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叶绿素酶,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最适反应温度
叶绿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绘艳,王曙光,史雨刚,孙黛珍[1](2019)在《小麦叶绿素酶及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降解是植物叶片衰老最明显的标志。为探明小麦叶绿素降解途径中叶绿素酶和脱镁叶绿素水解酶2个关键酶反应的最佳环境条件,对其反应的最佳环境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时间分别是40℃和80 min,脱镁叶绿素水解酶的最佳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时间分别是35℃和90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2种酶活性的测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兰,滕珂,尹淑霞[2](2016)在《草地早熟禾叶绿素酶1基因PpCHL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草地早熟禾中克隆出叶绿素酶1基因(PpCHL1)的全长cDNA序列,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KU145126;其开放阅读框为951bp,编码361个氨基酸,等电点6.11,平均亲水指数0.084,属于疏水性酸性蛋白。高级结构分析表明,其具有脂肪酶家族的保守域及水解酶特异的功能活性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草地早熟禾根、茎和叶及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pCHL1基因在草地早熟禾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性,叶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受ABA、SA和MeJA诱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马昊翔[3](2015)在《小麦脱镁叶绿素酶基因(TaPP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衰老是植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死亡。其中,叶绿素降解是叶片衰老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近年来一些研究逐渐揭示了由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对叶绿素进行脱植基这一新的叶绿素降解途径。PPH基因首先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得到了克隆。本研究从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Tritcum aestivum)中克隆得到PPH基因,对其序列及翻译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基因在环境胁迫和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明确PPH的功能及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电子克隆(insiliconcloning)和染色体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cDNAend,RACE)技术,从小麦中克隆得到了一个PPH基因。TaPPH基因cDNA全长 2487 bp,包括 1029 bp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698 bp 的 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和760 bp的3'UTR。该基因编码由34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TaPPH,预测其分子量大约为38.6kDa。TaPPH具有PPH蛋白拥有的保守结构域,酯酶-脂肪酶超家族结构域和α/p水解酶催化结构域。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TaPPH与其它植物的PPH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TaPPH与OsPPH的相似性最高,达到了91%,与 ZmPPH、VvPPH、NtPPH、AtPPH、PpPPH、OlPPH、OtPPH 和 CrPPH 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0%、85%、81%、80%、70%、60%、58%和53%。进化分析表明,TaPPH与水稻OsPPH的亲缘关系最近。(2)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方法,对黑暗诱导下小麦离体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黑暗诱导后TaPPH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表明TaPPH基因受黑暗诱导表达。(3)利用qPCR的方法,对外源施加植物激素的小麦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脱落酸(abscisicacid,ABA)和乙烯利(ethephon)处理后TaPPH基因的表达量增加。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处理后,TaPPH基因的表达水平在4-24小时降低。这表明TaPPH受ABA和乙烯的诱导表达上调,受细胞分裂素诱导表达下调。(4)利用qPCR的方法,对干旱胁迫诱导下小麦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干旱的诱导下,TaPPH基因的表达在3天后开始上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绘艳[4](2015)在《小麦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酶基因的作用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是植物捕获光能、行使光合作用最关键的色素分子。随着叶片衰老,叶绿素不断降解,与此同时光合作用能力也逐渐下降,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知的植物叶绿素降解途径有两条:叶绿素酶(Chlase, CLH)作用下的先脱植基后脱镁途径和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 PPH)作用下的先脱镁后脱植基途径,但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究竟采取哪一条途径还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16个衰老速率不一致的小麦品种作为参试材料,于2013和2014年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不同时间主茎旗叶衰老相关性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功能绿叶面积(Green leaf area duration,GLAD),筛选持绿型(衰老延迟)和非持绿型(衰老提前)小麦品种;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分析这两组材料衰老不同阶段叶绿体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对上述筛选结果在细胞水平上做了进一步验证;之后分析这两组材料叶片衰老不同阶段叶绿素降解关键酶CLH、PPH的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目的是探测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途径,为揭示小麦叶绿素降解机制提供信息。