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部创伤366例的受伤机制及伤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炜,李建军,杨明亮,张鑫,申敏鑫,高峰,秦川[1](2020)在《冬奥会/冬青奥会运动损伤资料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既往冬奥会和冬青奥会赛事期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2014年冬奥会和2012年冬青奥会的注册运动员资料,包括各比赛项目损伤人数、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等信息,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收集6370人次注册运动员信息,记录789次运动损伤,每1000人次注册运动员损伤率为123.9,平均11%的运动员至少受伤1次。三届赛事损伤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12.301, P=0.00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伤(χ2=5.220, P=0.022)。损伤率最高的项目前3名分别为单板滑雪(23.9%)、自由式滑雪(23.2%)和雪车(18.0%);损伤人次最多的项目前3名分别为冰球(160人次,20.3%)、高山滑雪(128人次,16.2%)和单板滑雪(113人次,14.3%)。最常累及的部位前3名为膝部(54人次,13.6%)、头部(41人次,10.3%)和腰椎/腰部(27人次,6.8%);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前3名为挫伤/血肿/擦伤(123人次,30.9%)、扭伤(包括脱位/半脱位或韧带断裂)(71人次,17.8%)和拉伤(包括肌肉断裂/撕裂或肌腱断裂)(47人次,11.8%)。有251例损伤(31.8%)预计会影响运动员继续比赛或训练,其中81例为严重损伤(32.3%)。结论冬季运动赛事致伤率高,受伤类型多,危重患者多,不同比赛项目中损伤率和损伤人数差异很大。训练和医疗救治上要重点关注受伤风险高的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和雪车项目,还有损伤人数多的冰球和高山滑雪项目。未来需要关注具体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损伤危险因素和机制研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运动损伤绿色通道建设,减少伤残和促进伤员运动功能的恢复。
段傲文[2](2019)在《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攀升。汽车的普及在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数量的急剧上升,成为威胁我国公民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在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中,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事故人员伤害的主要类型,亦是导致事故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颅脑损伤生物力学,可以为道路交通事故中人员急救措施的改进、安全防护装置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汽车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研究人员开展的大量针对颅脑损伤的碰撞生物力学实验研究都是基于猴、猩猩等的动物实验、人尸体实验以及机械假人实验。但是,动物在解剖学上与人体结构相差甚远,人尸体具有活人头部的有效解剖结构但不具有其生理学响应特点,机械假人又将人体进行了过多的简化,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交通事故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国内外学者尝试将每一例真实交通事故看作一次碰撞试验,通过真实交通事故案例来进行碰撞生物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事故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对每一起事故信息获取的完备性,特别是在监控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可以通过图像学技术重现事故发生过程。基于上述思路,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与结论如下:(1)重庆市2013-2018年道路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事故调查建立了包含最近6年重庆市部分道路交通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交通事故各类损伤尤其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其带来的一些公共卫生后果并提出相关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本研究共收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2131起,涉及2741人,其中驾驶员532人、乘员566人、摩托车驾乘人员606人以及行人1037人。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为1598人,其中85%的死亡原因都是颅脑损伤,同时79%的人员死亡发生在碰撞后2小时内,表明加强对颅脑损伤的应急救援能力是降低交通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对行人脑损伤风险的研究发现,被70km/h以上速度车辆碰撞行人的严重颅脑损伤风险是与40km/h以下的速度车辆的100倍。因此,限制车辆速度是防止行人在事故中遭受严重TBI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此外,研究发现在423名有详细颅脑损伤病情记载的受伤人员中,24.1%有颅内损伤但没有颅骨骨折,而没有发现有颅骨骨折但无颅内损伤的案例,这表明相对于颅骨骨折,颅内损伤可以更好地反映整体颅脑损伤。(2)人-车碰撞视频事故多刚体模型的建立与模型优化从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中挑选了33例有清晰视频记录碰撞过程的、损伤资料完整的人-车碰撞事故作为后续仿真的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要求,建立了一套使用多刚体模型进行人-车碰撞事故重建并优化模型初始参数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人-车碰撞视频事故进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确定碰撞前的初始参数及范围,例如事故发生时人-车的相对位置、碰撞速度以及行人的姿势等,进而建立能够满足最终人-车距离、人-车角度等条件的多刚体基础碰撞模型。然后,通过选取不同初始参数进行组合作为输入,以仿真结果输出的颅脑旋转角度及人-车位置信息作为评判指标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仿真优劣度评估模型实现对基础碰撞模型的优化。最终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参数组合作为多刚体模型初始条件,进而在多刚体软件XMADgic-7.5中提交计算并输出结果文件。以事故案例1为例详细演示了多刚体基础模型的建立和优化过程,结果显示行人速度为1.5m/s,小轿车车速为16m/s,行人旋转角度为10°时与真实碰撞过程具有最好的匹配性,其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误差为4.2%。(3)多刚体仿真模型的优化与结果提取的自动化实现多刚体仿真分析过程主要经过仿真建模、仿真计算和仿真结果评价三个步骤,需要不断修改大量的参数组合并提交至XMADgic-7.5计算,等待仿真计算完成后从结果文件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后处理。