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WebLogic和Tuxedo作为BEA两大中间件产品其互操作测试极其繁琐,其回归测试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DMF是BEA自行开发的一款用于WebLogic和Tuxedo互操作测试框架,通过它可以实现两个产品的自动化的测试,相对于手动测试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但随着产品更新速度的提高,DMF1.0渐渐满足不了要求,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的测试效率,对DMF进行升级,这就是DMF2.0。DMF2.0在保持DMF1.0原有功能情况下,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新的资源管理工具Resoure Management,它能够对Socket和IPCKey进行动态管理,使测试用例按照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粒度下并行,大大的提高了测试效率;新框架增强了日志处理功能,使其能够对日志分级处理,在提高测试效率的同时也使方便了对失败测试用例的调试;另外DMF2.0对测试报告功能进行优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测试报告自动生成功能,一种是使测试报告发送到ARTTS系统,便于用户查看测试结果和跟踪产品测试历史信息,另一种则是把测试结果形成HTML格式的测试文档,然后发送到用户指定的邮箱,这种测试报告记录了失败测试用例的详细信息,既能把测试结果及时发给用户又方便了用户调试失败测试用例。与DMF1.0相比,DMF2.0对日志处理和测试报告功能进行优化,又引入系统资源管理工具,使测试用例可以并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而且方便了用户对测试用例的调试,同时也为其他测试框架提供了可复用的组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动态约简的多目标测试用例优先级排序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19(12)
- [2].一种面向路径覆盖的测试用例进化生成方法[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3].航天软件测试用例设计质量的评估及提升[J]. 质量与可靠性 2020(02)
- [4].基于运行剖面的测试用例分配与选择方法[J]. 计算机工程 2020(06)
- [5].基于测试用例库的复用方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32)
- [6].基于变异分析的测试用例约简方法[J]. 计算机应用 2017(12)
- [7].测试用例复用在电子采购交易平台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8(01)
- [8].融入自适应迁移的路径覆盖测试用例进化生成[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6(12)
- [9].测试用例修复的方法与工具综述[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02)
- [10].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用例生成方法比较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04)
- [11].符号执行技术在测试用例生成中的应用[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04)
- [12].面向测试用例生成的集合进化算法实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3].组合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软件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7(05)
- [14].基于死锁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7(04)
- [15].多目标测试用例优先级排序研究进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16].基于消息交互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的实现[J]. 萍乡学院学报 2017(03)
- [17].基于变力度组合覆盖的信号处理软件测试用例生成[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7(06)
- [18].C语言软件错误定位的测试用例库构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9].基于聚类算法的测试用例排序[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6(05)
- [20].一种提高错误定位效率的测试用例选择方法[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1].软件测试用例设计[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12)
- [22].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测试用例选择方法[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6(08)
- [23].一种基于蜕变关系的测试与失效测试用例定位模型[J]. 计算机科学 2016(10)
- [24].基于需求特征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模型研究[J]. 高技术通讯 2013(08)
- [25].基于开发思维的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J]. 汽车电器 2016(10)
- [26].基于状态图的航天器测试用例设计[J]. 航天器工程 2014(06)
- [27].软件测试用例管理方法初探[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05)
- [28].一种测试用例库的建设方法研究与实践[J]. 电子制作 2015(06)
- [29].优化遗传算法在软件测试用例方面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08)
- [30].测控软件测试用例库管理系统的研发[J]. 质量与可靠性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