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深切关注美国黑人的命运和前途。文化身份的探求一直是莫里森作品中不变的主题。本论文试图运用后殖民理论中霍米·巴巴关于身份,以及双重文化身份的理论来分析莫里森三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中主人公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之路,试图了解莫里森对非裔美国人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之路的思考。在《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皮克拉·布莱得拉夫一心追求美国白人文化身份而放弃其黑人身份,最终无法完成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在《所罗门之歌》中,遵循黑人身份让主人公奶娃·戴德实现了成长的飞跃。在《柏油孩子》中,莫里森纠正了《所罗门之歌》中对文化身份认同过于乐观的想法。除了《所罗门之歌》中的奶娃之外,其他主人公都没有成功地构建双重文化身份。然而《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中开放性结尾更好地表现了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之路是一个复杂的、持续进行的过程,是过去和现在、南方和北方、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协商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黑人文化和美国白人文化的结合,即保留并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吸收白人文化中进步的东西,才是黑人民族的生存之路。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中文摘要Abstract中文提要SynopsisContentsIntroductionChapter One Postcolonial Studies, Toni Morrison and Her Three Novels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Related Concepts1.2 Homi K. Bhabha’s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1.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er Three Novels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Comments on and Criticism of The Bluest Eye2.2 Comments on and Criticism of Song of Solomon2.3 Comments on and Criticism of Tar BabyChapter Three Pecola Breedlove’s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3.1 Struggles between Black Cultural Identity and White Cultural Identity3.1.1 Locating a Place in Culture3.1.2 Efforts to Construct a Double Cultural Identity3.2 Pecola’s Quest for White Cultural Identity and Loss of Black Cultural Identity3.3 Comments on Novel’s EndingChapter Four Milkman Dead’s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4.1 Milkman’s Gaining Black Cultural Identity4.1.1 Discovery of Names’ Significance4.1.2 Acceptance of Black Cultural Heritage4.1.2.1 Milkman’s Deciphering of African Music—Blues4.1.2.2 Myth of Flying Africans4.2 Struggles between Black Cultural Identity and White Cultural Identity4.2.1 Protagonists’ Migration4.2.2 Fused into Black Community4.3 Comments on Novel’s EndingChapter Five Jadine Child’s and Son Green’s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5.1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of Son and Jadine5.1.1 Jadine—Cultural Orphan5.1.2 Son—Blind Clinging to Black Culture5.2 Struggles for Double Cultural Identity5.2.1 Mutual Attraction between Black Culture and White Culture5.2.2 Conflicts of Double Cultural Identities5.2.2.1 Protagonists’ Migration5.2.2.2 Mutual Rescue5.3 Comments on Novel’s EndingChapter Six Morrison’s Contemplation on Double Cultural Identity6.1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Identity Formation6.1.1 Maternal Love6.1.2 Black Community’s Influence6.2 Morrison’s Changing Thoughts on Cultural Identity FormationConclusionBibliography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外交中的国会与侨民游说互构研究[J]. 美国问题研究 2016(02)
- [2].是伊甸园还是乌托邦?中国留学生易成双重文化中的局外人[J]. 留学 2017(16)
- [3].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J]. 芒种 2017(10)
- [4].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J]. 芒种 2017(12)
- [5].跨国并购的双重文化整合策略研究[J]. 商业时代 2010(17)
- [6].论牛顿的科学贡献及双重文化价值观[J]. 华商 2008(07)
- [7].胡塞尼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文化身份解读[J]. 现代交际 2016(22)
- [8].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双重文化视角[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10)
- [9].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花园书》中双的双重文化身份的解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10].外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及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 [11].双重文化意识和翻译策略——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2].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2)
- [13].简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文化介入[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14].双重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5].索尔·贝娄:双重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文化创作[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6].《风筝歌》的双重文化解读[J]. 作家 2012(20)
- [17].赛珍珠的双重文化思想[J]. 青年文学家 2013(21)
- [18].试论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必要性[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9].俄罗斯东西方双重文化的成因及其表征[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0].阿来汉语小说的双重文化视角[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21].论加籍华人的双重文化存在:解读《双重幸福》[J]. 文化研究 2009(00)
- [22].梦里不知身是客——析赛珍珠《大地》中的“异乡人”写作[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9(04)
- [24].时空观视角下大学双重文化使命的实践价值[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5].双重文化下孤独意识的重构——解读村上春树的作品[J]. 求知导刊 2015(10)
- [26].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构建、认同和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 [27].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J]. 云南社会科学 2012(03)
- [28].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身份认同与人物命运——伍慧明小说《望岩》中的人物形象[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04)
- [29].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刍议[J]. 考试周刊 2009(38)
- [30].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论查尔斯·雷兹尼克夫诗歌创作中的文化内涵[J]. 译林(学术版) 2012(06)
标签:最蓝的眼睛论文; 所罗门之歌论文; 柏油孩子论文; 双重文化身份论文; 认同论文;
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之路—托尼·莫里森三部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