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论文摘要

国外一些地区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油气勘探中获得的突破性成功,对塔西南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表现最明显的地区,详细研究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样式以及逆冲推覆的形成和演化并探讨其机制,能够进一步了解帕米尔及西昆仑碰撞造山的历史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和逆冲推覆过程、塔西南山前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提供依据,最终指导塔西南前陆盆地及冲断带的油气勘探。论文以帕米尔弧东段山前带地质构造剖面为第一手资料,在对山前带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带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认为帕米尔山前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由造山带根带到前陆为厚皮构造到薄皮构造过渡叠加型的结构特点;平面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垂直于造山带走向,根据叠瓦状逆冲断层产状、岩层变形强度、飞来峰的展布、外来系统与原地系统的覆盖关系,可分为根带、中带、锋带和外缘带。同时通过挤压应力在地表构造的表现形式将帕米尔弧东段分为三段,每一段具有不同的逆冲扩展形式和应力释放方式。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帕米尔弧形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以前展式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向前陆扩展,上覆地层受断层影响形成断层扩展褶皱。帕米尔弧东段主要受到晚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三期挤压造山作用,其中喜山构造定型期的逆冲推覆作用最强。结合研究区生、储、盖组合及盆地演化,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目标勘探区。论文通过平衡剖面正演技术计算出区域地层缩短量为8.7km左右,缩短率为23.2%;利用飞来锋的移动距离估算出逆冲推覆的最小推覆距离为39km;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得出自13.2Ma-9.4Ma以来帕米尔山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21mm/a-0.29mm/a。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意义、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2 山前带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 1.2.1 山前带
  • 1.2.2 盆山耦合理论
  • 1.3 帕米尔东段山前弧形构造带研究状况概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述
  • 2.1 研究区地层特征概述
  •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概述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工区构造特征
  • 2.3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 岩浆作用
  • 2.4.1 岩石学特征
  • 2.4.2 岩石地球化学
  • 2.4.3 稀土微量元素
  • 第3章 帕米尔弧东段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
  • 3.1 山前带逆冲推覆结构
  • 3.1.1 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理论
  • 3.1.2 研究区基底
  • 3.1.3 地层能干性研究
  • 3.2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与构造样式
  • 3.2.1 构造的分段性和分带性
  • 3.2.2 明铁盖山前逆冲推覆带
  • 3.2.3 昆盖山山前逆冲推覆带
  • 3.2.4 齐姆根北缘带
  • 3.3 逆冲推覆构造扩展方式与形成时序
  • 3.3.1 逆冲推覆的扩展方式
  • 3.3.2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序
  • 3.4 平衡剖面研究
  • 第4章 帕米尔弧东段山前带演化历史
  • 4.1 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
  • 4.2 古生代塔里木南缘洋盆—克拉通内坳陷形成
  • 4.3 侏罗纪断陷盆地形成
  • 4.4 白垩纪—古近纪坳陷盆地形成
  • 4.5 新近纪逆冲推覆及前陆盆地形成
  • 4.6 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 第5章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意义
  • 5.1 帕米尔弧形构造对喀什凹陷的影响
  • 5.2 逆冲推覆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
  • 5.3 研究区塔有利油气区带预测
  • 5.3.1 乌帕尔有利区
  • 5.3.2 膘尔托阔依有利区
  • 5.3.2 玛尔坎苏有利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