结果如下:用Gompertz曲线模拟小麦花后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绿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以不同小麦品种的衰老起始时间(Ts)、衰老最大速率(MRS)、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TMRS)以及衰老结束时间(To)为参数进行聚类,16份小麦品种被分为叁类:持绿型、中间型和非持绿型。在两年四种环境条件下,泰农18均表现持绿型,长6135均表现非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持绿型小麦品种泰农18较非持绿型小麦品种长6135,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降解慢,叶绿体解体较慢,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有效光合作用时间延长,这可能是泰农18产量高于长6135的主要原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与其CLH和PPH活性的增强相一致,持绿型小麦泰农18花后CLH和PPH活性达到最大的时间均迟于非持绿型小麦长6135,且两者CLH活性大小差异不显着,而泰农18的PPH活性则远远低于长6135,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除此之外,CLH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PPH活性第一次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致,PPH第二次的峰值大于第一次的,说明CLH在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PPH;秦农18和长6135幼苗黑暗处理后,TaCLH和TaPPH均被诱导表达,且两个品种TaPPH的表达量都要远远高于TaCLH的表达量,再一次证明PPH在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振[5](2013)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的表达调控对芥蓝保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芥蓝富含维生素C(Vc)与叶绿素,具有营养价值和观感品质。他人研究发现:芥蓝的Vc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PPH)活性与Vc和叶绿素降解相关联,直接影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感观品质,研究植物生长和贮存过程中这两种酶的表达与活性变化,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以我国芥蓝品系为对象,研究了Vc过氧化物酶和PPH的表达、活性变化,以及理化处理对酶的作用等。主要结果为:克隆了叶绿体基质Vc过氧化物酶(SAP)基因和PPH基因保守区序列。结果表明:SAP全长为1065bp,编码354个AA,与同属的甘蓝相比同源性达到98%;得到的芥蓝PPH保守区为471bp,与拟南芥同源性达到89%。研究了芥蓝苗在生长和离体状态下,乙烯利和6-苄氨基嘌呤(6-BA)对胞质Vc过氧化物酶(APX)、SAP和PPH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乙烯利(1200mg/L)处理生长苗后,APX、SAP和PPH的表达量都增高;乙烯利处理离体芥蓝苗促进了APX的表达,却抑制了SAP的表达;乙烯利处理离体芥蓝苗促进了PPH的表达,加速了叶绿素降解。6-BA处理促进生长和离体幼苗的APX和SAP的表达,使PPH的表达在生长苗上有显着的影响,但在离体苗上则影响不太显着。比较了贮藏温度对采后芥蓝叶绿素、Vc降解及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降低了PPH的表达量和PPH酶的活性,4°C与常温22°C对比,贮藏第1天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4.75%、66.67%;同时低温贮藏减少了Vc的损失以及APX和SAP的表达量,4°C贮藏第5天时Vc含量是第1天的88.28%,是22°C的2倍,APX和SAP的表达量分别为22°C的86.33%、56.12%。研究了紫外线C(UV-C)辐照对常温贮存芥蓝的叶绿素和Vc降解、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照促进了APX的表达,却抑制SAP的表达,经20minUV-C辐照,22°C贮存5天APX、SAP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37.45%、72.60%,辐照对APX表达的促进起到主要作用;另外辐照加速了Vc的降解,第5天时其的含量较对照降低98.55%;然而辐照却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第5天叶绿素的含量为对照的132.46%;同时UV-C辐照还降低了PPH的表达量以及PPH酶活性, PPH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84.18%、49.88%。(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刘振,唐蕾,王海鸥,毛忠贵,张玲[6](2013)在《低温贮藏和短波紫外线辐照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后叶绿素降解造成绿叶蔬菜失绿,直接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和货架寿命。以研究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和脱镁叶绿素酶(PPH)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考察了温度以及短波紫外线(UV-C)辐照对贮藏过程中芥蓝叶绿素含量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2℃贮藏时,PPH活性在前期快速上升,第3d时约为第0d的200%,而在低温4℃时酶活仅为第0d的135%,第3d时叶绿素a的含量是常温时的2.8倍;UV-C辐照降低了PPH活性,第1dPPH酶活仅上升14%,而对照则上升50%,第5d时叶绿素a的含量是对照的1.3倍。因此低温和UV-C辐照抑制了贮藏过程中PPH酶活性的快速上升,从而降低了叶绿素降解的速度。(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5期)
纵伟,张沙沙,赵光远,张华[7](2012)在《热处理下鲜枣红变与叶绿素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热处理下鲜枣红变与叶绿素酶活性相关性。将鲜枣在60、65、70、75℃热水处理1min后,在室温下放置0~100min,测定叶绿素酶活性和色泽相关指标L*、a*、b*值,并且采用SPSS软件对鲜枣红变指标(a*)与叶绿素酶活性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热水温度为65、70℃,红变指标a*与叶绿素酶活性相关性较显着(相关系数R65℃=-0.923*、R70℃=-0.868);而热水温度为60、75℃时,二者相关性不显着(R60℃=-0.14、R75℃=-0.617)。鲜枣色泽与叶绿素酶活性显着相关,叶绿素酶直接参与鲜枣的红变。(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2年07期)
