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陈明
导师: 冯向东,李世其
关键词: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任务,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服务于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高等教育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及其相互的转化都要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变化发展才能得以完成。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论及实践都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其中介性质所具有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变化,因而也是一个谈论很多,但难以谈清的老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知识和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益突出。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知识的国际共享和人才的国际流动是必然的趋势。为适应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国际化是高教改革的当务之急。人才培养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模式是对具体实践的简化、概括和抽象。因此,要准确把握和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做到对人才培养活动本身所涉及的因素、过程、环节及其关系有完整全面的理解,其次是要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尝试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系统论和模式论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把握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的因素、过程、环节之间的关系,从模式论的角度来实现对人才培养实践原型的抽象、概括和简化,从而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了一般的模式,勾画了其结构,划分了其层次和类型,分析了其要素和关系,以达到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为认识其生动变化的实践建立理论基础。国际化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概莫能外。通过分析总结学者们的观点,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高教资源国际间优化配置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实践活动或机制,它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涉及到高教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是一场有重点、有步骤的整体推进的运动。就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而言,观念国际化现代化是根本,社会(国际、国内市场)需要是导向,自身和环境条件是基础,培养目标国际化是定位,现代大学制度是保障,培养过程(尤其是课程)是核心,评价和认证国际化是标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问题及其方法
1.3 理论及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已有研究文献中相关论点
2.2 存在争议的问题
3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理论探讨
3.1 相关概念及关系辨析
3.2 理论基础
3.3 人才培养模式
3.4 国际化的内涵
4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4.1 工业工程本科培养体系的改革
4.2 工业工程人才双证培养模式的实践
4.3 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的实践
4.4 形成并完善了工业工程在职培训(终身教育)体系
4.5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方法研究
4.6 建立以仿真为核心的国际化数字化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体系.
4.7 师资国际化培养
5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5.1 外部动力
5.2 内部动力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6-04-12
参考文献
- [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 韩文英.贵州师范大学2009
- [2].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赵俊峰.云南师范大学2014
- [3].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 贾立锋.河北师范大学2014
- [4].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瑶.湖南师范大学2014
- [5].中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侯蕾蕾.淮北师范大学2014
- [6].福建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 张娴.福建农林大学2013
- [7].J学院全面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朱正茹.南京大学2013
- [8].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 郭欣.河北大学2010
- [9].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 李娟.河北大学2007
- [10].本科高校转型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研究[D]. 白萌娜.云南民族大学2018
相关论文
- [1].基于工业工程的毛衫生产标准工时制定与研究[D]. 马春艳.天津工业大学2007
- [2].工业工程应用于医院流程改进研究[D]. 徐刚.天津大学2006
- [3].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 王兴华.天津大学2003
- [4].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孙卫军.天津大学2005
- [5].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强欣.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6].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任彦华.大连理工大学2002
- [7].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陶晓艳.中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