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进程,因人民内部矛盾升级激化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或者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借题发挥、乘机发泄一种不满情绪,我们将其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反映当前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缩影。它的频频发生,说明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民主制度不完善等许多体制上的病症,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执政基础、干群关系、行政方式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政府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个危机,并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当前我们无法回避且应该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加强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问题的探讨,积极主动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无论对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还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联系案例的实践阐释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从小矛盾激化成为大事件的演变过程,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概念、表现形式、基本特征进行界定,重点对此类事件的成因要素、社会影响(功能利弊)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应对该类事件的“挑战—应对”模型。本文主要分析论证三个观点:一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成因可以形象地概括三个因素:直接利益冲突,仇官、仇警、仇富情绪,民间舆论;二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不仅带来负面影响,也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政府形象的再造;三是应对和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问题,必须从建立健全信息预警、矛盾化解、心理疏导、舆情应对、应急处置等制度组成的“挑战—应对”模型,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结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理论研究价值
  • 2. 现实社会意义
  • 第三节 当前研究现状
  • 1. 国外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综述
  • 2. 国内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案例分析法
  • 3. 系统分析法
  • 第五节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及其社会环境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期的社会背景
  • 1. 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
  • 2. 利益诉求表达不畅,不满情绪积累,社会矛盾升级
  • 3. 价值观念变化,权利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1. 根据事件性质的分类
  • 2. 根据表现形式的分类
  • 3. 根据参与人数的分类
  • 4. 根据涉及内容的分类
  • 5. 根据发生领域的分类
  • 第三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1. 从参与主体来看,人员构成杂
  • 2. 从参与目的来看,泄愤心理重
  • 3. 从生成时间来看,发展速度快
  • 4. 从冲突处置来看,平息难度大
  • 5. 从影响程度来看,社会危害高
  • 第二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以A市"8·18"事件为例认识"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 1. A市"8·18"事件概况
  • 2. 发生"8·18"事件的直接原因
  • 3. 引发"8·18"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 4. 教训及启示
  • 第二节 直接利益冲突:点燃"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火苗"
  • 第三节 仇官、仇警、仇富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炸药"
  • 1. "仇官"情绪
  • 2. "仇警"情绪
  • 3. "仇富"情绪
  • 第四节 民间舆论:引爆"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导线"
  • 1. 社会舆情的快速传播
  • 2. 政府声音的迟钝反应
  • 第三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功能分析
  • 第一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负效应及其社会影响
  • 1.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 2. 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对抗
  • 3. 冲击了法律的权威地位
  • 4. 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 第二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正效应与政府形象的再造
  • 1. 释放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 2.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 3. 推动了政府的改革创新
  • 4. 加大了政府反腐的决心
  • 第四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挑战—应对"模型
  • 第一节 "挑战—应对"模型的制度建构
  • 1. 建立灵敏的信息预警机制
  • 2. 建立及时的矛盾化解机制
  • 3. 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 4. 建立快速的舆情应对机制
  • 5. 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 1. 坚持科学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 2.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 打造服务型政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 4. 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律素养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结构
  • 1. 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增强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 2. 推动公民参与决策,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 3.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诉求渠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2(01)
    • [2].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丹东边境地区社会稳定[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3].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研究[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4].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四大利益调处机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1)
    • [5].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作用[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8(01)
    • [6].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1)
    • [7].有效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转换思维与时俱进[J]. 决策导刊 2009(11)
    • [8].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9].网络之于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0].我国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防治[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1].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2].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6)
    • [13].群体性事件的宪法之维[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 [14].体育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与应对[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02)
    • [15].浅议高校提升大学生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之途径[J]. 法制博览 2020(02)
    • [16].浅析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J]. 大视野 2019(06)
    • [17].环境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生成及消解:对典型个案的扎根分析[J]. 行政与法 2020(03)
    • [18].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以“深圳高考移民”为例[J]. 新闻传播 2019(23)
    • [19].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基于2002—2019年58篇CSSCI文献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2)
    • [20].新形势下西北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立体防控[J]. 发展 2020(04)
    • [21].环境公平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22].法治维度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0(01)
    • [23].类神经网络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4].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5].国内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J].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04)
    • [26].警方介入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若干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20(24)
    • [27].博弈分析在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5)
    • [28].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与消解之道[J]. 领导科学 2020(18)
    • [29].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20(09)
    • [30].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