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课题依据: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系统,包含人体最多的免疫器官和组织,如肝、脾和胃肠的集合淋巴组织,因此在机体防御和清除外来抗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临床资料已证实,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高,所涉及的器官较多,免疫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较复杂。近年来,消化系统免疫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展十分迅速,而作为消化系统免疫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黏膜免疫系统,由于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其相关性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胃肠道免疫系统在机体抵抗和清除外来抗原以及维持自身稳态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若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即可能导致某些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而在胃肠道免疫系统中,主要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维护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胃肠道疾病研究以免疫细胞因子为突破口,是现实可行而有重要意义的,近年来也有大量的课题围绕着细胞生长因子类指标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免疫诊断和治疗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胃溃疡病(GU)即消化性溃疡病(PU),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使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和(或)防御机制减弱,从而促成溃疡发生。GU在全球发病率占人口10%左右。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中医对该病有着悠久的理论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治经验。尤其是金元时期形成雏形的脾胃学说,以李东垣的《脾胃论》为标志。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细胞生长因子EGF为切入点,参照Watanebet等的经典造模方法,并加以改进,建立了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病模型。该模型是一种慢性溃疡模型,持续时间短则8-10天,长则半年,一般60天左右可自然愈合,肉眼观察和组织形态学观察均与人类的消化性溃疡非常相似,其自然复发率约为30%。本课题通过检测大鼠胃液PH值变化、观察胃体标本,并进一步通过对造模处病理切片进行镜下病理观察;通过放射性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血清EGF含量,从而观察探讨维胃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的治疗机制。实验方法:1.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80~220g/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①正常组;②模型组;③自愈组;④维胃方高剂量组;⑤维胃方中剂量组;⑥维胃方低剂量组;⑦雷尼替丁组;⑧白及、三七中剂量组;⑨白及、三七高剂量组。正常组予每同正常饮食。模型组在造模三天后处死。自愈组观察胃溃疡自愈情况,在造模3天后正常饮食,与用药组同时处死。其余各用药组均在造模三天后予以相应药物每日每只2ml灌胃,灌胃七天后处死。除正常组外,余各组大鼠造模前禁食不禁水二十四小时后,予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于剑突下纵向逐层切开腹壁约2cm长,暴露胃体,并在胃前壁窦体交界处靠胃窦侧浆膜面,用100%乙酸浸泡过的直径5mm的滤纸片压贴60秒,然后将胃纳入体内,胃于原位,逐层缝合,75%酒精消毒伤口。采集标本胁大鼠禁食不禁水二十四小时,具体步骤如下:①称重,10%水合氯醛腹部麻醉后备毛,固定;②剥离胃,结扎幽门,于十二指肠及食管靠贲门两处剪断取胃,由贲门挤胃液用PH试纸上测值并记录;③10%甲醛溶液10ml由贲门注入胃腔,结扎贲门,放入10%甲醛溶液固定30分钟;④沿胃大弯剪开胃,展平,冲洗胃内壁,于造模处寻找溃疡面,以溃疡瘢痕平行于胃长轴方向的最长径为中心选材,剪取全层胃组织置入10%甲醛溶液内固定,进一步石蜡包埋,制作病理切片。2.实验对象的选取、分组及造模、给药同前。采集标本前大鼠禁食不禁水二十四小时。动物处死后每只腹主动脉采血4ml于真空管内,倾斜放置30分钟后,放入低速离心机,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上清2ml,置于EP管内,-20℃冷藏,进一步进行放射性免疫测定(RIA)分析。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数据以(?)±s表示,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One-way ANOVA)进行多样本均数比较。当方差齐性时,使用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LSD)方法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主要结果:1.从大体标本观察来看,各用药组溃疡面愈合情况与自愈组及模型组有明显区别,尤其是雷尼替丁组及维胃方中、高剂量组,无穿孔、较少有溃疡面炎性渗出现象,甚至很难辨别出溃疡面,浆膜粘连不严重,愈合效果均优于其他组别。从镜下病理观察情况来看,维胃方中剂量组较接近正常组,腺体形态基本修复,炎性细胞较少,黏膜下微循环未见明显病理状态,恢复情况较好;而模型组破坏较严重,缺损偶及肌层,造模处腺体完全破坏,非造模处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腺体中度不典型性增生,黏膜下微循环可见有血栓闭锁性动脉内膜炎样病理改变。从PH值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F值为4.202,P值为0.000,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模型组最高(3.288±0.300),与维胃方三组及雷尼替丁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P<0.01)。2.模型组大鼠的EGF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用药组血清EGF含量均较模型组下降(各用药组与模型组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5,白及、三七高剂量组除外),其中雷尼替丁组和维胃方中、高剂量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1),以维胃方中剂量组最低(0.253±0.055ng/ml)。自愈组EGF水平较模型组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差异不显著,而除白及、三七高剂量组外,各用药组与自愈组的差异比较均具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通过乙酸直接作用于大鼠胃浆膜表面,形成实验性强刺激的造模方法模型典型,成功率较高,操作性、可行性较强。2.根据大体标本观察情况,用药组别溃疡面愈合的情况与自愈组有明显区别,尤其是雷尼替丁组及维胃方中、高剂量组,愈合效果均优于其他组别。3.从镜下病理观察情况来看,维胃方中剂量组更接近正常组,腺体形态基本修复,炎性细胞较少,黏膜下循环未见明显病理状态,恢复情况较好;而模型组破坏较严重,缺损偶及肌层,造模处腺体完全破坏,非造模处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腺体变形,黏膜下循环病理改变明显。