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士实用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文献综述)
刘馨然[1](2020)在《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设计界的水平不断提高,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化,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现在已有的产品外观,对新式造型充斥着无限的好奇心。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概念化设计改变了设计师的生活,概念化设计赋予设计师足够的设计空间与想象空间,满足了消费者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为更多企业带来商机。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自行车的历史、自行车的分类及使用现状、自行车的特点与造型结构、自行车的发展趋势等。第三部分,主要讲述自行车的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分析、男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女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自行车根据不同群体的产品定位、人机工程学的应用等。第四部分,主要是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要素与造型风格,通过形态、功能、材料、色彩进行分析,概念自行车造型风格从简约风格、时尚风格、个性风格上分析。第五部分,主要讲述基本型的联想训练、自行车造型与仿生设计、自行车造型与几何造型设计等。第六部分,制定设计目标和设计定位、并进行概念自行车的设计实践。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本文主要研究适合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概念自行车,通过分析和总结男性和女性对形态、功能、材料、色彩上的需求,进行一场关于造型创新的设计活动,设计出适合年轻男性和女性使用的概念自行车。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实际案例,了解不同人群对美的定义,并从中得到启发,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表达到产品设计之中,同时为满足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消费需求,展现了三款概念自行车的设计方案。
陈晴[2](2019)在《华北地区男性形象数据分析与着装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顺应男性对个人形象方面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从华北地区500组男性抽样量体数据入手,分析了以身高和体重共同影响下的BMI指数,得出该实验中男性BMI指数呈较高趋势,建议该地区男性的生活方式向更为健康的方面转变。归纳总结了三围差值影响下的像矩形、三角形、椭圆形、倒梯形和倒三角形五种男性常见外轮廓型,以及各种体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形成的原因。针对不同外轮廓型的男性提出了不同的着装建议,通过着装来调整自身外轮廓型缺陷,从而达到整体视觉协调的效果。除了体型数据以外,面部特征对于男性形象的展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像肤色、脸型、五官量感等。研究内容包括肤色对着装用色的影响、脸型对服装领型的影响、五官对人物风格塑造的影响。对男性的着装研究不仅包括了像年龄、外轮廓型、面部特征等内部因素,还与出席场合、服饰组成及搭配、塑造的人物风格等外界因素有关。由于男性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呈多样化,所以考虑出席的场合,应该成为整体着装前所要首先确定的重要因素。出席的场合不同,必定造成服装整体搭配的不同,甚至还会在不同场合之间转变人物风格,这些都需要调整不同的服饰组成及搭配来应对。在以场合为基础的情况下,分析面料的色彩、图案和质感,以及不同男士服装的款式造型,使整体的服饰组成及搭配更为立体。结合所有研究的内容制作了一款可以根据被测者所需而选定不同场景着装建议的小程序,该程序界面简单明了,通过PC端窗口和下拉菜单的形式,操作者只需简单填写个人信息,通过自身需求选择下拉菜单里的内容,就可以根据所选内容生成专属的着装研究报告。为男性在了解自身因素后对个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着装搭配方面的实质性建议。
朱建城[3](2019)在《红色和蓝色对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文中提出色彩无处不在。由于色彩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色彩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色彩在学术研究中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色彩在神经科学、物理学、视觉认知和生物学中均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但是,色彩在营销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前人的研究,色彩会对消费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鲜有学者研究不同色彩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提升我们对色彩和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理解,具体来说,基于相关理论和色彩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尝试探讨红色和蓝色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中,享乐品和实用品的消费决策是营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种类的分类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而享乐品和实用品的选择往往给人们带来了两难的处境,一旦消费者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享乐品和实用品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外界环境线索和决策者自身状态,因此,本研究旨在充分理解享乐品和实用品的概念,并尝试探索红色和蓝色、消费者自身状态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结合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色彩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一,本研究发现:(1)相对于控制组,蓝色背景促使消费者在享乐品和实用品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实用品;(2)相对于控制组,红色背景促使消费者在享乐品和实用品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享乐品。