重复进行几十上百次上述耗时耗力的流程,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针对上述仿真分析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本研究利用Python进行计算机编程实现了优化仿真参数的快速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仿真分析过程中多刚体模型输入文件的批量生成以及运算平台的自动提交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了多刚体运算后输出文件中速度、角度和位置等数据的保存格式后,进一步完善和实现了对后处理文件中结果文件的批量提取与模型的快速评价。这一套程序主要包含了参数组合仿真文件的生成、自动循环提交至XMADgic-7.5运算、计算结果的提取和仿真效果的评估这4个主要功能。通过对事故案例1多刚体基础模型的优化展示了使用该程序进行自动优化的过程并计算了最优模型的运动学评价准则的数值,计算出事故中人体头部GAMBIT、HIP、BRIC2011、BRIC2013、HIC和RIC的值分别为1.54、35734.07、1.41、0.58、3352.83和31919272.6,与真实行人的颅脑损伤相符。重复以上流程,完成了所选出全部33例行人头部撞击车辆前部的案例的事故重建并计算出其运动学评价准则数值。(4)人-车碰撞视频事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有精细结构的头部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进行组织结构层面的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在多刚体建模完成事故重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丰田公司开发的THUMS头部有限元模型和经过验证的车辆前挡风玻璃模型对挑选出的33例人-车碰撞事故进行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行人颅脑损伤重建。以事故案例1为例,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损伤重建的过程以及演示了人-车碰撞过程中典型的颅脑损伤生物力学响应过程,最后通过有限元后处理软件Hyper View计算了本事故中颅脑CSDM、MPS和DDM的值分别为17.88%、38.05%和12.49%。重复以上流程,完成了所选出全部33例行人头部撞击车辆前部的案例的颅脑损伤重建并计算出其组织学评价准则数值。(5)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预测能力研究基于前述事故过程再现和损伤再现的计算结果,本文研究了目前主要的运动学评价准则和组织学评价准则对颅脑损伤的预测能力。根据AIS标准对33例事故中行人的弥散性脑损伤和脑挫伤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使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了各评价准则与AIS4+颅脑损伤风险的关系,还计算了各评价准则与颅脑损伤MAIS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HIC的相关系数为0.69,它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有最好的颅脑损伤预测能力。同时,作为同时考虑头部线性和旋转运动的评价准则HIP同样可以有效地评价颅脑损伤,它的相关系数为0.59。在基于脑组织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中,相对于MPS和CSDM0.25,CSDM0.15和DDM与颅脑损伤MAIS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具有对弥散性脑损伤和脑挫伤较好的预测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综合时间作用的组织学评价准则HCSDM,并对其颅脑损伤预测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CSDM准则,HCSDM对本研究中的33例事故中的行人颅脑损伤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并且在积分时间为10ms时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0.62。本文首先通过对重庆市交通事故的调查,发现了加强对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可能是降低交通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明确了相对于颅骨骨折,颅内损伤可以更好地反映整体颅脑损伤,开发基于颅内损伤的评价准则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最后,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的损伤预测能力,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考虑了作用时间的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HCSDM并对其损伤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HCSDM对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张铭昊[3](2018)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胸腰椎骨折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early total care,ETC)在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ETC和传统模式(traditional medical care,TMC)治疗的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的患者资料,1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ETC组(72小时内)和传统治疗模式组(72小时外),ETC组59例,TMC组78例。根据创伤联合评分法(AIS-ISS评分)评估损伤严重度,胸、腰椎骨折根据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weverity score,TLICS)和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进行评分,合并头颅损伤的患者用Glasgow昏迷指数评分。治疗采用传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进行后路椎管减压。比较ETC和TMC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TLICS和LSC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及压疮等。结果137例患者接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48例(35.04%)定义为ISS低分组;45例(32.85%)组成ISS中分组,44例(32.12%)为ISS高分组。ISS低分和中分组中,ETC组与TMC组性别比无明显差异;在趋势上,ISS高分组中男性患者更多接受传统模式治疗晚期手术,两组性别比有明显差异(P﹦0.006),年龄方面也可见相反的趋势。ETC组中年轻患者更多。ISS中分组和高分组患者,ETC组的住院时间显着低于传统治疗模式组患者(P<0.05)。ETC组患者的压疮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ETC模式使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能够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但在临床应用中,外科医生还需结合多发伤患者的个体因素。