4.从胃液PH值的数据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溃疡程度越严重,胃泌酸功能越差,胃内PH值越高(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而维胃方三组的PH值均接近正常组(三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与雷尼替丁组的PH值亦很接近。说明经维胃方治疗确实能有效的修复损害的胃组织,恢复胃的正常泌酸功能,其效果与临床常用胃溃疡治疗药物雷尼替丁相似。这也符合大体标本的观察结果。5.对大鼠血清EGF水平的测定结果反映出:经维胃方治疗,对胃溃疡愈合效果是明显的。数据中雷尼替丁组,维胃方中、高剂量组更接近正常组(0.239±0.432ng/ml)水平(三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与自愈组比较P<0.05),其中维胃方中剂量组(0.253±0.05 ng/ml)最接近。维胃方的治疗效果与GU治疗常用药雷尼替丁相似,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维胃方中剂量组更低)。而白及、三七配伍用药的组别虽然对造模后血清EGF含量有影响,但均不及维胃方三组和雷尼替丁组,其中高剂量组与自愈组差异无显著性,这说明维胃方中各药联合配伍要比其拆方白及、三七配伍用药的疗效明显。6.维胃方的拆方——白及、三七配伍用药的治疗效果无论从大体观察、怖砭迪鹿鄄臁H值测定(拆方两组的均值都高于维胃方三组和雷尼替丁组,其中白及、三七高剂量组与维胃方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还是血清EGF水平测定结果(拆方两组的均值分别为0.3050、0.3288,都高于均值皆小于0.2800的维胃方中、高剂量组和雷尼替丁组)来看,均不及维胃方原方和雷尼替丁组别的效果明显。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实验造模是成功的。维胃方能有效治疗胃溃疡,修复胃的生理结构,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的胃泌酸功能和维持正常的血清EGF浓度的效果。这表明维胃方具有间接的免疫调节功能,其中维胃方的临床标准剂量——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与胃溃疡病临床常用抑酸剂雷尼替丁疗效相当。而其拆方白及、三七配伍组的疗效不如原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MMP-9、EGF水平对子宫肌瘤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作用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7(06)
- [2].六味地黄颗粒对哮喘大鼠EGF及其受体影响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07)
- [3].加工方式对羊乳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3)
- [4].丹参制剂联合肝素及激素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功能、血清VEGF及EGF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10)
- [5].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及EGF在瘢痕整形的效果[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07)
- [6].养精种玉汤对小鼠卵细胞质量的影响及其与卵巢EGF的关系[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9)
- [7].低分子肝素钠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对房水中PDGF和EGF含量的影响[J].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02)
- [8].71例胃癌患者舌苔与EGF的相关性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9].不同浓度的EGF对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3)
- [10].泮托拉唑对小鼠原发性肝癌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06)
- [11].康复新液对口腔溃疡患者EGF、EGFR影响及疗效机制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
- [12].EGF、EGFR、C-erbB-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02)
- [13].EGF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11)
- [14].EGF +6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癌症杂志 2009(06)
- [15].血浆EGF水平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7(01)
- [16].合欢皮有效部位对EGF诱导血管新生的影响[J]. 中药材 2014(11)
- [17].前列腺增生组织中EGF、iNOS表达及其意义研究[J]. 新疆医学 2009(06)
- [18].EGF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肠道定位和表达特征[J]. 广州医药 2017(05)
- [19].萎胃康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EGF机制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02)
- [20].71例胃癌患者证型与EGF的相关性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0)
- [21].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牛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0(02)
- [22].肝再生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的作用[J]. 科技信息 2009(26)
- [23].EGF、EGFR表达与慢性胃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4)
- [24].创愈膏对实验性体表溃疡模型大鼠创面愈合及新生肉芽组织EGF基因表达的影响[J]. 现代中医药 2012(05)
- [25].黄连温胆汤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胃炎模型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J]. 山西中医 2012(09)
- [26].小儿肾积水尿EGF和MCP-1水平的检测及意义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24)
- [27].加味五苓散对S_(180)腹水型荷瘤小鼠VEGF、EGF表达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5)
- [28].EGF与外阴癌发生发展的关系[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4)
- [29].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烧伤患者新生肉芽组织EGF及VEGF表达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8(05)
- [30].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GF表达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