2.时间导向在色彩和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实验二,本研究发现:(1)若消费者的时间导向为现在导向,相对于控制组,红色背景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仍然显着;蓝色背景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2)若消费者的时间导向为未来导向,相对于控制组,蓝色背景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仍然显着;红色背景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3.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在色彩和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实验三,本研究发现:(1)相对于控制组,蓝色背景会促进消费者在行为抑制系统上得分显着较高;红色背景和控制组二者在行为抑制系统的得分上没有显着差异;(2)相对于控制组,红色背景会促进消费者在行为激活系统上得分显着较高;蓝色背景和控制组二者在行为激活系统的得分上没有显着差异;(3)相对于控制组,行为抑制系统在蓝色背景对消费者实用品选择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4)相对于控制组,行为激活系统在红色背景对消费者享乐品选择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首次系统地论证了红色和蓝色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表明,色彩会潜在地影响消费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例如黑白vs彩色会影响消费者的产品选择行为,但是,鲜有学者关注不同色彩对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本研究着重关注红色和蓝色这两种具体的色彩,发现了红色和蓝色对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不同作用结果,这对于色彩和享乐品/实用品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补充,同时丰富了消费者自我控制行为的影响因素。2.本研究从时间导向的情景线索研究角度出发,阐述了消费者的自身状态对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影响。时间被赋予了很多不同的定义,本研究旨在关注消费者的时间导向对决策的影响。前人对于时间导向的研究,大多将时间导向看作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而本研究从情境线索的角度,再次验证了消费者的时间导向会发生偶然性的短暂改变,从而加深了对于时间导向的概念理解,丰富了时间导向作为情景线索的研究思路。3.本研究首次将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BIS/BAS)、红色/蓝色、享乐品/实用品这三个孤立的变量联系起来。前人对于BIS/BAS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学领域,例如BIS/BAS对人们情绪和冲动行为的影响,但鲜有学者研究BIS/BAS在营销学领域的运用。本研究充分理解了 BIS/BAS的概念和作用机制,详细解释了色彩对消费者产品选择的作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不同色彩对消费者产品选择作用过程的理解,而且拓宽了色彩的研究内容,使得有关于色彩对产品选择的研究更为丰富。
瑟伊都(SEYDOU YACOUBA COULIBALY)[4](2019)在《面向广州马里贸易商的中国服装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营销。由于经济改革,中国的国家贸易公司和其他主要贸易集团建立了出口贸易公司。在全球经济增长多元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下,中国服装企业的产品技术环境和营销模式逐渐由模仿向创新逐渐增加。中国成为非洲人民的目的地,特别是马里商人来到这里做生意。广州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城市,有超过1000名马里人贸易商在那里生意,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由于中国的新贸易政策而回国。本文将分析广州某些批发服装市场中的马里商人的消费行为,如白马,天马,玉龙等服装批发市场,并对广州地区商家的满意服务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分析中国批发服装的营销策略试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改善服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和分析本文设计结论的数据:由于我们知道马里贸易商由于中国的新贸易政策而回国。在广州,仅有100名马来西亚贸易商接受了采访,其中近99%在广州商业。据他们说,他们在广州时,每天都会去不同的批发市场购买他们的产品.95%的马里贸易商是男性,5%是女性。每个交易者都有自己的购买商品的目标,有些交易员为男性和女性购买,有些还为男性和女性购买。他们花费的金额取决于每个交易者获得多少钱。最高的结果是每天100,000到2000000元人民币。据贸易商说,他们面临的大问题是沟通(语言)的问题,99%的人不会说当地语言,甚至一点点咬他们也不会说话的普通话。在对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结论中,服装的质量,服装的价格,服装的种类,服装的大小,服装的样式与大多数马里贸易商对服装的购买行为有着显着相关程度,而在进一步分析中,服装的质量、男士服装种类和女士服装种类对马里贸易商的满意程度显着相关,而服装的颜色、布料、性别种类对满意度的相关性不显着。通过上述分析结果,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服装公司对马里贸易商的营销策略,包括目标营销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旨在为中马服装贸易交易提供有益的建议。
