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给孩子怎样的阅读

今天,我们给孩子怎样的阅读

◆陈金环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中心小学222021

阅读教学,从远古走到今天,经历了由“食而不化”(一味地诵读而不解其义)到“食而不品”(直接灌输知识而不品味语言)到“品而食之”(诵读——品味——内化)的转变历程。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阅读教学园地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语文教育工作者们都希望能顺应改革潮流,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但我们不可忘记所有的改革都是对过去存在问题的一种矫正,而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过犹不及”,不加咀嚼深挖,只追求表象的盲从,因怕有落伍之嫌而对过去的阅读教学全面封杀,只能使阅读教学在某些方面走入另一个极端。

一、盲目崇“读”——用“读”代替一切

宋代学者朱熹提出了“熟读精思”,“熟读”和“精思”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领悟内容”,有了一定的“感”觉,有时也须有“思”才能达到大彻大“悟”。例如,《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苏教版第四册)一文中“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句,教师如不引导深思,学生的感悟就会失之片面。只有深思才能理解“永远”一词的几重含义:照片的永远、周总理对孩子们关爱的永远及周总理在孩子们心中的永远。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升华之笔,只有熟读精思才能让感悟升华。

二、“绝对民主”——学生主体地位夸张性凸显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已是不争的定论。教育改革中的阅读教学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个性得以张扬。在我们终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另一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过分地、夸张性地凸显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是相辅相成的,有主体而无主导,课堂教学势必会陷入混乱之中。给定的目标、具体的要求简洁明了地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阅读期望,激起学生的心理兴奋或焦虑,迸发出思想的灵感、创新的火花。

三、“空中建楼阁”——课外阅读一味追求“高起点、高层次”

语文信息源无处不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组织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所读之书非学生所愿读,那收效也就甚微了。

不应把学生看作“牛”,始终牵着它的鼻子走;也不应把学生过早地看成“鸟”,任其肆意妄飞。应把学生当作“风筝”,教师就是那根“绳”,“风筝”飞行正常时,“绳”是跟着跑;“风筝”偏离预定轨道或有坠落危险时,“绳”是带着跑。“绳”导得好,“风筝”才不会走或偏航或坠落的极端,阅读教学正是这个道理。

标签:;  ;  ;  

今天,我们给孩子怎样的阅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