第二部分:早期整体模式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ETC)在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们进行了早期(48h内)微创髓内生物学固定和ETC治疗合并AD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排除9例失随访病例及3例死亡病例,最终纳入49例患者(年龄≥70岁),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ETC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59±0.37)天]和非早期手术组[受伤至手术时间(5.57±1.16)天],ETC组28例,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78.43±5.76)岁。非早期手术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79.86±5.53)岁。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及CDR分级标准评估AD。治疗采用Gamma 3钉和PFNA髓内钉,按标准置入方法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回归术前状态时间等。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1年或以上时间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患者。早期整体治疗模式(ETC)组住院时间(14.89±1.37天)明显低于非早期手术组(LSS)组(23.67±3.44天),ETC组手术时间(67.25±7.38分)少于LSS(72.10±6.90分),ETC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恢复至术前状态时间更快,以上两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整体治疗(ETC)对合并AD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使骨折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降低围手术期风险,缩短了手术和住院时间,改善了AD患者的预后。
韩敏[4](2018)在《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应用于创伤患者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引进和翻译国外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工具,评价其在我国创伤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为我国早期识别和预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提供评估工具。2.分析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Denver Emergency Department Trauma Organ Failure Score,Denver ED TOF)在预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风险以及创伤患者死亡风险上的最佳临界值。3.比较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MEWS评分和RTS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和预测效能,探讨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在国内临床的可推广性。方法1.对美国学者Vogel开发的英文版Denver ED TOF进行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Denver ED TOF。在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期间,便利抽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由急诊就诊的313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Denver ED TOF和SOFA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文版Denver ED TOF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信度通过内在一致性和评定者间信度进行检验;量表的效度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进行检验。以创伤患者住院7天内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结局指标,借助ROC曲线确定中文版Denver ED TOF在预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风险上的最佳临界值。2.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病案科以回顾性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对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由急诊收治入院的全部创伤患者进行病例检索,严格按照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后,选取71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EWS评分、RTS评分、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和GCS评分对创伤患者病例数据进行资料收集。以创伤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为结局指标,借助ROC曲线确定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上的最佳临界值。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以及曲线下面积评价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的预测效能;通过比较MEWS评分、RTS评分和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三种评分的诊断价值和预测效能。结果1.中文版Denver ED TOF的信效度检验:中文版Denver ED TOF包括6个条目3个维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8,3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29、0.715和0.715;评定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4;量表的I-CVI值在0.801.00之间,S-CVI值为0.93;因子分析共提取到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327%;中文版Denver ED TOF在预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风险上的最佳临界值为2分,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81.6%,阳性预测值为28.38%,阴性预测值为98.33%,AUC为0.878(95%CI为0.8120.944,P<0.01)。2.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预测效能和诊断价值: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敏感度为90.3%,特异度为76.6%,阳性预测值为14.81%,阴性预测值为99.43%,AUC为0.920(95%CI为0.8720.974,P<0.01),与MEWS评分、RTS评分的诊断价值相近似,AUC均在0.90以上(MEWS评分>Denver ED TOF评分>RTS评分);通过z检验对三种评分的AUC作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种评分的AUC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将英文版Denver ED TOF汉化,在创伤患者中对中文版Denver ED TOF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中文版Denver ED TOF具有良好的信度以及效度,在预测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风险上的最佳临界值为2分,诊断价值处于中等水平,可以作为我国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风险的早期评估工具,为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帮助。