刘巧丽[5](2019)在《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国内社会环境持续变化,人们消费需求不断更新,致使服装行业传统市场受挫,行业内库存现象日益严峻。针对目前国内服装行业的高库存问题,通过对库存产品的深入分析,以及现阶段我国市场环境研究,剖析库存产品类型和特点,市场新兴消费需求,基于再设计的方法,提出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旨在探索出将库存产品转化为符合市场新环境和需求的时尚新产品的有效途径,缓解服装市场高库存压力,促进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市场调研,对本论文的三部分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归纳。第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揭示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逐渐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文化多元性、潮流多样性和审美独特性,以及新社会环境下消费市场所表现出的新兴需求,即注重产品的文化性和标识性,重视产品的符号意义,关注产品的创新设计所带来的附加值,为库存产品的再设计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第二,对服装的再设计方法和市场出现的再设计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为后续研究库存服装的再设计提供方法和案例参考;第三,从产生原因、本质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剖析库存产品与社会、市场、行业、品牌的关系;对目前市场常见的库存服装分析研究,将其归纳为四个基本类型,即短线服装产品库存、长线服装产品库存、门店销售服装产品库存和网络销售服装产品库存。其次,在此基础上,将库存产品的再设计开发与多样化的市场新需求以及多元化的文化行为相结合,提出三个库存服装再设计策略,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再设计,再设计的文化注入,再设计的功能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库存服装进行分析整理,挖掘潜在再设计可能性,与社会新环境相结合,形成多种再设计方案。其实质是通过转换设计视角,结合系统分析,剥离导致产品库存的原有属性,寻求在新环境下赋予再设计以全新独特的表现形式,以此探索出将原有库存服装开发为时尚新产品的有效途径,实现向原有库存产品注入新的时尚内涵,达到以再设计的方法消化库存的目标。最后,选取两种不同类型案例进行应用,验证该系统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一,选择长线库存产品男士衬衣为设计对象,以满足目标顾客新生活方式下新需求的单个创意产品的设计为目标;案例二,选取门店库存产品为设计对象,以设计满足目标顾客消费需求并适合线上平台销售的系列服装产品为目标。经验证,在两个案例的应用中该系统均具备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再设计系统的建立是通过对库存产品数据的比较分析,提取再设计参数,形成参数因子集合,结合不同的设计功能目标形成流行时尚新产品。在数字化背景下,该系统可以对库存服装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为后期新产品的精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将量化信息重新组合再设计形成流行时尚新产品,最终实现库存产品向新产品的转化。
胡小京[6](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王娜[7](2019)在《网络自制剧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对受众品牌态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一些新型的网络自制节目、综艺节目等的出现、发展,加上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学者们对植入广告不间断的研究,广告商可选择的植入载体范围进一步加宽,可以根据网民消费偏好及其生活习惯的转变,再结合企业本身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植入载体,这种种因素致使了传统影视广告的发展受限,空间缩小。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传统的东西越来越不能被受众接受,其中传统的广告现在就很难达到其目标受众的要求,作为广告的受众体,人们基本上每天都能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可以说受众本身已经产生了“广告抗体”,不被受众接受的信息,他们都不会再去加工处理,反而会忽略,甚至躲避某些广告,致使广告主在影视剧中植入广告所得的宣传效果锐减。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剧植入式广告没有办法从根源上协调好广告主“利益为主”和制作商“以艺术赢天下、获收视率”的现有矛盾,可以说传统影视剧植入式广告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然而,新媒体发展形势下的网络自制剧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广告商选择其作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必然是植入广告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加上网络自制剧的受众基本都是年轻一代。这一代人被称之为以网络为生的一代,统称为“网生代”。这一代人对视频内容的要求呈现出鲜明独到的特点,恰好网络自制剧的一些特点迎合了他们的喜好,让他们能从中获得乐趣。那么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品牌商、制片方该如何在网络自制剧中进行品牌植入才能达到自身要求,影响受众态度就值得研究。