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前言机械通气是救治急性肺损伤患者主要的支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机械通气本身对肺泡的剪切力作用,使之无法完全避免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随着VILI潜在的危险性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ARDS协作网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小潮气机械通气可以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人们也发现,使用这种小潮气通气容易导致进行性肺泡塌陷和无效分流。近20年来,相继有学者提出应使用“肺复张手法”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一些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也证实,采用这一技术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并减少机械通气对肺泡的损伤。然而目前有关小儿肺复张手法的研究报道很少,由于儿童与成人存在不同的生理特点,比如小儿的胸壁弹性比较高,而肺顺应性却比较低,因此儿科患者发生VILI的机率、对肺复张手法的反应性以及复张时所需的压力水平是否与成人相同,均不完全清楚。为此,本课题对肺复张手法(RM)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方法及效果展开研究,用以观察RM对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及死亡率等的影响,为后续拓展RM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依据。同时为了便于揭示RM的复张机制,本课题还在急性肺损伤幼猪模型上进行了动物实验。第一部分肺复张手法救治小儿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背景:急性肺损伤是威胁危重症患儿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VILI日益受到重视,小潮气量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成为治疗的主流,之后为了避免或减轻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肺泡塌陷,有人提出可以应用肺复张手法进行必要的补充。虽然此项技术被应用不久,还存在一些争议,但研究显示RM确有提高氧合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RM的研究多为成人资料,儿童的相关报道较少,而且涉及面窄。鉴于儿童与成人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有必要在我国小儿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中开展RM的研究,借以获得更多的临床资料及数据,进一步积累经验,并为RM在儿科领域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目的:1探讨肺复张手法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有效性、可行性及肺保护性作用2探讨RM对急性肺损伤患儿预后的影响3探索建立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前瞻性观察30名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ALI患儿,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所制定,这些患儿被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ON组)和小潮气量联合RM组(RM组),每组15名,两组均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CON组的参数设为:Vt(潮气量)=10-12ml/kg,PEEP(呼气末正压)=2-5cmH2O;RM组的参数设为:Vt=6-8ml/kg,最佳PEEP(尽可能使FiO2<60%而PaO2>60mmHg的最小PEEP水平),RM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式,维持压力为30cmH2O,每次30秒,平均3次/天,其它治疗均相同。于入组的第1天,第3天,第5天测定血浆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记录当天第一次RM之前和RM之后5min、15min、30min及60min的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所有患儿于入组1周内复查胸片,观察肺部的渗出、透亮度及有无气胸等发生;随访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性。以上研究已得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1入选患儿共有30例,男女各15名,由肺部感染造成ALI的占63.3%,1岁以下婴儿的比例为50%,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1.04±4天。2入组时两组患儿均达到ALI标准,并且在年龄、性别、心率、血压、P/F比值、肺顺应性都不存在差异性。3两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相比,RM组的P/F比值于入组3d即明显升至281.82±15mmHg,而CON组当时仅为256.87±18.7mmHg:至入组5d,RM组增加至309.87±20.6mmHg,数值明显高于CON组(273.6±24.8mmHg),p值均小于0.01;复张前后的P/F比值相比,RM组内复张后1h的P/F比值均较复张前有更为显著的上升(p<0.01),1d、3d和5d复张前后的增幅分别达23.3%、18.3%和17.4%,整体呈逐渐递增表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的变化与P/F比值相类似,入组3d和5d,采用RM后即可使A-aDO2降至119±37.5mmHg和92±33.8mmHg,明显低于CON组的148.5±39mmHg和120.9±39.7mmHg水平(p<0.05)。4两组患儿的肺功能相比,RM组的肺动态顺应性(Cdyn)于入组3d即开始上升,到入组5d升至0.928±0.12 ml/cmH2O·kg,与CON组(0.826±0.124 ml/cmH2O·k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观察的3次复张过程中,复张后各时间点的Cdyn均比复张前有明显上升(p<0.05),并且在15min时达到高峰,整体看这3次复张前后的Cdyn水平随着时间而逐渐提高,呈现为波浪型上升趋势。虽然两组患儿在气道峰压及气道阻力上比较没有显示差异,但是在RM后60min之内,气道峰压及气道阻力都比复张前有明显下降(p<0.01)。5复张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相比,首次复张前及复张后各时间点HR及MABP虽有小幅度波动,但均于复张后1h恢复至复张前水平,此变化维持时间短暂,而且于复张期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两组间IL-6水平的比较,入组时两组患儿的IL-6水平相近,至入组3d及5d时,RM组IL-6水平分别降为304.3±58.6 pg/ml和223±60.6 pg/ml,同时间点CON组虽然也较入组时分别降至374.9±105.7pg/ml和316.2±107.3pg/ml,但是RM组数值显著低于相应CON组(p<0.05)。