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温反应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大豆温反应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论文摘要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短日、喜温作物,对光周期和温度过于敏感是大豆品种适应范围狭窄的根本原因。前人研究表明,高温和短日照可加速大豆的生长发育,低温和长日照延缓大豆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利用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57份大豆品种(系)和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为材料,研究了大豆温反应特性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大豆品种(系)温反应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温反应特性的遗传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大田条件下,利用人工控制光照时长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温反应特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生育期处理间标准差、处理间相对系数、处理间变异系数、处理间差值百分数及隶属函数值两两间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差值百分数(TD)和隶属函数(Fi)两个指标较好,TD值公式简单,易于操作;Fi评价结果稳定性好。2以处理前后生育期性状的差值百分数(TD)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来源的大豆种质进行温敏特性的鉴定分级。结果表明,157份大豆品种(系)中有8份对温度反应钝感,其余大部分材料表现为较钝感或中间型;RIL的184个家系表现为超亲分离,极端类型所占比例较大。3以157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温度对不同生态区品种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Ve-R1的平均天数在不同生态区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存在显著差异;大豆品种(系)Ve-R8的天数处理与对照的差值百分数(TD)在各生态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生态区Ⅰ内大豆品种(系)株高处理后降低20.75%,与其他区相比最低。与从出苗至开花(Ve-R1)的天数的表现基本一致。4利用NJRIKY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大豆温反应特性的遗传分离机制。结果表明,大豆温反应的遗传表现为3对主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不存在多基因,最佳模型为F-1模型。主基因效应值为220.07,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92.66%。备选模型为G-1模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豆广适性育种研究
  • 1.2 大豆温反应的研究
  • 1.2.1 温度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
  • 1.2.2 温度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1.3 大豆光温反应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
  • 1.3.1 光温敏特性的鉴定方法
  • 1.3.2 光温敏特性的评价指标
  • 1.4 大豆光温敏特性种质的筛选和利用
  • 1.5 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
  • 1.6 遗传分离分析检测QTL方法的研究
  • 1.6.1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 1.6.2 RIL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1.7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大豆温反应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田间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豆温反应鉴定方法的研究
  • 2.2.2 大豆温反应评价指标的研究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大豆温反应的资源鉴定与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豆温反应的资源鉴定和分级标准
  • 3.2.2 大豆温反应钝感种质筛选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生态区大豆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遗传变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田间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系)间生育期的遗传变异
  • 4.2.2 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系)植株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
  • 4.3 讨论
  • 第五章 大豆温反应的遗传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田间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5.1.4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NJRIKY群体温反应性状的次数分布
  • 5.2.2 NJRIKY群体温反应特性的遗传分析及参数估计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全文结论
  • 6.1.1 大豆温反应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研究
  • 6.1.2 大豆温钝感资源鉴定筛选
  • 6.1.3 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系)温反应的遗传变异
  • 6.1.4 大豆温反应特性的遗传分析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6.2.1 大豆温反应性状生理机制的研究
  • 6.2.2 大豆温反应资源筛选的研究
  • 6.2.3 大豆温反应性状的分子标记和 QTL定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大豆密植技术[J]. 种子科技 2019(15)
    • [2].山西大豆救灾品种筛选与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12)
    • [3].河南省大豆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 种业导刊 2019(10)
    • [4].浅析大豆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5].大豆中内生菌的研究及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 [6].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J]. 土壤与作物 2019(04)
    • [7].萌发对不同品种大豆胚芽品质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11)
    • [8].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J]. 大豆科技 2019(05)
    • [9].简析中美大豆生产与贸易问题[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0].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对我国大豆行业影响及应对策略[J]. 对外经贸 2019(11)
    • [11].过氧化氢对大豆浓缩磷脂色泽的影响[J]. 粮食与油脂 2020(01)
    • [12].过滤介质对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 2020(01)
    • [13].大豆分离蛋白在熏煮香肠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9(12)
    • [14].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15].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02)
    • [16].大豆原料对分离蛋白加工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 大豆科技 2019(06)
    • [17].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19(17)
    • [18].庆东农科有机无机掺混大豆专用肥应用试验[J]. 现代化农业 2020(01)
    • [19].灌云大豆-豆丹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1)
    • [20].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12)
    • [21].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2].吉林省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3].东北地区大豆振兴的思考:基于成本收益视角[J]. 价格月刊 2020(01)
    • [24].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20(01)
    • [25].索氏抽提法测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食品 2019(24)
    • [26].探究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新农业 2020(01)
    • [27].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J]. 中国种业 2020(02)
    • [28].国际贸易环境与我国大豆采供形势分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29].大豆价格将继续上涨[J]. 农村百事通 2020(03)
    • [30].北方大豆的栽培管理与应用[J]. 饲料博览 2019(12)

    标签:;  ;  ;  ;  ;  ;  ;  

    大豆温反应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