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网络自制剧选为品牌植入的载体,从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作为自变量出发,引入信息处理流畅性这一中介变量,同时以受众对品牌的熟悉程度作为调节变量,来分析网络自制剧中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是如何影响受众品牌态度的,并且文章从受众的认知、情感、意动三个方面来具体测量受众的品牌态度变化。本文首先对植入广告、植入情节关联度、信息处理流畅性、品牌熟悉度和品牌态度等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其概念和范围,基于研究重点和理论内容,构建概念模型,明确各个细分变量,设计相关测量量表,并选择以调查问卷形式的得到研究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网络自制剧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的高低对受众的认知性、情感性和意动性品牌态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信息处理流畅性对植入广告关联度与受众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品牌熟悉度在植入广告关联度与信息处理流畅性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且品牌熟悉度与植入关联度的交互项在信息处理流畅性的中介下正向调节受众的认知性品牌态度和意动性品牌态度,而对受众的情感性品牌态度起不到调节作用。
王瑶[8](2018)在《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兴城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追求越来越高,服装不仅仅是遮羞,御寒保暖的工具,在审美元素注入服装之后,人们对服装的需求逐渐加入情感元素。服装随之多了个情感表达功能,情侣装应运而生。广受年轻人欢迎。情侣装分为休闲类、运动类、时装类、家居服类等。近年来,作为情侣装的一个品类,情侣泳装悄然兴起。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16岁到26的青年人高达2.25亿,以青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情侣泳装有着巨大市场。另有调查显示,46%的年轻人愿意穿着情侣装来表达爱意,但同时又有79%的人对市场上现有的情侣装并不满意,从而证明,研究情侣泳装的设计发展的必要性。本文所指的情侣装,是广义上的情侣装,情侣同时走在街上,所穿着的颜色协调、款式相近、品类相同的服装。本文将从情侣装的产生背景入手,在到泳装的发展历史,最后在到情侣泳装。从情侣泳装的市场发展现状入手,对目前情侣泳装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情侣泳装在设计上的建议,以及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为兴城情侣泳装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苏慕瑜[9](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穆荣荣[10](2017)在《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以2013年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选取20-25岁成年人群体为代表,以体型为重点,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并与1979年体质调查资料比较,旨在探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变化特点;进一步揭示成年人群体型变化规律,从而为我国体质人类学、运动员选材及相关应用领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城市居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监测数据和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调查资料,分别筛选出两年度20-25岁城市成年人。比较34年前后城市成年人身体长度、宽度、围度以及充实度指标,分析体型特征;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测量值一般描述性统计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极值表示;推断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使用Origin Pro8.5绘图软件对单项指标做非线性拟合、Graphpad Prism 5制作柱状图;利用CLO 3D 2011软件制作人体结构模型。研究结果:1.现阶段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体型基本特征:呈高身材、长躯干、中等腿、中等胸廓、狭窄骨盆的体型;男性肩部为中等肩型、女性为窄肩型。2.身体长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除手足长外,其余肢体长度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小腿长增长显着(男性增长率20.19%,女性20.34%);女性除坐高增长快于男性外,身高、腿长和上肢长男性均比女性增长的更多;城市成年人坐高指数减小,而腿身比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均增大,显示躯干相对于身高的比例变小,而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增大,男性比女性的变化幅度大。与1979年相比,2013年中躯干型人数比例增多,长躯干型人数比例相对减少;中腿型及亚短腿型人数比例增多,短腿型人数比例相对减少。3.身体宽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肩部变窄,女性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与1979年相比,2013年中肩型人数比例减少,窄肩型人数比例增多。女性骨盆变窄,男性骨盆增宽,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4.身体充实度的变化:2013年较1979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体重、胸围、腿围以及BMI水平、克托莱指数、劳雷尔指数、皮-弗氏指数等描述人体整体发育水平的指标均显示出增长变化,身体充实度增大;胸廓增宽,窄胸型人数比例减少,中胸型人数比例明显增多。除胸围外(男性增长率4.44%,女性7.16%),其他充实度指标的增长幅度男性均大于女性,整体体型更加粗壮;研究结论:1.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呈高身材、长躯干、中等腿、中等胸廓、狭窄骨盆的体型;且男性肩部为中等肩型、女性为窄肩型。2.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表现为身材高大、躯干和四肢更长、胸廓及腿围度更加宽厚;身体横向增长的速度快于纵向增长,整体体型呈现出由中间型向矮胖型转变的趋势。3.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高增长的同时下肢增长速度快于躯干,且小腿长的变化为总体腿长的增长做出了贡献。4.与1979年相比,2013年我国20-25岁城市女性肩部及骨盆变窄,窄肩窄骨盆型人数比例增多。