2.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与MEWS评分、RTS评分的诊断价值基本近似,属于诊断价值较高的评估工具,可用于创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的评定。中文版Denver ED TOF评分各条目均为客观指标,且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预测效能良好,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对有高死亡风险的创伤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实施有目标导向的积极复苏和干预治疗,做到早期预警和分级护理,改善创伤患者结局。
王丹,金武龙[5](2016)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现况》文中指出对近10年来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颌面部创伤约占全身伤的11-34%,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创伤以青壮年多见,高发年龄为20-3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3.9:1,但女性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创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打架斗殴、工伤、运动损伤等,交通伤害可占50.91%,居首位,多处骨折为颌骨常见骨折,人均骨折数2.3处。在颌面骨折中,下颌骨骨折最常见,其次是上颌骨和颧弓。神经损伤中以眶下神经和面神经损伤多见,常见合并伤有颅脑伤、四肢伤及眼伤。不同地区可能因经济、文化差异存在相应的变动。
都定元[6](2014)在《应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努力提高严重胸部创伤救治水平》文中认为近20年来,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胸部创伤的诊疗手段,使患者获益,新的诊疗技术也不断改写着胸部创伤的诊疗标准[1]。床旁超声技术诊断心脏压塞和气胸、胸腔镜技术逐渐取代常规剖胸探查术、肺伤道敞开止血修补及楔形切除术等保肺技术、胸主动脉损伤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连枷胸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现代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
王更新[7](2014)在《强震后人员伤病规律及疾病谱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回顾分析强震后伤病谱,探索和掌握强震后人员伤亡的特殊规律,据此及时开展强震后伤病数量、种类、伤情的快速评估和救治需求分析,根据评估与分析结果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救治人、财、物等资源,实施快速、高效的医学救援,有效降低受灾人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研究方法:收集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地震、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地震、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2013年四川省雅安地震救援病例、地方医院上报省卫生厅的病例,以及从政府相关部门、国家地震局获取的地震伤病员资料;以“地震”、“伤病规律”、“疾病谱”等主题词结合所有副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在2000年至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利用“earthquake,regularity of injury,regularity of disease”检索Medline数据库获取同期已发表的外文文献;再联系部分相关作者及专家获取更为详细的资料予以补充后,对样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再评价。结果: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地震病例数据资料30余份,样本涉及河北、四川、青海三个省份,涵盖国务院公布的历次地震极重和重灾区共54个;共检索得到符合要求的强震造成人员伤亡及疾病发生规律的相关研究文献100余篇。数据及文献资料不同程度提示了强震导致人员死亡、伤病的数量,伤病、伤情以及疾病谱随时间变化等研究指标的情况。根据资料录入标准共纳入分析的数据资料有9份、文献资料23篇,累计地震伤病员60334人,其中按伤病种类划分的有15735人,按受伤部位统计的有13826人,按伤情分级计数的有6598人,按年龄性别整理的有7442人。通过回顾分析得到,地震伤员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时间空间分布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强震造成灾区人员伤亡具有伤员数量多、受伤类型复杂、伤情较重、病情变化骤然、致死致残率高等的特点。伤员疾病谱转归随救援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提示早期应以外科专业医护救援人员为主,中期则应做好内外科专业人员搭配比例的统筹,晚期应注重传染病监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伤员受伤部位与地震发生时间、空间地域、及致伤原因等有密切关系;参与救援的医院及救援队在进入灾区的时间早晚、参与救援时间长短、距灾区路程远近等方面影响伤员伤情轻重变化;妇女、儿童、老人是地震发生时的弱势群体,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提示普及地震等其他灾害的自救和应急逃生知识的重要性,一定要杜绝留于形式,避免因惊恐失措跌伤甚至跳楼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地回顾性研究,尚未对强震后人员伤亡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原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何在灾害救援管理、技术、装备等方面研究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伤病员病例资料统计量表,加快数据管理及共享信息化的发展脚步,按照分级救治原则,科学合理的调配医疗资源,实现军地、海上及空中救援能力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救援力量的优势,为完成强震救援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张连阳[8](2013)在《从一例交通事故伤导致医患纠纷谈多发伤诊疗中的常见问题》文中认为多发伤诊治中临床漏诊常见,确定性处理延后,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所见。本文回顾分析1例导致医疗纠纷的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死亡患者诊治经过,阐述多发伤院前和院内诊治中应遵循的策略和技术。