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论文摘要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司法机关侦查、起诉、审判的过程中,有保持沉默拒绝回答可能使其处于不利境地的权利。它的产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诉讼制度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也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护的重要体现。沉默权制度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遗憾的是我国的法律至今没有对沉默权作出任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于2011年2月25日向社会公布,其削减死刑罪名之多,修改罪名数量之大,都是1997年刑法颁布以来刑法修正之最。在引起全国人民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的同时,要求修改《刑事诉讼法》,在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呐喊在诉讼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又一次响起,并且声音越来越响亮。我们是否应该以《刑法》的修改为契机,一鼓作气,修改并完善《刑事诉讼法》,在我国设立有限的沉默权制度呢?本文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立。因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两大法系的吸收融合,法律制度的互相借鉴,互相移植,为沉默权制度的设立推波助澜。沉默权制度的设立,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有利于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更是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要求。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另有引言和结语。第一部分阐述了沉默权的含义和性质,追溯了沉默权的发展历史,描述了沉默权制度在英、美、德、日、法等国的确立和发展概况,简单分析了沉默权确立的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法学界对沉默权的一些看法和争论,详细分析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设立沉默权制度,主要是政治、诉讼制度本身、文化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三部分论述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五个方面(保护人权、贯彻无罪推定、平衡诉讼、提升司法水平、履行国际义务)着重论述了沉默权的基本价值,从而得出中国必须引进沉默权制度的结论。第四部分提出在我国设置沉默权制度的初步构想。指出我们应当从观念上、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加强沉默权的立法构想,进而提出设置沉默权的相关保障机制,包括设立保障程序、加强律师辩护权的力度、建立主动供述机制、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基于它的缺陷,我们必须对沉默权进行限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列举了贪污贿赂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毒品犯罪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以及一些持有型犯罪应该排除在享有沉默权范围之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沉默权及其历史沿革
  • 1.1 沉默权的含义、性质
  • 1.1.1 沉默权的含义
  • 1.1.2 沉默权的性质
  • 1.2 沉默权的历史沿革
  • 1.2.1 英美法系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
  • 1.2.2 大陆法系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
  • 2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缺失
  • 2.1 沉默权在我国的是非之争
  • 2.1.1 主张引入沉默权
  • 2.1.2 反对引入沉默权
  • 2.1.3 有限制地引入沉默权
  • 2.2 我国没有规定沉默权的原因
  • 2.2.1 政治原因
  • 2.2.2 诉讼制度本身的原因
  • 2.2.3 文化方面的原因
  • 2.2.4 社会现实原因
  • 3 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 3.1.1 保护人权,尊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格尊严的需要
  • 3.1.2 实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 3.1.3 有利于维护诉讼结构的平衡,保证司法公正
  • 3.1.4 可以提升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质量
  • 3.1.5 与国际立法接轨,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
  • 3.2 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 3.2.1 我国有设立沉默权的传统法律文化基础
  • 3.2.2 我国已具有设立沉默权制度的社会条件
  • 3.2.3 我国已具有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法律基础
  • 3.2.4 我国已具有设立沉默权制度的现实基础
  • 4 我国设置沉默权的构想
  • 4.1 进一步转变诉讼观念
  • 4.2 增强设立沉默权的立法构想
  • 4.2.1 宪法的默示与司法化
  • 4.2.2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沉默权
  • 4.3 设置沉默权的保障机制
  • 4.3.1 设立沉默权的保障程序
  • 4.3.2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4.3.3. 加强律师为被追诉者行使辩护权的力度
  • 4.3.4 建立鼓励主动供述机制
  • 4.3.5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4.4 适用沉默权制度的例外情况
  • 4.4.1 贪污贿赂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的例外
  • 4.4.2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例外
  • 4.4.3 涉及公共安全犯罪的例外
  • 4.4.4 毒品犯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例外
  • 4.4.5 一些持有型犯罪例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宪法与刑事诉讼法之良性互动[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2)
    • [2].《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两法衔接之探析[J]. 区域治理 2019(32)
    • [3].刑事诉讼法下证据的内涵及性质[J]. 法制与社会 2020(03)
    • [4].刑事诉讼法宽容伦理观及其实现[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5].档案法修订与刑事诉讼法的协调衔接——以档案表现形式为视角[J]. 浙江档案 2020(07)
    • [6].论刑事诉讼法当中的和谐价值[J]. 法制博览 2020(24)
    • [7].刑事诉讼法下证据的内涵及性质再论[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8].论刑事诉讼法的修法技术——由2018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展开[J]. 法学 2020(06)
    • [9].案例教学法在刑事诉讼法案例专项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5)
    • [10].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模式探究——评《刑事诉讼法教程》[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0)
    • [11].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问题的探讨[J]. 法制博览 2019(10)
    • [12].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J]. 法制与社会 2019(12)
    • [13].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与统合[J]. 人民检察 2019(01)
    • [14].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法制与社会 2019(25)
    • [15].《2018刑事诉讼法适用指导丛书》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检察出版社推出修改后“两法”学习培训指定用书[J]. 人民检察 2019(06)
    • [16].对《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2款“曾经故意犯罪”的新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8(04)
    • [17].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J]. 法制博览 2018(17)
    • [18].论法律解释对完善刑事诉讼法之必要[J]. 法制博览 2018(18)
    • [19].中国刑事诉讼法立法四十年[J]. 法学 2018(07)
    • [20].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目的要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06)
    • [21].刑事诉讼法总则检讨——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分析[J]. 中国检察官 2017(01)
    • [22].新《刑事诉讼法》视角下强制医疗问题探析[J]. 法制博览 2016(36)
    • [23].刑事诉讼法上的“权力”概念:反思与重构——以分析实证法学为中心[J]. 中国检察官 2016(21)
    • [24].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刑事诉讼法”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7(02)
    • [25].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解析[J]. 管理观察 2017(11)
    • [26].新刑事诉讼法下的刑侦工作的创新思考[J]. 法制博览 2017(10)
    • [27].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控制下交付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28].探析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鉴定意见的审查方法[J]. 法制博览 2017(25)
    • [29].庭审中心主义模式下的刑事诉讼法教学[J]. 安顺学院学报 2017(04)
    • [30].俄罗斯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兼论中俄刑事诉讼法的比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5)

    标签:;  ;  ;  ;  

    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