二、男士实用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士实用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提纲范文)
(1)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自行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2.1 自行车的发展概述 |
2.2 自行车的分类与使用现状 |
2.3 自行车的特点与造型结构 |
2.4 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行车使用人群分析及人机工学 |
3.1 自行车用户的市场调研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研结果分析 |
3.2 男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
3.3 女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
3.4 自行车根据不同群体的产品定位 |
3.5 自行车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要素与造型风格 |
4.1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要素分析 |
4.1.1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形态美 |
4.1.2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功能美 |
4.1.3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材料美 |
4.1.4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色彩美 |
4.2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风格分析 |
4.2.1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简约风格 |
4.2.2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时尚风格 |
4.2.3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个性风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方法 |
5.1 基本型的联想训练 |
5.1.1 方形的联想训练 |
5.1.2 圆形的联想训练 |
5.1.3 三角形的联想训练 |
5.2 自行车造型与仿生设计 |
5.2.1 造型仿生设计 |
5.2.2 色彩仿生设计 |
5.2.3 结构仿生设计 |
5.3 自行车造型与几何造型设计 |
5.3.1 基本型造型 |
5.3.2 几何体单体造型 |
5.3.3 几何体组合造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概念自行车的设计实践 |
6.1 设计目标 |
6.2 设计定位 |
6.3 设计方案展示 |
6.3.1 方案一 |
6.3.2 方案二 |
6.3.3 方案三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华北地区男性形象数据分析与着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应用前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华北地区男性体型数据对服装的影响 |
2.1 数据采集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测量条件及方法 |
2.1.3 测量误差来源与减少方法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SPSS软件简介 |
2.4 身高与体重分档 |
2.4.1 分档方法 |
2.4.2 分析结果 |
2.5 身高体重影响下的BMI指数统计 |
2.5.1 BMI指数简介 |
2.5.2 统计方法 |
2.5.3 划分结果 |
2.6 三围尺寸差对人体外轮廓型的影响 |
2.6.1 人体三围差分档方法 |
2.6.2 人体外轮廓型的划分依据 |
2.6.3 三围差影响不同年龄男性外轮廓型 |
2.6.4 男性外轮廓随年龄变化的大体趋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男性面部形象因素对服装的影响 |
3.1 肤色对服装颜色产生的影响 |
3.1.1 春季型肤色 |
3.1.2 夏季型肤色 |
3.1.3 秋季型肤色 |
3.1.4 冬季型肤色 |
3.2 脸型对服装领型产生的影响 |
3.2.1 瓜子脸 |
3.2.2 鹅蛋脸 |
3.2.3 圆脸 |
3.2.4 国字脸 |
3.3 五官对人物风格塑造产生的影响 |
3.3.1 量感 |
3.3.2 动静 |
3.3.3 直曲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其他不同影响因素的男性着装研究 |
4.1 场合 |
4.1.1 正式场合 |
4.1.2 非正式场合 |
4.2 年龄 |
4.3 面料 |
4.3.1 色彩 |
4.3.2 图案 |
4.3.3 质感 |
4.4 款式 |
4.4.1 正装款式 |
4.4.2 非正装款式 |
4.5 人物风格 |
4.5.1 阳光少年型 |
4.5.2 新锐前卫型 |
4.5.3 潇洒自然型 |
4.5.4 端正古典型 |
4.5.5 浪漫型 |
4.5.6 夸张戏剧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服装搭配程序研究 |
5.1 程序逻辑介绍 |
5.2 部分代码介绍 |
