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髹饰录》设计思想。论文从历史文献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详尽解读,分析了蕴涵在漆器材料、胎骨和纹饰中的设计原则,作者的设计思想以及思想的来源,从而探究出《髹饰录》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的设计精神。有明一代是我国漆器兴盛的一个高峰,也是我国经济文化的繁盛时期,更是我国对前代科技文化的大总结时期。其作者黄成能通经济史、见闻广博,于是以自身经验加之以耳闻目睹,写成传世千古的《髹饰录》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民间漆艺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传统的造物思想以及黄成本人的人文理想及道德追求。文中体现出来的对漆器材料、胎骨和纹饰设计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原则,正是在秉承我国《周礼》和《周易》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对漆器设计的具体运用。贯穿全文的巧法造化的审美理想和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是《髹饰录》核心的设计理念,将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伦道德统一起来,既尊重造物的规律也尊重人的道德追求。《髹饰录》中体现出来的这些设计思想对今天的设计活动依然有着启发和指导的作用。这也是作者研究的意义所在。第1章主要论述《髹饰录》的重要概况、对其整体定位和《髹饰录》的成书特点。重点论述了对《髹饰录》的整体理解和定位。最后简单论述了《髹饰录》的成书特点,从其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2、3、4章是在对《髹饰录》中漆器材料、胎骨和纹饰部分的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分析蕴涵在其中的设计思想。如取材的自然主义原则、胎骨设计的实用和美观原则、纹饰的师法自然设计原则和“相宜”的设计思想。第5章探究了《髹饰录》设计思想的来源。重点分析了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和对《周易》的运用。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是对全篇论文的总结。在前论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髹饰录》设计思想:巧法造化、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相宜”的设计原则和“天人和一”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由《髹饰录》分析明代漆工“尚文”心理[J]. 艺术研究 2019(06)
- [2].《髹饰录》的阴阳和合观念[J]. 大众文艺 2020(01)
- [3].新版《<髹饰录>图说》后记[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02)
- [4].《髹饰录》研究访谈[J]. 创意与设计 2017(05)
- [5].论《髹饰录》中关于胎骨的论述所体现的中国思想与文化[J]. 汉字文化 2018(02)
- [6].《髹饰录》研究维度之拓展——记七位《髹饰录》研究者[J]. 装饰 2017(07)
- [7].《<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一书对漆产品设计的启示[J]. 中国美术 2017(04)
- [8].《髹饰录》与明代漆艺文化[J]. 文化遗产 2016(01)
- [9].《髹饰录》研究二三得——兼议《〈髹饰录〉图说》之未足[J]. 中国生漆 2015(01)
- [10].髹饰录的局限性[J]. 明日风尚 2018(11)
- [11].《〈髹饰录〉解说》援引《髹饰录》及古代文献校勘[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2(00)
- [12].《髹饰录》的自然观与文化素养[J]. 中国生漆 2020(03)
- [13].浅析《髹饰录》的哲学理念[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3)
- [14].浅讲《髹饰录》[J]. 创意与设计 2017(01)
- [15].《髹饰录》补说[J]. 中国生漆 2013(04)
- [16].漆艺宝典《髹饰录》[J]. 中华文化画报 2010(04)
- [17].浅析明末漆艺批评观念——以《髹饰录》的记录为核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4(02)
- [18].明代人眼中的古代漆艺史——《髹饰录·序》发微[J]. 美术学报 2014(04)
- [19].《髹饰录》传统技艺复原与再设计——以“彰髹”为例[J]. 创意与设计 2014(03)
- [20].殊途同归:20世纪以来的《髹饰录》研究[J]. 创意与设计 2013(02)
- [21].浅析《髹饰录》在漆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6)
- [22].《髹饰录》著者黄成小考[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23].关于《髹饰录》——以其版本及注释为中心[J]. 创意与设计 2013(05)
- [24].海外《髹饰录》研究综述[J]. 中国生漆 2012(03)
- [25].《髹饰录》研究札记[J]. 民间文化论坛 2012(05)
- [26].《髹饰录》的一些问题[J]. 中国生漆 2011(04)
- [27].《髹饰录》寿笺并《<髹饰录>解说》引文校勘[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03)
- [28].明清漆工艺与《髹饰录》[J]. 中国生漆 2014(02)
- [29].经典漆艺·《髹饰录》·《世界记忆》[J]. 中国生漆 2011(04)
- [30].浅析《髹饰录》中蕴含的匠心之美[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