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研究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色发展已成为理工科大学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步伐,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若干所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调查和分析,界定了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内涵,考察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特色因子和影响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与改进建议。本研究认为:构建校本模式是我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中心。本文运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论对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加以论证,又从当前社会对工程师的从业要求和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低效性的现实出发,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找出现实依据。通过对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论述了理工科大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必要条件,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步骤及基本构建思路。并在顺应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潮流的前提下,形成了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宏观结构图。关于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大都从宏观层面讨论了相关问题,本文则从比较微观的层次上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通过考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实施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通过个案分析探索出理工科大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操作方法,同时针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本文所构建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是对现实个案的抽象和改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其他理工科大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决策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度重视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
  • 1.1.2 校本模式成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1.2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 1.2.1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简要回顾
  • 1.2.2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重大进展
  • 1.2.3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理论分析
  • 2.1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 2.1.1 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内涵
  • 2.1.2 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
  • 2.1.3 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 2.2 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内涵及显著特征
  • 2.2.1 校本模式的概念
  • 2.2.2 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内涵
  • 2.2.3 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显著特征
  • 2.3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依据
  • 第三章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条件、步骤及思路
  • 3.1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条件
  • 3.1.1 广为接受的校本理念
  • 3.1.2 坚强有力的领导保证
  • 3.1.3 积极参与的专家和教师
  • 3.1.4 多层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3.1.5 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 3.2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步骤
  • 3.3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思路
  • 3.3.1 以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合理定位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 3.3.2 领导重视加校本研究:我国理工科大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关键条件
  • 3.3.3 依托学科优势,合理建构特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3.3.4 积极引用社会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 第四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实践探索
  • 4.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主要措施
  • 4.1.1 依托航空航天学科的优质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4.1.2 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 4.1.3 以献身国防为主题,营造具有浓郁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 4.1.4 挖掘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延伸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 4.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 4.3.1 以纲带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 4.3.2 引进TA 教学助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 4.3.3 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 4.3.4 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1.1 校本模式是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
  • 5.1.2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 5.1.3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应保持体系的开放性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07年青海农牧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提高[J]. 青海统计 2008(03)
    • [2].提高哲学自觉自信 深化文化素质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01)
    • [3].近现代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及其实现途径比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03)
    • [4].文化素质教育应面向中学生[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S1)
    • [5].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7)
    • [6].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融合[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6)
    • [7].实施文化强校战略,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苏州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32)
    • [8].借文化产业化“东风”,提升青年文化素质[J]. 人民论坛 2016(31)
    • [9].建设网络空间,改革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模式——以《化学与美容》课程为例[J]. 广东化工 2017(06)
    • [10].对民族院校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06)
    • [11].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分析[J]. 职教论坛 2016(11)
    • [12].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36)
    • [13].大学生心目中的文化素质课程——基于对14所不同地区高校的调查[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12)
    • [14].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建设中三对主要关系的省思[J]. 山东高等教育 2015(01)
    • [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03)
    • [16].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学生微文化素质教育[J]. 船舶职业教育 2015(03)
    • [17].对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反思[J]. 山东高等教育 2015(09)
    • [18].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6)
    • [19].浅议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5(08)
    • [20].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5(03)
    • [21].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的广西高职院校单独对口考试招生探讨[J]. 广西教育 2020(19)
    • [22].承担文化素质,撑起书香社会[J]. 语文月刊 2017(08)
    • [23].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文化素质教育[J]. 学周刊 2016(13)
    • [24].论加强高职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4)
    • [25].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路径[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6)
    • [26].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J]. 山海经 2016(09)
    • [27].健美操对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研究[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42)
    • [28].新形势下创新银行基层党建工作的途径分析[J]. 长江丛刊 2017(05)
    • [2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长江丛刊 2017(26)
    • [30].传销为啥总是盯上农村学子[J]. 农民文摘 2017(09)

    标签:;  ;  ;  ;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