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可塑性研究

植物生长可塑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提出了植物可塑性新的分类方法,并用该方法研究一年草本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rin.)、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在不同密度和不同种植时间条件下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分配以及分生组织分配的策略,揭示了植物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环境的可塑性差异。1.通过比较异速关系斜率和常数,我们将植物可塑性划分为四类:1.1关系可塑性:环境改变后,植物性状特征间的大小依赖关系消失;1.2尺度指数可塑性:异速生长的尺度指数(斜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差异显著;1.3特征常数可塑性:异速生长的尺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特征常数(截距)有显著差异;1.4生长速率可塑性:尺度指数和特征常数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生长速率不同。2.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2.1不同的形态特征对环境的响应不同,在密度制约条件下,冠幅存在关系可塑性,叶片数则是特征常数可塑性,而直径是生长速率可塑性;2.2植物形态特征对不同环境的反应不同,冠幅在密度制约条件下存在关系可塑性,但在不同种植时间则不是这种可塑性;2.3异速关系与选择的分析指标有关系,异速生长是研究特征和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个体大小即可用总生物量描述,有时也可用高度描述。我们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密度制约还是在不同种植时间处理中,植物性状特征对总生物量的依赖程度明显增高,也就是说如果选择总生物量作为个体大小指标,那么得到的性状特征可塑性就相对较小;2.4对于不同分枝类型的植物,分枝角度和分枝数的可塑性存在很大差异。3.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明显小于形态特征的可塑性。与形态特征一样,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也受到环境和不同部分的生物量、选择的个体大小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种植时间条件下,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比在不同密度制约条件下的可塑性要大。繁殖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大于根、茎、叶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生物量分配对总生物量的依赖程度大于对高度的依赖程度。4.分生组织分配是一种研究生物量分配策略和植物可塑性的有用方法。不同的分枝结构导致在竞争条件下植物分生组织分配表现出不同的可塑性,通常繁殖分配的可塑性较小,营养生长的可塑性较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
  • 1.2 异速生长和可塑性
  • 1.3 分生组织分配的研究进展
  • 1.3.1 分生组织的研究
  • 1.3.2 以分生组织定义的生活史策略
  • 1.3.3 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表型可塑性的分类方法
  • 2.1 表型可塑性分类的意义
  • 2.2 表型可塑性的分类方法
  • 2.3 新的分类方法
  • 2.3.1 异速生长
  • 2.3.2 四类表型可塑性
  • 第三章 不同密度条件下一年生植物的形态可塑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地点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设计和取样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不同密度条件下荞麦的形态可塑性
  • 3.3.2 不同密度条件下苍耳的形态可塑性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种植时间下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地点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设计和取样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种植时间下荞麦的形态特征比较
  • 4.3.2 不同种植时间下苍耳的形态可塑性变化
  • 4.4 结论
  • 第五章 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地点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设计和取样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分生组织分配的可塑性和异速生长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植物种类
  • 6.2.2 实验地自然概况
  • 6.2.3 实验设计
  • 6.2.4 数据分析
  • 6.2.5 有关真实可塑性(true plasticity)的问题
  • 6.3 结果
  • 6.3.1 异速生长
  • 6.3.2 发育早期的可塑性
  • 6.3.3 发育轨迹的变化
  • 6.4 讨论
  • 6.4.1 分生组织分配和异速生长
  • 6.4.2 发育早期分生组织分配的可塑性
  • 6.4.3 发育轨迹的变化
  • 6.4.4 三个物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6.5 结论
  • 第七章 一年生单一种群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2.1 实验地点
  • 7.2.2 实验材料
  • 7.2.3 实验设计和取样
  • 7.2.4 数据分析
  • 7.3 结果及分析
  • 7.4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再可塑性在学习记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生理学报 2016(04)
    • [2].运动与脑的可塑性研究进展及其教育启示[J]. 体育与科学 2011(06)
    • [3].促自信 给方法 引竞争[J]. 湖南教育(上) 2014(03)
    • [4].接近被遗忘的角落[J]. 新课程(小学) 2015(01)
    • [5].向和谐课堂要高效[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06)
    • [6].丰富环境与脑可塑性及康复训练的启示[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2(06)
    • [7].浅析GRC材料的可塑性[J]. 建筑技艺 2018(12)
    • [8].老龄化进程中运动对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9)
    • [9].体育院校不同专项学生运动可塑性的对比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04)
    • [10].聪明用脑,学习好[J]. 分忧 2013(03)
    • [11].脑卒中与脑可塑性[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12].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与眼表重建[J]. 眼科新进展 2009(07)
    • [13].电子竞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02)
    • [14].突触再可塑性在脊髓损伤恢复中的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11)
    • [15].影响喜旱莲子草性别可塑性表现形式的环境因子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11(04)
    • [16].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4)
    • [17].基于空间聚类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研究[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6(07)
    • [18].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04)
    • [19].人的可塑性与可能性的教育学意蕴[J]. 教学与管理 2011(06)
    • [20].儿童锻炼不能随心所遇[J]. 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2009(Z1)
    • [21].老年执行功能的认知可塑性和神经可塑性[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
    • [22].论人的可塑性与社会的可塑性[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0)
    • [23].意向运动疗法与脑缺血后损伤可塑性关系的研究[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02)
    • [24].论“音乐形象”的确定性、可塑性、随意性[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25].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J]. 心理科学 2008(01)
    • [26].体表与体表联系的生物学机制——脑可塑性[J]. 世界中医药 2014(12)
    • [27].桶状皮层及其可塑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3)
    • [28].做好事可以留名[J]. 学校管理 2013(04)
    • [29].由一道计算题的教学引发的思考[J]. 读写算 2019(03)
    • [30].以细节感染学生 让习惯绽放光芒[J]. 小学教学参考 2009(27)

    标签:;  ;  ;  ;  ;  ;  ;  ;  

    植物生长可塑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