7两组间SP-A水平的比较,入组时两组患儿的SP-A水平没有差异性,入组后3d,RM组的SP-A水平降至256±59.4 ng/ml,而CON组为293.5±48.6 ng/ml,两者略有不同(p>0.05);至入组5d时RM组患儿达194.2±54.4ng/ml,显著低于相应CON组的252.1±71.5 ng/ml水平(p<0.05)。8两组患儿的胸片随访结果比较,入组后CON组中有1例气胸发生(行胸腔引流后好转),RM组中有1例出现小泡性气肿(自行消退);CON组中12例呈双肺浸润影的患儿中,8例有好转,总好转率为53.3%;而RM组中11例有浸润影表现的患儿均有好转,好转率为93.3%,两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9两组患儿的预后相比,RM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0.15±4.3天,而CON组为12±3.6天,RM组略有减少,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RM组中有2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13.3%,CON组中4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26.67%,相比之下RM组有降低趋势,也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M可以促进ALI患儿的气体交换,提高肺动态顺应性;RM还能够减轻VILI的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RM对改善患儿预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M的操作简单易行,耐受性好,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第二部分肺复张手法救治急性肺损伤幼猪的实验研究背景:在治疗急性肺损伤中,肺复张手法(RM)应用高于常规的高PEEP,可以打开那些萎陷不张的肺组织,具有改善氧合,减轻VILI的作用。但是此方式是否适用于幼年动物以及有效性和长期作用如何,还有待探讨,此外RM产生肺泡复张的具体机制也不完全清楚。为此本实验试通过ALI的幼猪模型,从肺表面活性物质方面对RM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同时观察RM对肺损伤后肺修复的影响。目的:1研究RM应用于幼年动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研究RM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探讨RM产生肺泡复张的机制3探讨RM对肺损伤后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幼猪14头,出生40天左右,经镇静麻醉后给予气管插管,常规机械通气,稳定后静脉注射内毒素(LPS)造成ALI模型,ALI判断标准:(1)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300 mmHg;(2)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dynamiccompliance,Cdyn)较基础状态下降30%以上;(3)出现上述指标时,将2头幼猪立即处死,取其肺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间隔和肺泡水肿,肺泡萎馅,符合ALI的病理改变。余12头幼猪随机分为常规潮气量通气组(CON组)和小潮气量联合肺复张手法通气组(RM组),每组均为6头,均采用压力控制模式,呼吸机参数分别设为:Vt=10-15ml/kg,PEEP=2-5cmH2O和Vt=6-8ml/kg,PEEP=6-8cmH2O。RM组间隔1h进行一次肺复张,RM的具体操作为:改为CPAP模式,逐渐上调PEEP至30cmH2O,持续30秒钟,再将PEEP降至低位拐点上2cmH2O水平,然后恢复至以前的模式,观察1h后,再进行一次RM,如此循环8次,观察8h。在基础状态、ALI成模时及分组后每小时,监测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等指标来评估RM的有效性。实验结束时,留取静脉血标本后处死幼猪,然后对一侧肺进行灌洗,对另一侧肺进行灌流固定和组织形态学检查。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肺组织中SP-A、SP-B、SP-C、SP-D和TGF-β1的mRNA及SP-A的蛋白表达水平;记录肺组织的湿/干重比(wet-to-dry lung weight ratio,W/D);进行肺病理形态学检查,对肺泡扩张、肺损伤特点评分;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计数(white cell count,WCC)、总蛋白(total proteins,TP)、总磷脂(total phospholipids,TPL)和饱和磷脂(disaturatedphosphatidylcholine,DSPC);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P-A和TGF-β1的浓度。结果:1.ALI模型的建立:在内毒素注入0.5-1 h后幼猪可出现皮肤一过性紫斑、反应差、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进行性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静脉维持输注LPS 4-8 h内可制备成功ALI模型,镜下肺部可见间质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萎陷、出血等病理改变。2.血流动力学的比较:两组幼猪的心率(HR)、心输出量(CO)及平均动脉压(MBAP)在基础状态、模型建立及观察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RM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分别在实验6h、8h以及实验8h时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呼吸力学的比较:RM组的肺动态顺应性在通气1h即较成模时有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实验期间均与CON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CON组的肺动态顺应性在通气后与成模时变化不大。通气指数(Ⅵ)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性改变(P>0.05)。4.气体交换的比较:RM组P/F(氧合指数)比值于通气后2h明显高于CON组,而且RM组的A-aD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在通气后1h即明显下降,实验期间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复张前后相比,第1次和第4次RM后15min、30min、45min及60min的P/F比值均较当次复张前有显著上升(P<0.05),复张后P/F比值可在15min或30min时达到峰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表现。