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改进多发伤伤情评估和救治措施,是提高多发伤救治的时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高伟,白祥军,宋先舟,郑国寿[9](2011)在《5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58例患者分为闭合伤组和穿透伤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运用多种创伤评分法,进行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闭合性膈肌破裂常并发全身多发伤,病情复杂,漏诊率(35.7%)及死亡率(21.4%)高;开放性损伤病情进展快,早期易出现失血性休克,但诊断较明确,预后好。比较两组的创伤评分,其中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改良创伤评分(RTS)及胸部简明创伤评分(AI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闭合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腹部简明创伤评分(AIS)较低(P<0.05)。结论:闭合性和开放性膈肌破裂在损伤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上应针对损伤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诊断措施,提高救治率。而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有助于判断预后,评价救治水平。
刘云[10](2011)在《重庆市严重胸部创伤流行趋势、死亡危险因素及基因背景与严重并发症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庆市严重胸部创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影响SCT病死率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CD14)基因启动子区-1145A/G、-159C/T多态性与SCT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MODS提供新的方向及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部分SCT的临床资料并建立创伤信息数据库,分析重庆市SCT流行病学特征。2.通过定群多因素研究,对15项可能影响SCT病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3.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和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SCT患者106例(受伤前1个月内无输血治疗;年龄≥16岁且≤70岁),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phism,PFLP)-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检测106例SCT患者(其中47例并发MODS)CD14基因启动子区-159C/T、-1145A/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2000年前后比较,钝性伤构成比分别为68.5%和74.7%(P<0.01);锐器伤构成比分别为12.2%和15.9%(P<0.05);2000年后院前时间缩短(P<0.01),转院率增高(P<0.05);胸AIS、RTS增高(P<0.01);2000年后肺部感染及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效果有显着性提高(P=0.019,P=0.008);首要致死原因为低血容量休克(59.4%);各评分指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2.影响SCT病死率的最终独立危险因素为有5个:失血性休克(B=1.710,OR=1.291,P=0.001)、MODS(B=3.453,OR=1.028,P<0.001)、肺部感染(B=2.396,OR=10.941,P<0.001)、腹腔脏器损伤(B=1.542,OR=1.210,P=0.005)、胸AIS值≥4(B=0.487,OR=1.622,P<0.001)。影响SCT病死率的保护因素有2个:年龄<60岁(B=-0.035,OR=0.962,P=0.01)、GCS值≥12(B=-0.635,OR=0.320,P<0.001)3.CD14基因多态性与SCT并发MODS的相关性:(1)-1145G等位基因携带者并发MODS的可能性显着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P=0.033),G等位基因携带者MODS评分显着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217,隐性遗传模式P=0.037);(2)-159T等位基因携带者MODS评分显着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48,隐性遗传模式P=0.198);(3)两个位点同时发生突变与只有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患者相比,MODS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评分无显着差异(P=0.239)。结论:1.2000年后收治的SCT总体伤势更为严重,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救治水平明显提高。2.年龄、并发症、伤情准确诊断与评估是预测SCT救治结局独立的因素。3.CD14基因多态性在SCT并发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二、胸部创伤366例的受伤机制及伤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部创伤366例的受伤机制及伤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冬奥会/冬青奥会运动损伤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观察指标 |
1.2.1 损伤定义[5] |
1.2.2 损伤率[6] |
1.2.3 损伤部位[5] |
1.2.4 损伤类型[5] |
1.2.5 损伤严重程度[8]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总体受伤情况 |
2.2 不同比赛项目运动员损伤人数 |
2.3 损伤部位和类型 |
2.4 损伤严重程度 |
3 讨论 |
(2)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颅脑交通伤研究内容 |
1.4 颅脑交通伤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第2章 颅脑碰撞损伤生物力学 |
2.1 头部解剖结构 |
2.2 头部损伤类型 |
2.3 颅脑损伤机理研究 |
2.4 颅脑损伤评价准则和耐受限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
3.1 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3.2 事故总体特征描述 |
3.3 颅脑交通伤事故特征 |
3.4 颅脑损伤风险研究 |
3.5 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刚体仿真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 |
4.1 事故数据 |
4.2 人-车多刚体碰撞基础模型构建 |
4.3 真实人-车事故的碰撞参数优化 |
4.4 人-车碰撞视频事故多刚体建模举例 |
4.5 33例视频案例的运动学评价准则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 |
5.1 头部有限元模型简介 |
5.2 基于有限元颅脑模型的损伤重建 |
5.3 人-车碰撞视频事故有限元建模举例 |
5.4 33例视频案例的组织学评价准则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预测能力研究 |
6.1 33例事故中行人颅脑损伤严重度分级 |
6.2 运动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风险预测研究 |
6.3 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风险预测研究 |