5.3 程序操作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红色和蓝色对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色彩 |
2.1.1 色彩的基础属性 |
2.1.2 色彩的概念模型 |
2.1.3 色彩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 享乐品和实用品 |
2.2.1 定义 |
2.2.2 消费者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 行为抑制系统和行为激活系统 |
2.3.1 定义 |
2.3.2 BIS/BAS相关研究小结 |
2.4 时间导向 |
2.4.1 定义 |
2.4.2 时间导向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
3.1.1 研究模型 |
3.1.2 主假设:色彩对产品选择的影响 |
3.1.3 调节假设:时间导向的调节作用 |
3.1.4 中介假设:BIS/BAS的中介作用 |
3.2 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
3.2.1 变量的定义 |
3.2.2 享乐品和实用品的测量 |
3.2.3 中介变量的测量 |
3.3 实验材料的选取 |
3.3.1 预实验一:实验材料的选取 |
3.3.2 预实验二:实验材料的喜好度和熟悉度测量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实验一:色彩对产品选择的影响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实验结果 |
4.2 实验二:时间导向的调节作用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设计 |
4.2.4 实验结果 |
4.3 实验三:BIS/BAS的中介作用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材料 |
4.3.3 实验设计 |
4.3.4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意义 |
5.2.1 理论意义 |
5.2.2 实践意义 |
5.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清单 |
(4)面向广州马里贸易商的中国服装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营销管理理论综述 |
2.1 目标营销战略(STP) |
2.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 |
2.3 国际市场营销 |
第三章 马里服装贸易商在中国广州经营现状和需求分析 |
3.1 马里共和国及其马里文化简介 |
3.2 马里服装贸易商及其在中国广州经营现状 |
3.3 马里服装贸易商对服装商品需求调研与分析 |
第四章 中国服装公司针对在广州马里贸易商的营销策略 |
4.1 中国服装公司及其商品简介 |
4.1.1 中国服装公司简介 |
4.1.2 中国服装公司商品简介 |
4.2 中国服装公司针对在广州的马里贸易商的目标营销战略(STP)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定位 |
4.3 中国服装公司针对在广州的马里贸易商的市场营销策略(4p’s) |
4.3.1 产品策略 |
4.3.2 定价策略 |
4.3.3 分销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马里服装贸易商对中国服装商品需求调查问卷 |
(5)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要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及现状分析 |
2.1 要点定义及相关理论 |
2.1.1 库存的概述与作用 |
2.1.2 再设计的概念与含义 |
2.1.3 系统的定义与构成条件 |
2.2 库存产品分析 |
2.2.1 库存产品的成因 |
2.2.2 库存产品的本质与共性 |
2.2.3 库存产品的影响 |
2.3 社会与市场发展变化 |
2.3.1 社会背景发展 |
2.3.2 市场环境变化 |
2.3.3 消费需求趋势 |
2.4 服装再设计调研 |
2.4.1 服装再设计的定义与方法 |
2.4.2 服装再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2.5 国内外库存服装处理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3 库存服装市场调研与分析 |
3.1 服装市场库存现状 |
3.2 库存服装的形成原因 |
3.2.1 单一化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
3.2.2 市场敏感度不足 |
3.2.3 传统产品开发模式无法适应新型时尚消费 |
3.3 库存服装的类型与特点 |
3.3.1 短线服装产品库存 |
3.3.2 长线服装库存产品 |
3.3.3 门店销售服装产品库存 |
3.3.4 网络销售服装库存产品 |
3.4 本章小结 |
4 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 |
4.1 库存服装再设计策略 |
4.1.1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再设计 |
4.1.2 再设计的文化注入 |
4.1.3 再设计的功能构建 |
4.2 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建立 |
4.3 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应用案例一 |
4.3.1 设计前期 |
4.3.2 设计中期 |
4.3.3 设计后期 |
4.3.4 应用总结 |
4.4 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应用案例二 |
4.4.1 设计前期 |
4.4.2 设计中期 |
4.4.3 设计后期 |
4.4.4 应用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研问卷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三:案例作品 |
致谢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
(三) 《女铎》杂志研究 |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
四、概念的界定 |
(一) 《女铎》 |