王一凡[8](2011)在《CRZ-1对小麦盐胁迫生长、叶绿素酶活性抑制及大田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小麦为材料,通过正常条件下培养试验、盐胁迫下生理试验、盐胁迫下酶试验、叶绿素酶(Chlase)活性抑制试验、大田试验等试验,证明了CRZ-1的活性,探索了CRZ-1可能的作用机理。在正常条件下培养试验中,CRZ-1在1mg/L-0.01mg/L浓度范围内对小麦的生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活性曲线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似,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物质。在0.2mM的盐胁迫试验中,用10mg/L-0.1mg/L的CRZ-1处理后小麦,显示了良好的抗逆性,表现为发芽势和根长、叶绿素(Chl)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脯氨酸积累增加,丙二醛(MDA)积累减少。抗氧化关键酶系活力和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出14.1%,28.7%,15.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出29.2%,175.8%,53.8%,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出13.39%、38.19%、11.81%。本试验改良了叶绿素酶活性的测试方法,首次使用高效液相(HPLC)法进行测量,流动相为甲醇-醋酸(100:0.5),实现了对反应物叶绿素a(Ch1 a)的分离。本试验证明了在体外条件下,CRZ-1对小麦Chlase降解Chl的活性有抑制作用,18.75mg/L的CRZ-1对Chlase活性的抑制率为39.89%。本试验还发现,CRZ-1能与Chlase反应,并被Chlase降解。本试验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第一年的大田试验对小麦用0.3mg/L CRZ-1进行浸种,1.6mg/L CRZ-1在生长不同时期喷洒4次,试验组按不同肥力划分为无肥组、半肥组、全肥组和全肥对照组,各处理组分别比对照增产0.17%、27.8%、19.6%,证明了CRZ-1处理可以使小麦增产,并能减少肥料用量。第二年的试验田底肥用量为往年的50%,以不同处理方式分为浸种+喷洒组、浸种组、喷洒组、对照组,各浸种组在播种前用0.5mg/L CRZ-1浸种,各喷洒组在生长不同时期用1.0mg/L CRZ-1喷洒3次,各组分别比对照组增产48.71%、26.55%、27.54%。本试验连续两年测试了收获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金属元素含量,未发现施用CRZ-1对小麦的品质产生影响。在两年的试验中,两地的土壤、气温、降水量、小麦品种、播种方式等均有较大的差异,而施用CRZ-1都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为CRZ-1在不同地区使用提供了依据。本文证明了CRZ-1能对小麦产生显着的活性,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并证明了CRZ-1能抑制小麦Chlase降解Chl的活性;为CRZ-1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和可靠的结果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4-30)
李远华,顾玮,倪德江,杨江帆,郑芳[9](2011)在《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茶树中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叶绿素酶活性从7:00~16:00之间逐渐下降,之后从16:00~19:00又开始有升高的趋势;各季茶树新梢中,春茶新梢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夏茶新梢次之,秋茶新梢的酶活性最低;在茶树不同部位,叶绿素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老叶>嫩茎;在鲜叶摊放的过程中(摊放时间6 h),叶绿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之后大幅度升高;8个适制绿茶品种的酶活性,以福云6号的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平阳特早茶、乌牛早,迎霜和龙井43的酶活性最低;茶园中60%和80%的遮光率都能使叶绿素酶活性下降。(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刘彩云,刘洪祥,杜传印[10](2011)在《白肋烟和马里兰烟叶绿素酶活性测定及其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肋烟是普通烟草(Nicotiana tobacum.L)马里兰烟的缺绿突变类型。本研究在测定比较了白肋烟和马里兰烟叶片叶绿素酶活性的基础上,以18s rRNA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分析了成株期白肋烟和马里兰烟叶片中叶绿素酶基因的表达情况。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白肋烟Burley21和马里兰烟Md609叶片中的叶绿素酶活性分别为525.17nmol/(g·h)和257.60nmol/(g·h),前者为后者的2.03倍。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urley21中叶绿素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为Md609中的3.01倍。这表明白肋型烟草叶片中叶绿素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升高,可能导致了叶绿素的快速降解,从而使白肋烟叶片呈现缺绿黄化性状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03期)
叶绿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草地早熟禾中克隆出叶绿素酶1基因(PpCHL1)的全长cDNA序列,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KU145126;其开放阅读框为951bp,编码361个氨基酸,等电点6.11,平均亲水指数0.084,属于疏水性酸性蛋白。高级结构分析表明,其具有脂肪酶家族的保守域及水解酶特异的功能活性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草地早熟禾根、茎和叶及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pCHL1基因在草地早熟禾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性,叶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受ABA、SA和MeJA诱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绘艳,王曙光,史雨刚,孙黛珍.小麦叶绿素酶及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张兰,滕珂,尹淑霞.草地早熟禾叶绿素酶1基因PpCHL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16
[3].马昊翔.小麦脱镁叶绿素酶基因(TaPP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
[4].王绘艳.小麦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酶基因的作用及表达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
[5].刘振.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的表达调控对芥蓝保鲜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3
[6].刘振,唐蕾,王海鸥,毛忠贵,张玲.低温贮藏和短波紫外线辐照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
[7].纵伟,张沙沙,赵光远,张华.热处理下鲜枣红变与叶绿素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2
[8].王一凡.CRZ-1对小麦盐胁迫生长、叶绿素酶活性抑制及大田产量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
[9].李远华,顾玮,倪德江,杨江帆,郑芳.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11
[10].刘彩云,刘洪祥,杜传印.白肋烟和马里兰烟叶绿素酶活性测定及其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