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

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

一、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谢柯,张清璨[1](202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依托高中英语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低估,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育人效果不理想。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重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结点。教学时应避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张皮",有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语言习得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尤其应重视表现性评价。

杨孝青[2](2021)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其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传统美德教育都承担着以文化人的使命,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体系、宣传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传统美德教育的合力。

陈成玉[3](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李慧娟[4](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鲁晶晶[5](2021)在《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承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美德全面融合进初中生的日常教学中,促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传统美德选取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融合方式,以此促进初中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帮助。

张俊英,胡丹妮,谢佳[6](2022)在《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小学诚信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根基。小学阶段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诚信教育从小抓起,是立德树人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一项基础工作。从外部环境、内生动力以及实现方式三个方面对小学阶段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小学诚信教育面临环境复杂、动力不足以及方法僵化等多重困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与现实性等特征的论述为优化小学诚信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打破当前困境提供了科学思路,具体的实现路径及措施可从拓宽途径、创新方法和完善机制三方面着手。

邹忠,徐洪芳[7](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要求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深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融入对外交流,让传统美德在学生中落地生根并形成生动实践,成风化人,明德崇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付子堂,温泽彬,陈建平,胡兴建,何青洲[8](2021)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擘画出法治强国战略部署的一张新蓝图,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重要思想,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研究阐释工作尤为重要;"建设完备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善治"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作为"十一个坚持"重要内容,是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战略决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

赵文[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网络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培育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李恒[10](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中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核心融入元素
    (二)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原则和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材的情况及其创新教学方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材的现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教学方式
三、依托高中英语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评价方式
四、结语

(2)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传统美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群体对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的认知度不高
    (二)高校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开设不足
    (三)传统美德传播效果不理想
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优化传统美德课程内容
    (二)构建传统美德教育宣传体系
    (三)完善传统美德教育保障制度

(3)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想信念
        (二)爱国主义
        (三)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五)道德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二、鲜明特色:“四化”
        (一)思维系统化
        (二)内容大众化
        (三)方式生活化
        (四)视野国际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二)“协同育人”理念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2.1 文化的界定
        2.1.1 文化的含义
        2.1.2 文化的分类
        2.1.3 文化的功能
    2.2 自信的界定
        2.2.1 自信的词源
        2.2.2 自信的含义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2.3.1 文化自信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5.4.2 讲好中国故事
        5.4.3 树立国家形象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教学中选择传统美德的原则
    1. 传统美德应具备文化底蕴与深层次含义
    2. 传统美德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3. 传统美德应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符合
三、传统美德深度融合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措施
    1. 从教材出发,引入传统美德
    2.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美德实践
    3. 在课堂分享中提升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6)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小学诚信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阶段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一)从内容上看:诚信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从规律上看: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与诚信素养养成的关键期
二、现阶段小学诚信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一)社会思潮冲击下诚信教育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对诚信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德育泛政治化倾向导致诚信教育的方法创新不足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对小学诚信教育优化的启示
    (一)启示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决定了现阶段小学诚信教育不可或缺
    (二)启示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反映出营造良好诚信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三)启示三: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直接体现实践活动是诚信教育的良好实现形式
    (四)启示四: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需要出发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小学诚信教育优化的路径及措施
    (一)拓宽途径: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1. 学校主导,激发学生主体需求
        2. 家校协同,各安其位功能互补
        3. 校社合作,开拓诚信教育资源
    (二)创新方法: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小学诚信教学体系
        1. 以价值生成的诚信教学目标为导向
        2. 以生活化的诚信教学内容为依托
        3. 以实践养成的诚信教学手段为重点
    (三)完善机制:健全小学诚信教育评价、反馈、推广联动体系

(7)新时代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1.1 利用好课堂主渠道
    1.2 借助好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
    1.3 发挥好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
2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2.1 营造好校园文化环境和景观
    2.2 举办好传统文化讲堂
    2.3 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
    2.4 实施好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进校园
    2.5 依托好重大校园文化活动
    2.6 建设好学生社团
3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3.1 使用好北京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3.2 设计好传统文化体验周
    3.3 组织好社会实践
    3.4 协同好志愿服务和红色“1+1”活动
4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对外交流
    4.1 讲述好中国故事
    4.2 结合好留学生培养
    4.3 落实好文化交流互鉴

(8)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一、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二)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二、良法善治全面建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良法善治法治中国的总体目标与发展要求
        (一)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总体要求
        (二)分阶段稳步推进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总体目标实现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理论逻辑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全面实施宪法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基本内涵
        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
        2.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中国宪法理论、话语体系达致新高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
        1.切实维护宪法权威
        2.确立宪法至上的地位
        3.妥善处理宪法稳定性与妥当性
        4.强化宪法宣传与实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特色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四)加强宪法实施
        (五)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形成的时代特征与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强调党的领导在依宪治国中的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话语体系突出宪法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形成是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宪法自信的主要依据
建设完备法律规范体系
    一、完善立法工作格局
        (一)坚持党领导立法
        (二)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
        (三)注重发挥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二)加强法律清理、编纂、解释、评估等工作
        (三)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
        (四)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五)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三、健全立法工作机制
        (一)完善立法程序
        (二)加强立法论证和评估工作
    四、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一)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二)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地方立法队伍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一、法治中国的世界维度
        (一)近代华夏文明与西方法治文明的联成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世界视野
    二、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一)统筹推进“两个法治”的战略意义
        (二)统筹推进“两个法治”的要求
    三、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二)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法治化
        (三)在“两个法治”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基于2012-2020年相关裁判文书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司法裁判的现状
        (一)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数量样态
        (二)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案件类型样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诉讼理由和裁判理由的情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率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二、优化司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一)概括性运用和指向性运用
        (二)复合运用和单独运用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裁判中的重要作用
        (一)正确性宣示作用
        (二)补强说理作用
        (三)价值引领作用
    结语

(9)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理想信念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
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生活
三、将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生活
四、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研究[J]. 谢柯,张清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研究[J]. 杨孝青.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3]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5]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 鲁晶晶. 试题与研究, 2021(33)
  • [6]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小学诚信教育优化研究[J]. 张俊英,胡丹妮,谢佳. 当代教育论坛, 2022(01)
  • [7]新时代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邹忠,徐洪芳. 科教导刊, 2021(28)
  • [8]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J]. 付子堂,温泽彬,陈建平,胡兴建,何青洲.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1(05)
  • [9]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J]. 赵文.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