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

也谈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

王书红

(郑州市第四十九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务,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入乐知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有这样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当今语数外领导中国教育的主流,历史这一人文学科被打入“冷宫”的无奈境遇之下,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画龙点睛,精心设置导语

中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都非常旺盛。针对于此,在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我都是精心设置导语,做好每个时期的开场白。

第一、开学和新生见面时的开场白,我曾经这样勉励学生说:“……深圳蛇口曾曾经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那么,对你们今天的学生来说,也就是:‘今天学校不努力,明天努力去学习’。但到那时,定会悔之晚矣!”从而避免枯燥的说教,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二,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导语,我也非常慎重,决不轻易开奖,例如,在蛇马年之交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马的成语有多少呢?”“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指鹿为马……。”下面马上叽叽喳喳起来,我说:“同学们知道关于马的成语真不少但是,有一点,咱们在学习上千万不要马马虎虎啊。”同学们立刻心神领会,报之以会心的笑脸。接着我又说道:“下面我有一副对联送给大家,上联:金蛇狂舞辞旧岁,下联:万马奔腾迎新春。横批:马到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接下去更是兴趣盎然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人格的魅力。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体味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三,每节课的导语,更是精心设置。或用故事引出,小桥流水,娓娓道来;或一泻千里,气势恢弘等等,更能体会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如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先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营造一个气势磅礴的气氛后,我开讲到:“同学们,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祖国历史经历分分合合又向着统一的方向迈进,公元二、三世纪之交,在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中国历史进入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时期。大家知道,三国故事在中国和世界广为流传,经过小说和电视剧的渲染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故事可以虚构,但是艺术的夸张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见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刀戈铮鸣的古战场。又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先讲了一个美国总统林肯的《月光作证》的故事来引出本课的内容,学生兴致就来了。

二、采用“记忆术”,巧计历史大事年表,提高学习兴趣

中学生学习历史,那真是爱憎分明。一方面喜欢历史的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一方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和年代头疼不已。为此,我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收效甚大。例如:“谐音法”(马克思诞生与逝世1818~1883年,可记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一巴一巴,一巴巴散);“口诀法”(秦灭六国分别是公元前230年,228年,225年,223年,222年,221年。可记为:085,321.韩赵魏,楚燕齐。)其他还有“联系法”,“等距法”,“同异法”,不一而足。这样的记忆法,不是机械的记忆,枯燥无味,而是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了。

三、善于布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老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及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讨论辩论可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再根据题目要求查找资料,我则放下师道尊严,反其道而行之,启发学生大胆设疑,将历史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提问老师,这是破天荒头一遭。这下,课堂简直沸腾起来,同学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把老师考到为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程度差的学生提一些基础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类的问题。程度好的同学则有更深的问题提出。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既然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强大起来,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只经历103天就失败呢?”。我真的不敢相信学生会提出这样有水平的问题,立即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作为下一节课讨论问题,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从日本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第二,从政策措施实施上。第三,从国际环境上。下一节课的交流真是热闹非凡,有的从网上下载的,有的从图书馆摘抄的。讨论结果,打印出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理总有一种愉悦感,成就感,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中,历史教师还应组织好历史活动课,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兴趣的转移,这也是提高历史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四、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师应掌握好评分艺术,才能使程度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实行了多种教学评价,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一锤定音”,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教学评价。这就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学习档案夹,将平时学习情况都记录在案,当然都是出色的表现,如一次成功的角色表演,提出有趣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积极查阅资料的主动性和资料的价值性,统统记录在案,学期期末,公布结果,各种程度的学生几乎都有表现的机遇,都有不小的收获。

五、融洽师生关系,保持兴趣的持久性

学生到校学习,总有亲近老师尊敬老师的愿望。总希望老师有学问,教得认真负责,盎然有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师性”,尊师爱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如师生见面时的点头笑,上课时一句幽默的话语,对每个学生的一视同仁等等,请进老师的全部情感,记得某年元旦,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老师,唱支歌吧。”“老师,表演一个节目吧。”面对同学们热切的目光,我定了定神,说道:“同学们,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一不会唱歌,二不会跳舞,我下面我为大家朗诵一首诗吧——

《无缘的青春》

应该用什么包裹起我们共度的岁月

是滚烫的泪,还是痛快的干杯

干杯容易醉,落泪会憔悴

应该把她埋在日记本里慢慢地回忆

总有一天你会发觉,回忆只选择最美的一页

那些未开的蓓蕾只是青春的另一注解

啊,无怨无悔

我融进了我全部的情感,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引起了生强烈的共鸣,两位女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老师也一下子融进了他们的中间。更让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上课,一位女生说:“老师,我代表全班,也为你朗诵一首小诗——

《永恒的爱》

我们的共度的岁月

应该用永恒的记忆包裹起来

滚烫的泪水,可以使面容憔悴

却遮掩不住内心的眷恋

痛快地干杯

能够让肢体沉醉

却隐瞒不了彼此的挚爱

轻轻打开昨天的日记

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不是吗?

每一页都最美

是未开的蓓蕾

愿——真爱永随

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积极学习,形成一个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同学们乐师、向师。老师上课如鱼得水,学生学得盎然有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历史是一种享受,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  ;  ;  

也谈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