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凋亡信号和免疫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免疫学
作者: 郭振红
导师: 曹雪涛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免疫微环境,凋亡,信号传导,免疫调节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免疫自稳是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保证了免疫应答的自限性,即当外来病原体或者抗原被机体清除后,免疫应答会逐渐减弱直至恢复至免疫系统的静息状态,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的平衡,这提示机体必然存在相应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这一功能。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递呈细胞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外来的抗原的识别和相应的效应细胞的应答。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直接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的独特功能。它们主要以非成熟状态存在于非淋巴组织内,此时,获取抗原是其主要功能。当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侵入机体,DC获取抗原,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中,在此过程中,DC获得成熟,主要表现为抗原摄取能力降低,而抗原递呈功能增强。在外周免疫器官中,DC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从而激发免疫应答。根据机体的免疫自稳的原则,DC不可能持续地活化T细胞,那么,完成了抗原递呈功能的DC,其最终命运是怎样的呢?目前的研究表明,DC在活化T细胞的同时,亦受到来自于T细胞的作用,引起自身的凋亡,以有效地下调免疫应答。目前普遍认为,成熟DC在完成抗原提呈功能而激活T细胞之后,通过自身发生凋亡而实现免疫负向调控。 但是,由于免疫应答都是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微环境中进行的,而免疫微环境由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含有众多的膜分子和可溶性的细胞因子,因此,外周免疫器官特殊的微环境在为免疫应答的进行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也必将对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命运有所调节。因此,脱离基质微环境的影响而研究和谈论免疫细胞在应答后的命运归宿,所得到的结论不可能反映在体的真实情况。有实验证实,在不需要外来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脾脏基质长期培养体系(LTC)中,可诱导造血前体细胞产生DC样细胞,具有DC的形态和功能。也有研究发现,肺部、脑组织和肾脏内的DC在微环境的作用下,其功能发生变化,成为具有调节性作用的DC,我们以前的实验也证明,用来源于脾脏的内皮型基质细胞ESSC来模拟免疫微环境,将成熟DC与其共培养后,成熟DC获得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且,其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刺激T细胞增殖变成只能诱导T细胞活化而不能刺激其增殖,而且可以抑制成熟DC诱导的T细胞的增殖。这提示免疫微环境对于DC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 细胞凋亡是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机制之一,一旦细胞凋亡发生异常,机体将发生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也有实验证明,不同器官的微环境或者通过基质细胞表面的分子或者通过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有助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免于凋亡(其实,实验中仅仅是观察对于细胞凋亡的预防作用)。比如,胸腺的上皮细胞可以抑制皮质激索引起的胸腺细胞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微环境对凋亡树突状细胞的逆转作用
第二部分 Fas信号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及相关机制研究
总结
致谢
综述 Fas信号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HCV C-Fc融合基因疫苗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研究[D]. 王全楚.第四军医大学2004
- [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江小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
- [3].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徐东亮.复旦大学2004
- [4].树突状细胞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D]. 侯万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
- [5].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 陈涛涌.第二军医大学2004
- [6].VEGF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免疫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D]. 叶枫.浙江大学2005
- [7].整合素相关蛋白(CD47)及其配体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俞静.浙江大学2005
- [8].发热温度调节树突状细胞表达TLR4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 闫小毅.浙江大学2005
- [9].内皮型脾脏基质细胞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 唐华.浙江大学2005
- [10].HPV16E7DNA疫苗和IL-15重组质粒的联合免疫作用及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D]. 李艳佳.河北医科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Fas信号和TLR信号促进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负向调控CD4~+T细胞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 钱程.第二军医大学2008
- [2].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CD4~+T细胞凋亡及促进记忆性CD4~+T细胞产生的实验研究[D]. 许熊飞.第二军医大学2008
- [3].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和MHC Ⅱ类分子对TLR触发的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 刘星光.第二军医大学2009
- [4].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王正昕.第二军医大学2000
- [5].脾基质细胞对造血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及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张明徽.第二军医大学2002
- [6].补体分子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书逊.第二军医大学2003
- [7].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 陈涛涌.第二军医大学2004
- [8].炎性因子对人树突状细胞表达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蒋应明.第二军医大学2005
- [9].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D]. 史丽云.浙江大学2006
- [10].新型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dMSC)的发现和功能研究[D]. 韩岩梅.第二军医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