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取向结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电工钢,二次再结晶,织构
二次取向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刚,张元祥,王洋,方烽,曹光明[1](2019)在《薄带连铸取向硅钢Goss晶粒二次再结晶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Fe-3%Si取向硅钢薄带在冷轧后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晶粒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薄带连铸流程可以固溶较多的抑制剂元素,并且无需通过"γ→α"相变控制AlN的析出。铸带经过两阶段冷轧变形和高温退火后,可以获得完善且位向准确的Goss晶粒,B_8值达到1.92 T以上。高温退火升温过程中,在抑制剂的作用下基体晶粒尺寸基本稳定,Goss晶粒在1 035~1 060℃范围内发生异常长大。长大方式为位向准确的Goss二次晶粒快速发生异常长大,吞并基体中稳定的初次晶粒,而后快速发生异常长大的二次晶粒继续吞并发展缓慢的Goss二次晶粒和一些尺寸较大的初次晶粒,最终完成全部二次再结晶过程。(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鲍思前,刘兵兵,赵刚,徐洋,柯珊珊[2](2018)在《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中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量逐层研磨和计算机辅助重建及可视化技术,并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中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并探讨了其长大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在叁维尺度上,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呈现"饼形"晶粒形貌,异常长大过程中遵循"饼形"长大规律,即处在次表层的二次再结晶晶核在中间层快速长大取得尺寸优势后,反向沿厚度方向长大到样品表面,并在表面能的作用下继续沿板面方向异常长大,最终使得在板面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厚度方向的尺寸;在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过程中,一些基体大尺寸晶粒由于尺寸优势会阻挡Goss取向晶粒长大,从而暂时保留在晶粒内部形成"岛状"晶粒。而在长大前沿,由于基体晶粒尺寸的不均匀性,特别是遇到一些大尺寸晶粒无法在短期内被吞噬掉,或者是2个异常长大的Goss取向晶粒相遇后造成某些方向长大停止,而一些基体晶粒被包裹进来成为"岛状"或"半岛状"晶粒,还有可能是不同取向晶粒晶界迁移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等方面的影响,使得Goss取向晶粒在某些方向长大受阻,从而表现出晶界前沿参差不齐,长大呈现典型的各向异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光,陈新,卢理成,信冬群,孟利[3](2018)在《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织构演变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EBSD实验获取了薄规格取向硅钢(0.18mm厚)初次再结晶样品表面晶粒组织的取向数据,并以此构建模拟的初始组织。采用Potts模型Monte Carlo方法对薄规格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样品的二次再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了表面能对Goss织构演变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Goss取向晶粒与相邻晶粒的表面能差是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的重要驱动力;表面能差存在一个临界值(约12%),只有当表面能差大于此临界值时才会发生表面能驱动Goss取向晶粒的异常长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恭涛,刘志桥,杨平,毛卫民[4](2018)在《初次再结晶组织和渗氮量对低温渗氮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控制初次再结晶工艺获得尺寸不同的低温渗氮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组织,研究初次晶粒尺寸对二次再结晶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探索初次晶粒尺寸过大条件下合适的渗氮量,并分析初次再结晶组织中{411}〈148〉织构对二次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次晶粒尺寸由10μm升高至15μm,二次再结晶温度升高,Goss织构更加锋锐,成品磁性能提高,当初次晶粒尺寸为28μm时,合适的渗氮量约为6×10-4。初次再结晶组织中{411}〈148〉取向晶粒生长能力更强,极易粗化,阻碍二次晶粒的异常长大,同时{411}〈148〉与黄铜晶粒之间为大于45°的低迁移率晶界,对黄铜晶粒异常长大的阻碍作用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孟利,何承绪,杨富尧,马光,韩钰[5](2017)在《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中“岛晶”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岛晶"是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中一种常见的组织特征,在薄规格取向硅钢制备过程中更常出现。本文利用EBSD技术对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退火组织中"岛晶"的形貌和取向开展分析,讨论了"岛晶"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中"岛晶"形成的可能主要原因是"岛晶"的尺寸优势。另一方面,在忽略元素晶界偏聚的前提下,晶界因素主要表现在二次再结晶前期阶段,并非"岛晶"形成的主导因素,这与传统厚规格取向硅钢中"岛晶"的形成过程不同。"岛晶"的取向源于Coss、偏Coss以及黄铜取向晶粒的异常长大速度,当C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速率高于偏Coss和黄铜取向晶粒时,偏Coss和黄铜取向晶粒容易残留下来形成"岛晶",反之Coss取向晶粒易形成"岛晶"。(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电工钢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21)
徐洋,鲍思前,赵刚,黄祥斌,黄儒胜[6](2017)在《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初期不同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量逐层研磨和计算机辅助重建及可视化技术,并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方法,研究了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初期不同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结果表明,Goss取向晶粒主要呈"塔状",黄铜取向晶粒则类似"上大下小"倒锥状,{411}<148>取向晶粒也表现为"塔状"和倒锥状。而{111}<112>取向晶粒形貌各异,没有一致性。与其它取向晶粒相比,Goss取向晶粒在叁维尺度上没有尺寸优势,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前,其长大主要受曲率控制。(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杨佳欣,杨平,许光,郭小龙,孙亮[7](2017)在《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特征对二次再结晶完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板坯加热法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其磁感低于传统高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磁感值。