(二) 女性角色 |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理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铎》杂志 |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
(一) 依托宗教平台 |
(二) 借助上海地势 |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
(一) 主编 |
(二) 撰写人员 |
(三) 读者 |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
(一) 编辑要旨 |
(二) 栏目内容 |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
(一) 布道征文 |
(二) 编读互动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
(一) 夫妻关系 |
(二) 亲子关系 |
(三) 婆媳关系 |
(四) 主仆关系 |
(五) 新式社交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网络自制剧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对受众品牌态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植入广告相关研究 |
2.1.1 植入广告的起源和发展 |
2.1.2 植入广告的定义 |
2.1.3 植入广告的植入形式 |
2.1.4 植入广告发展状况 |
2.1.5 网络自制剧植入广告相关研究 |
2.2 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 |
2.2.1 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概念 |
2.2.2 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与受众品牌态度 |
2.3 信息处理流畅性 |
2.3.1 信息处理流畅性的概念 |
2.3.2 信息处理流畅性与受众品牌态度 |
2.4 品牌熟悉度 |
2.5 品牌态度 |
2.5.1 认知性品牌态度 |
2.5.2 情感性品牌态度 |
2.5.3 意动性品牌态度 |
2.6 文献述评 |
2.7 理论基础 |
2.7.1 认知相关理论 |
2.7.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2.7.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3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
3.1 研究假设 |
3.1.1 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对受众品牌态度的影响 |
3.1.2 信息处理流畅性的中介作用 |
3.1.3 品牌熟悉度的调节作用 |
3.2 理论模型 |
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4.1 问卷设计 |
3.4.2 数据收集 |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问卷信度分析 |
4.2.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 相关分析 |
4.4 回归分析 |
4.4.1 主效应分析 |
4.4.2 信息处理流畅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4.4.3 品牌熟悉度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 研究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兴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重点、难点、本论文的关键问题概述 |
1.4.1 创新点的概述 |
1.4.2 重点的概述 |
1.4.3 难点的概述 |
1.4.4 关键问题的概述 |
第二章: 泳装、情侣装的诞生及发展 |
2.1 泳装的发展 |
2.1.1 16世纪以前的泳装 |
2.1.2 18世纪的泳装 |
2.1.3 19世纪的泳装 |
2.1.4 20世纪的泳装 |
2.1.5 比基尼的诞生 |
2.1.6 21世纪以后的泳装 |
2.1.7 本节小结 |
2.2 情侣装的现状 |
2.2.1 情侣装的界定 |
2.2.2 情侣装的产生背景 |
2.2.3 情侣装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目前国内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
3.1 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 |
3.3.1 我国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 |
3.3.2 兴城情侣泳装发展现状 |
3.2 情侣泳装的市场需求分析 |
3.2.1 情侣泳装的消费需求分析 |
3.2.2 影响情侣泳装的购买需求分析 |
3.2.2.1 精神需求分析 |
3.2.2.2 社会因素分析 |
3.2.2.3 价格因素分析 |
3.2.2.4 经济因素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SWOT分析工具介绍 |
3.3.2 兴城情侣泳装的SWOT分析 |
3.3.2.1 优势分析(S) |
3.3.2.2 劣势分析(W) |
3.3.2.3 机会分析(0) |
3.3.2.4 威胁分析(T) |
3.4 情侣泳装的问卷调查 |
第四章: 情侣泳装的设计研究 |
4.1 情侣泳装的分类 |
4.1.1 休闲运动情侣泳装 |
4.1.2 时尚类情侣泳装 |
4.1.3 温泉类情侣泳装 |
4.1.4 沙滩度假类情侣泳装 |
4.2 情侣泳装的设计定位研究 |
4.2.1 年龄定位研究 |
4.2.2 价格定位研究 |
4.3 情侣泳装的产品设计研究 |
4.3.1 色彩的协调与对比 |
4.3.2 情侣泳装的图案设计研究 |
4.3.3 情侣泳装的款式设计研究 |
4.3.4 情侣泳装的结构设计研究 |
4.3.5 情侣泳装设计与时装设计相结合 |
4.4 新科技在情侣泳装设计中的应用 |
4.4.1 激光切割在情侣泳装设计中的应用 |
4.4.2 浮水映花技术在情侣泳装中的设计应用 |
第五章: 情侣泳装的发展策略研究 |
5.1 明确企业综合发展方向 |
5.1.1 丰富情侣泳装产品种类 |
5.1.2 树立情侣泳装品牌差异化 |
5.1.3 情侣泳装市场细分化 |
5.1.4 提高服务质量 |
5.2 加强情侣泳装的宣传 |
5.2.1 利用网络渠道增加情侣泳装的宣传 |
5.2.2 利用实体广告增加情侣泳装的宣传 |
5.2.3 利用消费者口碑宣传情侣泳装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附录1 方案册 |