6.4 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新准则HCSDM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体颅脑损伤机理及评价准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胸腰椎骨折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全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4)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应用于创伤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信效度检验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汉化和文化调适 |
1.1.2 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信效度检验 |
1.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2 结果 |
1.2.1 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汉化和文化调适 |
1.2.2 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信效度检验 |
1.3 讨论 |
1.3.1 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汉化和文化调适情况分析 |
1.3.2 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信度分析 |
1.3.3 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的效度分析 |
1.4 小结 |
二、Denver EDTOF评分在创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2.1.3 伦理原则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2 不同评分在创伤患者预后评估情况 |
2.2.3 不同评分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和相应预测指标 |
2.2.4 三种评分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综合能力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评分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最佳临界值 |
2.3.2 三种评分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综合能力比较 |
2.4 小结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3 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 |
附录4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附录5 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
附录6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
附录7 修正创伤评分 |
综述 创伤患者病情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口腔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2 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特点 |
2.1 发生率 |
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
2.3 致伤原因 |
2.4 软组织伤部位类型 |
2.5 颌面骨损伤部位类型 |
2.6 颌面部损伤的伴发伤 |
2.7 颌面部骨折及治疗情况 |
(7)强震后人员伤病规律及疾病谱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数据分类 |
(四)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强震后伤员疾病谱表现 |
(三)强震后伤员受伤部位情况 |
(四)强震后伤员受伤严重程度分级 |
(五)强震后伤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比较 |
三、讨论 |
(一)强震后伤员疾病谱分析 |
(二)强震后伤员受伤部位分析 |
(三)强震后伤员伤情分析 |
(四)强震后伤员性别、年龄段分析 |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从一例交通事故伤导致医患纠纷谈多发伤诊疗中的常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回顾 |
2 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1 院前伤情评估 |
2.2 院内伤情评估 |
3 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1 院前救治 |
3.2 院内救治 |
(9)5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伤情分析 |
2.3 创伤评分 |
2.4 诊断与漏诊情况 |
2.5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3.1 膈肌损伤机制 |
3.2 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估 |
3.3 诊断 |
3.4 治疗 |
(10)重庆市严重胸部创伤流行趋势、死亡危险因素及基因背景与严重并发症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胸部创伤366例的受伤机制及伤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奥会/冬青奥会运动损伤资料分析[J]. 刘宏炜,李建军,杨明亮,张鑫,申敏鑫,高峰,秦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10)
- [2]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D]. 段傲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3]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胸腰椎骨折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 张铭昊. 苏州大学, 2018(01)
- [4]中文版丹佛急诊创伤器官衰竭评分应用于创伤患者的研究[D]. 韩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5]口腔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现况[J]. 王丹,金武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8)
- [6]应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努力提高严重胸部创伤救治水平[J]. 都定元. 中华创伤杂志, 2014(09)
- [7]强震后人员伤病规律及疾病谱回顾性分析[D]. 王更新.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8]从一例交通事故伤导致医患纠纷谈多发伤诊疗中的常见问题[J]. 张连阳.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7)
- [9]5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分析[J]. 高伟,白祥军,宋先舟,郑国寿. 临床急诊杂志, 2011(04)
- [10]重庆市严重胸部创伤流行趋势、死亡危险因素及基因背景与严重并发症易感性的相关研究[D]. 刘云.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