5.BALF磷脂含量、WCC和TP检测:RM组中DSPC/TP,DSPC/TPL比例增加,TP下降,WCC也有明显减少,与CO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肺组织病理学观察:RM组的肺泡扩张度明显高于CON组,但变异系数低于CON组;而且RM组的肺损伤评分比CON组明显下降(P<0.05)。7.肺组织SP-A、SP-B、SP-C、SP-D和TGF-β1的mRNA表达:与CON组相比,RM组中SP-A,SP-B,SP-C,SP-D的mRNA水平较高,而TGF-β1的mRNA表达低于CON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肺组织SP-A的蛋白质表达:RM组中SP-A表达阳性的肺上皮细胞明显增多,平均灰度值(97.8±6.4)也明显低于CON组(106.3±8.5)(P<0.05)。9.血浆、BALF中的SP-A含量:与CON组相比,RM组在血浆中的SP-A浓度明显降低(119.6±31ng/ml vs 283.9±77.4 ng/ml),而在BALF中的SP-A浓度较高(741.3±92 ng/ml vs 659±74 ng/ml)(P<0.05)。10.血浆、BALF中的TGF-β1含量:RM组血浆和BALF中TGF-β1水平分别为3104.7±521.5 ng/ml及54.5±24.6ng/ml均低于相应的CON组数值(3884.3±695.9ng/ml及78.3±28ng/ml)(P<0.05)。结论:肺复张手法应用于幼年动物模型上安全而且有效,RM可以改善动物的气体交换和肺动态顺应性,能够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合成及在肺部的表达,提高PS的活性,从而促进RM后肺泡的复张;RM还能缓解机械通气引发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后肺修复中的纤维化程度,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合并嗜睡的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35)
- [2].限制性液体管理对急性肺损伤病人肺动态顺应性、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8(12)
- [3].以肺动态顺应性为导向靶控呼气末正压减少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 2019(10)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ADCO_2与肺动态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11)
- [5].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气道阻力及肺动态顺应性的影响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05)
- [6].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交通医学 2019(06)
- [7].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卵白蛋白诱导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01)
- [8].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评价[J]. 中国药房 2008(17)
- [9].气管内反复滴入脂多糖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1(02)
- [10].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6)
- [11].先心病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后呼吸机械力学的变化[J]. 当代医学 2010(04)
- [12].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国内镜杂志 2015(04)
- [13].内毒素诱导犬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J]. 江西医药 2008(10)
- [14].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非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7(07)
- [15].肺动态顺应性与氧合指数动态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武警医学 2009(04)
- [16].限制性液体管理对山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肺损伤患者肺动态顺应性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03)
- [17].肺复张策略救治急性肺损伤幼猪的实验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02)
- [18].气泡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早期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研究[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02)
- [19].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J]. 中国药业 2011(12)
- [20].3种川贝母对哮喘豚鼠呼吸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20)
- [21].压力控制通气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 2013(07)
- [22].肺开放策略对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及TNF-α IL-8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22)
- [23].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07)
- [24].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肺科杂志 2016(11)
- [25].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急性肺损伤幼猪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临床儿科杂志 2008(01)
- [26].通过肺动态顺应性确定ARDS犬肺复张后最佳PEEP的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05)
- [27].参附注射液对ARDS患者肺血流量及呼吸力学影响的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05)
- [28].两种不同镇静药物对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内镜杂志 2010(03)
- [29].急性肺损伤不同液体管理策略的探讨[J]. 内科 2010(05)
- [30].CC16等四种标志物对ARDS患儿监测作用的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