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校作为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主体,其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校长的能力和素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强化,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其职能与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中小学校长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有关校长能力和素质要求、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等制度建设仍然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理论基础的校长职业化及职业化素质结构研究还有待深入。中小学校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校长职业化是校长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职业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和重点。在困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关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中,亟待解决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中高层管理者、中小学普通教职员工等不同群体对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管理和人才培养上的混乱和困惑;二是目前我国不少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不高或者职业化培养开发不足,这不仅影响中小学校长工作绩效,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和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角度探讨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标准,构建校长职业素质模型,并基于职业素质模型,探索构建中小学校长选拔、培养和职业化评价机制。第二,由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缺乏职业化素质结构要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校长职业素质模型的各构成要素对校长个体工作绩效各要素的影响力大小及其相关性,从而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绩效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和对策。第三,通过分析研究现有中小学校长选拔、使用和考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模型,本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进行探讨。全文共分9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界定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校长职业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绩效等基本概念,并梳理了有关理论成果并进行简评,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后,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经验和身心素质等七大要素(因子);各要素的重要性存在差异从而对校长工作绩效的预测效果或影响存在差异。第二章介绍实证研究中量表设计和调查实施工作,包括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前期访谈、预调查和量表检验,并对正式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第三章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因子,发现七个维度的校长职业素质是分层结构,但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不可能出现七大职业素质的严重失衡。第四章通过比较不同岗位类别的调查问卷对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的认知差异,分析得出不同岗位人群对中小学校长的需求会造成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具有同质性,但同时又存在差异的的结论。这也表明要重视岗位不同带来的对素质结构认知的差异,以便适应不同群体对校长素质的要求。第五章主要是构建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七大要素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探讨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结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来看,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影响中小学校长工作绩效最重要的因素。第六章通过分析比较三类不同岗位调查对象的中小学校长职业化一绩效模型认知差异性,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在中小学校长整体绩效模型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对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的影响力相对均衡,而其他四类职业素质的对绩效的整体影响力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性也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工作状态。第七章是基于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的对策建议,提出构建中小学校长职位分析系统、人才选任和储备机制、职业化培训与教育机制、职业化水平测评体系和改进校长绩效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议,最后探讨构建校长职级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的措施和方法。第九部分总结,回顾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总之,探索构建校长职业化素质结构,有助于进一步转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思维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有助于改革中小学校长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加强权力监督;有助于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校长职务行政级别,强化校长资格制度和推广聘任制,建立市场化的校长配置模式。以上目标的实现,将最终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和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小学校长论文; 校长职业化论文; 职业化素质结构模型论文; 绩效论文; 校长职业化绩效结构方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