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80年代涌现的女作家当中,张辛欣是一位特立独行、不断自我探索、自我超越的作家,她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以她个性鲜明的私人化叙事模式在当代文坛开辟出了一方属于她的空间。在作家早期创作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一是,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对带有男性特征倾向的“雄性化”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如《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中的一位普通的青年女售票员,《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女导演身份的妻子等,她们渴望在社会角色上获得与男人对等的承认,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时又渴望温情的家庭与爱情。这形成了她们矛盾的内心,因为在内心深处,在情感上,她们仍然渴望男性的照顾和强势对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原因,造成了她们心灵深处的难以辨别的矛盾,一种巨大的心理折磨。“女人总是在渴望独立和不能独立中折磨自己”,这是贯穿张辛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题。作者同时还作为对照设置了另外两种人物:符合传统美德的女性和概念化和模糊化的男性人物,本文从结构和叙事的需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二,为了展示她们在寻找“生理角色和社会角色平衡”的心路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她采用了多种心理表现手法:人物内心独白,意识流,有的内心独白贯穿全文,有的担当起结构小说的功能。通过对这些描写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叙述者和人物的声音交织,冲突很少;而相应的造成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反而较远。张辛欣的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不追求情节,而只重视叙述本身。或者说为了通过叙述来表达她的理念,甚至选择放弃对情节的精打细磨。由此我们也约略可以看到,作者想借助作品人物之口表达自我的迫切之心,一种渴望突破主流话语笼罩下的私人化叙事企图。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分析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图,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女性作家中承前启后的影响,以此确立她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仅仅简单地通过女权理论来透视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辛欣作品[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2].张辛欣 在美国延误不是件可怕的事儿[J]. 今日民航 2011(03)
- [3].进城故事的性别表述——兼论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J]. 文艺争鸣 2017(11)
- [4].历史转折中的性别主体建构困境——重读张辛欣小说《我在哪儿错过了你》[J]. 名作欣赏 2015(19)
- [5].黑眼珠·红昼夜·我Me[J]. 上海文学 2011(08)
- [6].“文革”亲历者四人谈[J]. 江淮文史 2012(02)
- [7].婚姻的位置——重读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8].上海文学2019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 2019(12)
- [9].书架[J]. 浙江经济 2013(06)
- [10].记忆文学和文学的记忆(外一篇)——读张辛欣自传体小说《我ME》[J]. 书屋 2011(10)
- [11].地平线上焦灼后的自省——论张辛欣小说[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 [12].凝聚的渴望——从女性友谊的书写谈起[J]. 上海文学 2019(12)
- [13].张辛欣自传体小说《我ME》“黑眼珠”意象分析[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11)
- [14].美国之音,即将消逝的电波[J]. 看历史 2011(08)
- [15].中国文学与瑞典出版——张辛欣遥问万之[J]. 上海文学 2015(01)
- [16].“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专辑[J]. 名作欣赏 2019(10)
- [17].人人自恋的时代是一种文明病[J]. 人民之友 2016(10)
- [18].《上海文学》2011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 2011(12)
- [19].强者之弱——两岸女强人形象塑造的一种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03)
- [20].上海文学2018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 2018(12)
- [21].新书架[J]. 温州人 2011(01)
- [22].试析张辛欣早期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境遇及其原因[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1(10)
- [23].解放后妓女改造纪实 “共产党真是要救我”[J]. 报刊荟萃 2009(08)
- [24].上海文學2017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 2017(12)
- [25].在“爱的本能”与“自我实现”中挣扎——论张辛欣早期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困境[J]. 安康学院学报 2014(02)
- [26].两岸女强人形象的诗学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7].焦灼的灵魂——论八十年代初谌容、张辛欣女性意识的困惑[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8].人生意义的探寻:困境抑或契机——以张辛欣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说为中心视域[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9].难以跨越的地平线——论《方舟》与《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女性书写[J]. 职大学报 2013(02)
- [30].浅析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创作倾向[J]. 芒种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