为探究其原因,作为该研究的第一步,测定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下初次再结晶的晶粒尺寸和织构。结果表明,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完成初次再结晶后,晶粒尺寸长大且不均匀,织构组分不够单一,高斯晶核及有利织构{110}<001>、{111}<112>、{111}<110>组分比例低于高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其它不利织构组分含量更高,从而导致其二次再结晶后高斯织构发展不够完善,磁感值较低。(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杨佳欣,杨平,许光,郭小龙,孙亮[8](2016)在《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特征对二次再结晶完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板坯加热法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其磁感低于传统高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磁感值。为探究其原因,作为该研究的第一步,测定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下初次再结晶的晶粒尺寸和织构。结果表明,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完成初次再结晶后,晶粒尺寸长大且不均匀,织构组分不够单一,高斯晶核及有利织构{111}<112>、{111}<110>组分比例低于高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其它不利织构组分含量更高,从而导致其二次再结晶后高斯织构发展不够完善,磁感值较低。(本文来源于《2016国产高性能电工钢生产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5)
信冬群,孟利,王浩,何承绪,杨富尧[9](2016)在《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织构演变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BSD技术获取了薄规格取向硅钢(0.18mm厚)初次再结晶样品表面晶粒的取向数据并以此构建模拟的初始组织。采用Potts模型Monte Carlo方法对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了表面能对Goss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Goss取向晶粒与相邻晶粒的表面能差是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的重要驱动力:表面能差存在一个临界值(≈12%),只有当表面能差大于此临界值时才会发生表面能驱动的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6)
梁瑞洋,杨平,毛卫民,王晓[10](2016)在《取向高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常规低温渗氮钢制备工艺,采用轧制法结合低温渗氮追加抑制剂的方法制备取向高硅钢。采用EBSD取向成像技术以及EDS技术观察了取向高硅钢轧制过程中织构演变及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从而分析取向高硅钢二次再结晶行为异常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硅钢轧制过程中"组织与织构"遗传性较强。热轧板沿厚度方向上组织与织构的不均匀性,延续到后续轧制工艺中,造成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不均匀,影响二次再结晶的进行。原始板材厚度小,总形变量小,温轧的反复退火,较小的冷轧压下量导致初次再结晶织构不理想,{111}〈112〉织构不够锋锐,Goss晶粒取向不够准确。在高温退火阶段,第二相粒子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次表层晶粒钉扎过强而中心层晶粒钉扎较弱,中心层晶粒吞并次表层Goss晶粒长大,导致二次再结晶组织发生异常。(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6)
二次取向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定量逐层研磨和计算机辅助重建及可视化技术,并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中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并探讨了其长大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在叁维尺度上,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呈现"饼形"晶粒形貌,异常长大过程中遵循"饼形"长大规律,即处在次表层的二次再结晶晶核在中间层快速长大取得尺寸优势后,反向沿厚度方向长大到样品表面,并在表面能的作用下继续沿板面方向异常长大,最终使得在板面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厚度方向的尺寸;在Goss取向晶粒异常长大过程中,一些基体大尺寸晶粒由于尺寸优势会阻挡Goss取向晶粒长大,从而暂时保留在晶粒内部形成"岛状"晶粒。而在长大前沿,由于基体晶粒尺寸的不均匀性,特别是遇到一些大尺寸晶粒无法在短期内被吞噬掉,或者是2个异常长大的Goss取向晶粒相遇后造成某些方向长大停止,而一些基体晶粒被包裹进来成为"岛状"或"半岛状"晶粒,还有可能是不同取向晶粒晶界迁移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等方面的影响,使得Goss取向晶粒在某些方向长大受阻,从而表现出晶界前沿参差不齐,长大呈现典型的各向异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取向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刚,张元祥,王洋,方烽,曹光明.薄带连铸取向硅钢Goss晶粒二次再结晶过程的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2019
[2].鲍思前,刘兵兵,赵刚,徐洋,柯珊珊.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中异常长大Goss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表征[J].金属学报.2018
[3].马光,陈新,卢理成,信冬群,孟利.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织构演变的MonteCarlo模拟[J].材料导报.2018
[4].刘恭涛,刘志桥,杨平,毛卫民.初次再结晶组织和渗氮量对低温渗氮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行为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8
[5].孟利,何承绪,杨富尧,马光,韩钰.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中“岛晶”的初步分析[C].第十四届中国电工钢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徐洋,鲍思前,赵刚,黄祥斌,黄儒胜.Hi-B钢二次再结晶退火初期不同取向晶粒的叁维形貌表征[J].金属学报.2017
[7].杨佳欣,杨平,许光,郭小龙,孙亮.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特征对二次再结晶完成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7
[8].杨佳欣,杨平,许光,郭小龙,孙亮.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特征对二次再结晶完成的影响[C].2016国产高性能电工钢生产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6
[9].信冬群,孟利,王浩,何承绪,杨富尧.薄规格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织构演变的MonteCarlo模拟[C].第十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2016
[10].梁瑞洋,杨平,毛卫民,王晓.取向高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异常分析[C].第十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