现智慧社会智能泛在感知
        3.2.1 物联网泛在感知的建设
        3.2.2 物联网支撑社会治理领域应用
    3.3 区块链赋能重塑智慧社会治理结构
        3.3.1 区块链政府数据治理解决数据孤岛
        3.3.2 区块链去中心化应用
        3.3.3 区块链不可篡改性应用提高公信力
        3.3.4 区块链重塑信用社会可追溯
    3.4 人工智能全面保障智慧社会民生服务
        3.4.1 人工智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3.4.2 人工智能保障群众就业发展
        3.4.3 保障群众在政务、公共事业中的权益
4 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4.1 智慧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4.2 智慧社会治理技术与能力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3 大数据驱动的疫情防控领域应用示范
    4.4 空间智能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民生保障
    4.5 智慧校园应用示范
    4.6 智慧社会公共资源及数据治理应用示范
5 结论

四、“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J]. 徐维祥,周建平,刘程军. 地理研究, 2022(01)
  • [2]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协同到数字协同[J]. 孙轩,单希政. 电子政务, 2021
  • [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8次研讨会[J]. 杨东援,郭继孚,顾煜,赵一新,张晓春,丁千峰,钱林波,邵丹,陈学武,周涛,白帆,崔扬,张宇,汪光焘. 城市交通, 2021(06)
  • [4]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J]. 巴志超,刘学太,马亚雪,李纲. 情报学报, 2021(11)
  • [5]集聚CIM智慧 筑牢城市数字“底座”[N]. 刘苏. 中国建设报, 2021
  • [6]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7]数字孪生概念与应用[J]. 杨尚文,周中元,陆凌云.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1(05)
  • [8]智能城市的新型操作平台展望——基于多层场景学习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J]. 秦潇雨,杨滔. 人工智能, 2021(05)
  • [9]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 朱金鹤,孙红雪. 现代经济探讨, 2021(10)
  • [10]数字技术驱动的智慧社会治理机制与实践探索[J]. 陈晓红,徐选华,周志方,梁伟,张威威. 复杂科学管理, 2021(01)

标签:;  ;  ;  ;  ;  

“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