附录2 情侣泳装调查问卷 |
(9)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
一、城镇化进程 |
二、户籍制度改革 |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
小结 |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
二、新的生活秩序 |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
小结 |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
三、能动性的增强 |
小结 |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
一、成人礼 |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
小结 |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
小结 |
结论 |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涵义 |
2.1.2 身体形态的测试指标 |
2.1.3 体型 |
2.1.4 成年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身体形态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
2.2.2 身体形态结构的遗传差异 |
2.2.3 身体形态结构的地域、自然环境差异 |
2.2.4 身体形态结构的社会环境差异 |
2.2.5 身体形态结构的年代差异 |
2.2.6 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特征 |
2.2.7 身体形态各结构间比例相关关系 |
2.3 身体形态研究的应用领域 |
2.3.1 运动员选材 |
2.3.2 服装设计 |
2.3.3 女模特选材 |
2.3.4 人机工程学 |
2.4 中国人群身体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 |
2.4.1 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的研究 |
2.4.2 中国学生身体形态的研究 |
2.4.3 中国成年人身体形态的研究 |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资料数据可比性检验 |
3.1.3 样本构成及分组 |
3.1.4 研究指标 |
3.2 派生指标计算方法 |
3.3 体型划分标准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4.1 建立数据库 |
3.4.2 数据录入与清理 |
3.4.3 统计工具与方法 4 研究结果 |
第一章 2013年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基本特征 |
4.1 测量值一般统计描述 |
4.2 我国 20-25 岁城市成年人体型总体特征 |
第二章 34年间我国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的变化特征 |
4.3 1979 年和2013年长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
4.3.1 身高 |
4.3.2 坐高 |
4.3.3 腿长 |
4.3.4 手长 |
4.3.5 上肢长 |
4.3.6 小腿长 |
4.3.7 足长 |
4.3.8 派生指标 |
4.4 1979 年和2013年宽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
4.4.1 肩宽 |
4.4.2 骨盆宽 |
4.4.3 派生指标 |
4.5 1979 年和2013年围度指标及相关指数比较 |
4.5.1 胸围 |
4.5.2 大腿围 |
4.5.3 小腿围 |
4.5.4 派生指标 |
4.6 1979 年和2013年体重及相关指数比较 |
4.6.1 体重 |
4.6.2 派生指标 |
4.7 体型的变化 |
4.7.1 身高型 |
4.7.2 躯干型 |
4.7.3 腿型 |
4.7.4 肩型 |
4.7.5 骨盆型 |
4.7.6 胸型 |
4.7.7 BMI分型 |
4.7.8 皮-弗氏指数分型 5 讨论与分析 |
5.1 城市成年人身高呈现正向增长变化 |
5.2 城市成年人下肢增长速度快于躯干 |
5.3 城市成年男女性手长变短,男性足长变化不明显 |
5.4 城市成年人身体宽度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 |
5.5 成年男性身体充实度显着增加,女性低体重人数比例减少不明显 6 结论 7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介绍 |
四、男士实用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参考文献)
- [1]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D]. 刘馨然.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华北地区男性形象数据分析与着装研究[D]. 陈晴.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3]红色和蓝色对享乐品和实用品选择的影响[D]. 朱建城. 厦门大学, 2019(08)
- [4]面向广州马里贸易商的中国服装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瑟伊都(SEYDOU YACOUBA COULIBALY).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库存服装再设计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巧丽. 东华大学, 2019(01)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7]网络自制剧植入广告情节关联度对受众品牌态度影响研究[D]. 王娜.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6)
- [8]情侣泳装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兴城为例[D]. 王瑶.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3)
- [9]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 [10]中国20-25岁城市成年人身体形态特征及年代变化特点[D]. 穆荣荣.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