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 ——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 ——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论文摘要

施叔青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出生于台湾,后来辗转于纽约和香港。她继“香港三部曲”之后创作“台湾三部曲”,被很多批评家寄予厚望。现在前两部《行过洛津》和《风前尘埃》已经出版。但因为《行过洛津》这一文本的丰富和相对独立性,也因其处在施叔青写作转型后的一个高峰,故本文只将着眼点放在第一部。《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三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叔青曾漂移于三个岛,这种经验给了她别样宽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关怀,使她敢于挑起写“台湾三部曲”的重担,为家乡立传。漂移对应小说中的迁移,都既是巨大的变化又是痛苦的体验。施叔青能很好地处理小说人物的感情,这是小说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在建构过程中可以看出施叔青独特的创作观念,本文抽取了几个典型加以论述——鬼神观念、以小搏大中的悲剧意识、偏执中的主体性和寄生小草已深根,这些创作观念体现了施叔青作为一个台湾、纽约、香港三栖作家的文化身份的特别。最后分析了施叔青建构台湾历史的愿望在《行过洛津》中的具体实践,从反面人物的写法、呼唤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消解宏大叙事和对崇高维度的坚持四个方面细察她的历史意识。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入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施叔青的生平及创作
  • 第二节 有关施叔青的研究
  • 第一章 缘何创作
  • 第一节 故园记忆
  • 第二节 基于使命感的创作
  • 第三节 自我的建构和历史的建构
  • 第二章 创作观念
  • 第一节 鬼神观念
  • 第二节 以小搏大中的悲剧意识
  • 第三节 偏执中的主体性
  • 第四节 寄生小草已深根
  • 第三章 艺术表现
  • 第一节 反面人物的写法
  • 第二节 呼唤创造性阅读
  • 第三节 消解宏大叙事
  • 第四节 对崇高维度的坚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叔青的戏曲研究与传播[J]. 文艺评论 2019(02)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施叔青研究述评[J]. 华文文学 2019(04)
    • [3].三世流转:台湾移民·殖民经验论——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人物谈[J]. 南方文坛 2016(05)
    • [4].施叔青《香港三部曲》对香港殖民经验的反省[J]. 文教资料 2015(25)
    • [5].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中的服饰书写[J]. 雨花 2017(24)
    • [6].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J]. 北方文学 2016(25)
    • [7].施叔青:写作三问[J]. 中学生天地(B版) 2017(01)
    • [8].台湾的“家”[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7(08)
    • [9].施叔青:认真游戏人间[J]. 人物 2011(11)
    • [1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服饰书写[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01)
    • [11].施叔青的香港叙述[J]. 名作欣赏 2018(19)
    • [12].迷茫与觉醒——解读施叔青《窑变》[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6)
    • [13].命相香港 贵族气质──施叔青笔下的香港及“香港人”形象[J]. 扬子江评论 2014(01)
    • [14].施叔青小说中流露出的文人山水[J]. 出版参考 2008(13)
    • [15].后殖民思潮下的台湾身份认同——以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6].风月传奇与史诗想象——施叔青笔下的“香港故事”[J]. 长城 2015(04)
    • [17].施叔青:写作是我的居住之地[J]. 长江文艺 2012(12)
    • [18].迷茫的快乐 寂寞的清醒——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的女性意识[J]. 名作欣赏 2010(06)
    • [19].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书写[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2)
    • [20].女性立场的婚恋抒写——论施叔青70年代女性小说[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21].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22].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失落——读施叔青《微醺彩妆》[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01)
    • [23].历史叙事下的边缘书写——试论施叔青的《行过洛津》[J]. 北方文学 2018(08)
    • [24].论施叔青70年代乡土小说的回归[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6)
    • [25].消费时代的红男绿女——施叔青香港题材小说解读[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04)
    • [26].多样的真实——重评施叔青《香港三部曲》[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05)
    • [27].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施叔青《她名叫蝴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 [28].穿越神秘的女性境地——以徐小斌《羽蛇》与施叔青早期小说为例[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03)
    • [29].物化:香港女作家叙写都市人的命运一种——以张爱玲、施叔青、西西的小说人物为例[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01)
    • [30].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服装元素与身份政治[J]. 台湾研究集刊 2019(03)

    标签:;  ;  ;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 ——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