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课程研究

协商课程研究

论文摘要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协商课程是以解决现有课程体系的危机为出发点的,其独特的内涵不仅丰富了当代的课程话语,亦为课程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协商课程作为一种后现代课程理论首先在澳大利亚兴起,并随后为美国诸多课程学者所关注,同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许多教师(包括高校教师)也进行了协商课程的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探究精神和反思能力作为理论的参照点和内在框架,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课程画卷。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问题由来、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协商课程的意蕴。协商课程的倡导者主要有澳大利亚课程学者布莫、库克和美国课程学者莱斯特,他们认为协商课程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并修改课程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以培养学生批判、探究、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协商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表现出差异性和多向性,在课程内容上表现出可选择性和生成性,在课程实施上表现出自主性和合作性。 第三部分:协商课程的理论基础。交往范式的诞生为协商课程提供了哲学基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变为协商课程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关系中的人为协商课程提供了人学基础,课程范式的转换为协商课程提供了教育学基础。 第四部分:协商课程的思想探源。在西方,杜威、弗莱雷、布鲁纳的教育理论中存在着丰富的协商课程思想。同时,我国古今也存在着丰富而灿烂的协商课程智慧。 第五部分:协商课程的基本理念。协商课程作为一种后现代课程理论,它是在批

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由来
  • (二) 研究概况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协商课程的意蕴
  • (一) 协商的内涵
  • (二) 协商课程的内涵
  • (三) 协商课程的特点
  • 二、协商课程的理论基础
  • (一) 交往范式的诞生是协商课程的哲学基础
  • (二) 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变是协商课程的知识论基础
  • (三) 关系中的人是协商课程的人学基础
  • (四) 课程范式的转换是协商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 三、协商课程的思想探源
  • (一) 西方的协商课程思想
  • (二) 我国的协商课程智慧
  • 四、协商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超越静态的课程本质观,倡导动态的课程本质观
  • (二) 超越技术理性,倡导交往理性
  • (三) 超越二元对立,倡导课程的泛关系性特征
  • (四) 超越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倡导生成性思维方式
  • 五、协商课程的实践策略
  • (一) 反对促动学习,倡导协商学习
  • (二) 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 (三)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 (四) 协商性课程评价
  • 六、协商课程的本土适应
  • (一) 我国课程领域协商品格的缺失
  • (二) 协商课程本土适应的文化与社会处境
  • (三) 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协商课程运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课程研究的未来想象[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07)
    • [2].征稿启事 课程研究百年[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06)
    • [3].论“迈向实践”的课程研究知识生产[J]. 郑州师范教育 2018(03)
    • [4].乌克兰高等音乐学院钢琴室内乐课程研究[J]. 北方音乐 2016(20)
    • [5].“新体系”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论》课程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04)
    • [6].西方课程研究范式的发展进程与未来走向[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4)
    • [7].关于学校课程研究的再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32)
    • [8].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 教书育人 2017(26)
    • [9].高职高专院校精品开放课程研究现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8)
    • [10].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01)
    • [11].“十商”课程研究促动学校内涵发展[J]. 天津教育 2017(01)
    • [12].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课程定位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04)
    • [13].加强初中科学课程研究培养综合能力[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17)
    • [14].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学习管理与课程研究理论的整合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22)
    • [15].“铁路反恐怖主义概论”课程研究[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8(04)
    • [16].论英国课程研究的生活史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12)
    • [17].第六届世界课程大会将于2018年在澳大利亚召开[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04)
    • [18].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 知识文库 2019(20)
    • [19].学校本位的课程研究现状与反思——以N市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04)
    • [20].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之关怀课程解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10)
    • [21].认清校本课程研究内涵 突出课程开发评价意义——浅谈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研究[J]. 快乐阅读 2013(06)
    • [22].《学前课程研究》杂志第一次主编工作会议纪要[J]. 学前课程研究 2008(01)
    • [23].二十年来我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03)
    • [24].一部充满“为人”情怀的课程研究力作[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04)
    • [25].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探析[J]. 职业时空 2011(10)
    • [26].《学制课程研究号》与1922年课程标准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6)
    • [27].国际课程研究范式的多维转换[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12)
    • [28].课程研究带动优秀教材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08(04)
    • [29].体育课程研究的若干理论[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02)
    • [30].体育课程研究中的涵义、范围、本质与走向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04)

    标签:;  ;  ;  

    协商课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