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抑郁症状认知易感因素的追踪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七年级学生抑郁症状认知易感因素的追踪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论文摘要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青春早期孩子抑郁情绪症状,分析并探讨抑郁产生、发展特点以及特征性认知易感因素,为预防或干预青少年儿童抑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考察负性认知方式(CCSQ、CASQ)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2)考察负性认知方式与应激生活事件是否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能否对抑郁症状变化起预测作用;(3)探讨特征性认知易感因素(消极归因、结果导向认知、自我导向认知)对七年级学生抑郁的预测作用。方法:调查中所使用的量表均由研究者们从英文原量表翻译为中文,再由国外的双语言学家回译,并得到修正。对湘潭市某中学进行取样,所有被试自愿参加测试,并在测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初次测试发放问卷335份,收回有效问卷319份。在初测后,每间隔2个月进行一次追踪测试,共追踪4次。追踪测试使用的量表为儿童抑郁量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认知方式量表、儿童归因方式量表。最后,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追踪数据的结果进行抑郁认知易感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作用的探索。结果:(1)七年级学生的抑郁基线水平(首次抑郁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结果导向认知与自我导向认知和消极归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应激生活事件与结果导向认知、自我导向认知和消极归因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2)经过多层线性模型统计结果分析,在控制了性别因素后,对七年级学生抑郁的预测中,负性认知方式(消极归因、结果导向认知、自我导向认知)的主效应显著,而负性认知方式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1)个体的认知方式是抑郁症状的预测因子,即持有负性认知方式(高抑郁质)的个体在经历应激生活事件后更易表现出抑郁症状;(2)负性认知推理过程中的结果导向认知对个体的抑郁有预测作用;(3)负性认知推理过程中的自我导向认知对抑郁症状有预测作用;(4)通过对处于由儿童后期到青春期的过渡期的七年级学生的有关抑郁症状的研究与分析可知,特征性认知易感因素具有三种不同类型,即消极归因、结果导向认知、自我导向认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系列量表名称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 1.3 抑郁的概念
  • 1.4 青少年儿童抑郁的概况
  • 1.5 抑郁的认知易感性研究概述
  • 1.6 无望理论在青少年儿童中的验证研究现状
  • 1.6.1 无望理论的发展
  • 1.6.2 无望理论与抑郁的实证调查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施测方式
  • 2.2.2 施测工具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1 多层线性模型概述
  • 2.3.2 二层线性模型的构建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
  • 3.1.1 抑郁症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分析
  • 3.1.2 认知易感性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
  • 3.2 模型构建与追踪数据分析
  • 3.2.1 消极归因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
  • 3.2.2 结果导向认知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
  • 3.2.3 自我导向认知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
  • 3.2.4 认知易感因素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汇总
  •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教育启示
  • 4.1 综合讨论
  • 4.1.1 青春早期孩子抑郁的分析
  • 4.1.2 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认知推理风格对抑郁症状的预测
  • 4.2 教育启示
  • 4.2.1 关注青春期早期孩子的认知方式
  • 4.2.2 让学生走出抑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儿童抑郁量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 职业与健康 2016(14)
    • [2].宁夏某医学院校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消化道症状相关调查[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9(05)
    • [3].应激生活事件和斑秃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调查[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01)
    • [4].护理人员品格优势、应激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职业医学 2017(05)
    • [5].医学院校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6].适应障碍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01)
    • [7].孕期应激生活事件、体重增加及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泌乳启动延迟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10(04)
    • [8].大学生焦虑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与攻击性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8)
    • [9].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关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9)
    • [10].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4)
    • [11].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 教育探索 2010(01)
    • [12].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应激——评价模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4].癌症患者家属危险认知 应对方式与消极情绪的关系[J].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3)
    • [15].骨折患者心理应激状况与应激相关因素关系的通路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3)
    • [16].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1)
    • [17].安庆市初中生心理危机特征与调适方式[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8].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的双生子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7)
    • [19].医科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04)
    • [20].白癜风患者应激生活事件及常见应激障碍调查[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3(02)
    • [21].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影响的双生子研究[J]. 卫生研究 2015(06)
    • [22].毛发疾病[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1(01)
    • [23].社区老年人心理异常的生成机制和矫正措施[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15)
    • [24].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冲动性人格与抑郁情绪的不同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 [25].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关系的结构模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2)
    • [26].品格优势、应激生活事件与中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07)
    • [27].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述评[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28].品行障碍青少年应激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09)
    • [29].受助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 教育导刊 2008(09)
    • [3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教职工心理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9(06)

    标签:;  ;  ;  ;  

    七年级学生抑郁症状认知易感因素的追踪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