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的技战术也不断的更新,以往“以高制胜”的篮球理念已经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快制胜”。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各个强队在快攻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八强队场均快攻数达到了16.4次之多,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场均10.9次多出了近6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剪辑统计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日本世锦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届男篮比赛的快攻情况进行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三届大赛中快攻总数越来越多,从2004年的174次快攻增加到2008年的263次之多。三届大赛冠军的快攻总数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数一数二的,特别是传统强队美国队每届都是快攻总数第一。这说明要成为现代篮球统治者,必须有强大的快攻能力。(2)快攻的发动形式主要以抢断球和篮板球为主,但其比例越来越小。底线球发动快攻,也称“追着打”快攻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不仅使快攻数量增多,更使快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让对手防不胜防。(3)快攻接应的无接应比例有所下降;接应队员一般采用得球前的离球跑动接球;接应位置更加多元化,排名越前的队伍快攻接应位置越多;接应区域越来越靠近前场,给对手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4)快攻推进多采用个人突破和传动结合的方式,参与快攻人数越来越多,快攻一般在1-2次传球后即可完成。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快攻效率的提高。(5)快攻结束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2004年的上篮为主发展到2008年的以上篮为主,三分、中投、扣篮等方式结合的结束方式,进攻方式的增多,使对手更加无从防守。(6)三届大赛的快攻中攻防人数的对比变化非常明显,从2004年以多打少居多发展到2008年以少打多居多,很大原因是球员的个人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各队都突破了传统的快攻理念,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快速有效的发动快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篮球防守技战术体系的初步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2)
- [2].论现代篮球竞技能力[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04)
- [3].探析现代篮球对抗技术的训练[J]. 当代体育科技 2016(35)
- [4].现代篮球防守的观念和要求[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2)
- [5].现代篮球产业的内涵与特点[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2)
- [6].试析现代篮球产业的内涵与特点[J]. 商 2016(15)
- [7].试论现代篮球意识[J]. 新教育 2009(08)
- [8].现代篮球精神释义[J]. 休闲 2019(03)
- [9].论现代篮球战术意识[J]. 才智 2014(11)
- [10].对世界现代篮球艺术的探索分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9)
- [11].现代篮球战术趋势分析[J]. 才智 2009(24)
- [12].论现代篮球对抗技术的训练[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15)
- [13].探讨现代篮球攻击性防守的教学与训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07)
- [14].现代篮球快攻特点及发动快攻的具体环节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14)
- [15].现代篮球运动攻防中的时空观[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6].现代篮球效能论[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4)
- [17].篮球运动中防守理念的初步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12)
- [18].现代篮球艺术的发展趋向[J]. 艺海 2011(09)
- [19].对现代篮球攻击性防守的认识和分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0].现代篮球防守理念与主要防守环节分析[J]. 才智 2017(28)
- [21].大众媒介视角下现代篮球文化发展轨迹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2].超级得分王 NBA 2001-2015年总得分王[J]. NBA特刊 2015(10)
- [23].论现代篮球防守理念及主要防守环节[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2)
- [24].现代篮球竞技理论概论[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02)
- [25].现代篮球技战术训练创新理论的发展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26)
- [26].以古兵法为鉴—析现代篮球的进攻战术[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3)
- [27].篮球游戏分类的探讨[J]. 运动 2017(02)
- [28].现代篮球“跑轰”战术特征及应用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6)
- [29].论现代篮球攻击性防守的教学与训练[J]. 网络财富 2009(03)
- [30].现代篮球“跑轰”战术特征及其应用研究[J]. 科技视界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