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跟驰模型的对称双车道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研究

基于改进跟驰模型的对称双车道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研究

论文摘要

车辆跟驰是指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两辆车前后相随行驶的过程。车辆跟驰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行为。车辆跟驰理论是根据动力学方法,对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的跟驰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跟驰模型即是研究车辆在单一车道上行驶的情况下,后车紧跟前车的行进状态,并借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阐明。车辆跟驰模型在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交通流理论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交通流仿真方面,车辆跟驰模型是交通微观仿真软件所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山区公路具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质、生态、自然环境方面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和平原地区常规公路。因此,山区公路的交通理论体系与城市道路、平原地区常规公路有所区别,一般城市道路和平原地区常规公路所适用的交通流理论并不一定适合山区公路特点。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70%,因而山区公路在我国公路总量上所占的比重较大,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重大,但是我国山区公路交通流理论方面的研究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理论体系以及各方面的研究亟待开展和完善,这为山区公路交通理论的后续研究和山区公路安全的科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我国山区公路安全现状、事故形态进行分析,针对山区公路交通流的特点,结合交通流跟驰模型的已有研究成果,考虑到在对称双车道上行驶的车辆超车时需占用对向车道,因此跟驰中的车辆有超车需求时,并不会马上产生超车行为,而是会根据对向车道来车情况,伺机采取超车行为或冒险的超车行为。另外,对于无超车需求的跟驰车辆,对向来车会对驾驶员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担心横向安全距离不足而减速或者转向。本文对这种伺机超车行为和对向车道来车对跟驰行为的影响用模型进行分析和建模,建立了适于山区公路对称双车道交通流特点的跟驰模型并进行参数标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道路几何设计与交通安全
  • 1.3.2 运行车速与交通安全
  • 1.3.3 车流状况与交通事故
  • 1.3.4 车辆行驶安全方面
  • 1.3.5 对微观交通流建模方面的研究
  • 1.3.6 交通流仿真
  • 1.3.7 弹簧模型
  • 1.3.8 结语
  • 1.4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 2.1 我国山区公路的特点
  • 2.1.1 公路技术等级低
  • 2.1.2 公路管理养护力度不足
  • 2.1.3 公路地质条件复杂
  • 2.1.4 公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 2.1.5 路侧干扰情况复杂
  • 2.1.6 安全设施匮乏
  • 2.2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 2.3 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形态分析
  • 2.3.1 事故评价指标
  • 2.4 我国山区公路事故成因分析
  • 2.4.1 人的因素
  • 2.4.2 车辆因素
  • 2.4.3 路段因素
  • 2.4.4 环境因素
  • 2.4.5 设施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跟驰模型的特点与对比
  • 3.1 刺激——反应模型
  • 3.1.1 GM(General Motor)模型
  • 3.1.2 线性模型
  • 3.2 安全距离模型
  • 3.3 生理——心理模型
  • 3.4 模糊推理模型
  • 3.5 模型的适用性与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于山区公路的改进跟驰模型
  • 4.1 传统模型不适合描述山区公路交通流状况
  • 4.2 改进跟驰模型
  • 4.2.1 建模对象界定
  • 4.2.2 山区公路崎岖度
  • 4.2.3 前超车状态
  • 4.2.4 对向车道干扰
  • 4.2.5 胡克定律
  • 4.2.6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4.3 无对向来车情况下的弹簧模型
  • 4.4 对向车道来车影响分析
  • 4.5 横向安全距离
  • 4.6 对向来车干扰
  • 4.7 综合模型
  • 4.8 参数的意义
  • 4.9 模型评价
  • 4.9.1 模型优点
  • 4.9.2 模型适用性
  • 4.9.3 模型不足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数标定
  • 5.1 调研方案
  • 5.1.1 摄像机拍摄
  • 5.1.2 问卷调查
  • 5.2 数据整理
  • 5.3 参数标定
  • 5.3.1 Qd值标定
  • 5.3.2 无对向车道来车情况
  • 5.3.3 有对向车道来车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车道道路超车视距探讨[J]. 市政技术 2020(01)
    • [2].双车道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 华东公路 2020(03)
    • [3].疯狂自驾游手册 《双车道柏油路》[J]. 电影世界 2013(01)
    • [4].中隔壁法斜下穿既有公路双车道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施工技术[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6)
    • [5].浅析双车道公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J]. 科技风 2016(01)
    • [6].城市公交车对双车道混合交通流的影响[J]. 科技视界 2014(35)
    • [7].双车道斜井软弱围岩快速施工管理与实践[J]. 铁道建设企业管理 2020(04)
    • [8].山区双车道旅游公路交通特性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9].自动化轨道吊内跨式单侧双车道作业工艺安全风险防控措施[J]. 集装箱化 2019(06)
    • [10].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9(05)
    • [11].生猪产业亟待双车道[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0(17)
    • [12].芜合高速公路试刀山隧道恢复双车道通行改造方案[J]. 科技经济市场 2015(07)
    • [13].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对双车道交通模型的改进[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4].爱的链接[J]. 文化月刊 2009(10)
    • [15].双车道高速公路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出口最小间距分析[J]. 公路 2014(07)
    • [16].互通式立体交叉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探讨[J]. 中外公路 2008(01)
    • [17].富水隧道Ⅴ级围岩双车道斜井进正洞挑顶施工技术[J]. 铁道建筑技术 2014(03)
    • [18].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改善技术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19].让爱传递[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 2009(06)
    • [20].双车道交通流随机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2(04)
    • [21].基于驾驶安全舒适性的山区双车道速度限制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04)
    • [22].玩命的旅途[J]. 汽车与驾驶维修(汽车版) 2014(11)
    • [23].基于运行速度的双车道公路线形设计方法探讨[J]. 华东公路 2016(02)
    • [24].畅通干部能上能下“双车道”[J]. 当代兵团 2015(16)
    • [25].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双车道变道交通流特性研究[J].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0(01)
    • [26].基于强化协作博弈方法的双车道混合交通流特性[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7)
    • [27].公路大件运输新概念——Scheuerle Highway Giant双车道拖车剖析[J]. 专用汽车 2015(11)
    • [28].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双车道环岛交通流特性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29].公交车站及停靠时间对混合交通流的影响[J]. 广西物理 2009(01)
    • [30].再见,我的老街[J]. 万象 2018(15)

    标签:;  ;  ;  ;  

    基于改进跟驰模型的对称双车道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