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趣谈与人物有关的英语习语(论文文献综述)
艾光会,程麟雅[1](2019)在《试析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习语言简意赅,被誉为英语语言的精华。其文化内涵来源众多,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为《圣经》,英语习语中多有涉及到《圣经》中的内容。本文将介绍与《圣经》人物有关的习语、文化内涵以及用法示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习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罗芳春[2](2019)在《《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福乐智慧》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宋朝时期,由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诗。诗作完成后,优素甫把它献给了当时的执政者,执政者对此高度评价,并把它作为治世智慧,因此优素甫也获得了哈斯·哈吉甫(御前侍臣)的称号。《福乐智慧》是一部劝诫式长诗,主要人物有四位: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修道士觉醒,长诗通过这四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辩论,阐述了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以及“幸福”“善德”“知识”“智慧”等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福乐智慧》是一部献给统治者的劝诫长诗,其思想体系复杂,哲理性强。为了达到劝诫的效果,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诗性隐喻,为这部哲理劝诫作品增添了几分活力,也强化了劝诫的现实效果。在中国古代诗作中,隐喻是一种与诗相通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宋朝时期的一部长诗,隐喻性的特点在《福乐智慧》中表现尤为突出。那么作为《福乐智慧》中最为显着的特点,诗性隐喻在《福乐智慧》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福乐智慧》中独特的诗性隐喻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究竟来自何处?诗性隐喻运用在长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期望回答以上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福乐智慧》的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以《福乐智慧》中大量的诗性隐喻为语料,以体验哲学为理论框架,以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诗性隐喻、体验性等为指导,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探究,发现了《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一,《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以丰富的实例阐释《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体现的认知规律。具体结论为:(1)《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是在身体、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基础上产生的;(2)《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类有结构诗性隐喻、本体诗性隐喻和方位诗性隐喻;(3)《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有单一式,镜像式,单域式以及双域式四类模式。第二,《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源域取象分布。《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是人们在实践中身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可以看出喻体的主要分布情况,《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以人与人体为主,动物及其毛羽次之,自然现象、运动方向和山川河流等自然界中的物质数量也不容小觑,这反映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体验认知过程是以自身及自身运动、空间方位、自然界取象为主的思维规律。第三,《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生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统计分析有如下发现:(1)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始于人们对人体本身及其器官的认知体验,以此投射于抽象复杂的认知域。因此,人和人体的认知经验成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之一。(2)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由此积累的对于自然的认知体验构成认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自然万物成为《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生成的另一因素。(3)《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福乐智慧》中的诗性隐喻并非是客观现实的客观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态度。总之,《福乐智慧》中的诗性隐喻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洞察自身奥妙,身体构造为尺度,以观察天地万物,自然变化为参照,形成情感、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感悟体验。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是在语料选择还是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会进一步充实语料,进一步丰富研究,提高认知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诗性隐喻的研究上能够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为语言学的发展尽其所能,在实践上为我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尽一份力,进而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璐[3](2014)在《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与交际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用对习语的本质进行认知机制层面的分析,并根据C.Fernando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对英语习语在描述世界、表达内心和言语交流中的不同功能,对表意习语、人际交流习语和关联习语做功能性研究,为英语学习者和以中英双语为工作语言媒介的从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胡晓红,马永良,肖文娟[4](2012)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中英语习语特征之文化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社会文化的不了解,往往机械地套用本民族文化方式,以至于导致语用失误,甚至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而习语是跨文化交际双方必备的语言文化知识和不可或缺的交际技巧。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了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探讨了英语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英语习语的言外之意,以期提高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培养其接受新文化的意识,进而推动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李绍青[5](2012)在《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习语相映成趣,但也有很多缺乏对应。如何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是本文潜心研究的问题。习语翻译不但可以赏心益智、提高译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本文中旨在研究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及其相应的翻译对策,并将理论运用到生肖习语的英译汉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英汉习语互译的独特见解。“忠实”与“等值”向来被视为译界的金科玉律。出于对原语文本的毕恭毕敬,译者翻译过程中往往谨小慎微、缩手缩脚。穿梭在“归化”与“异化”之中,徘徊于“忠实”与“通顺”之间。然而,译者大可主观能动地介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艺术地反逆。第一章从英汉习语的形同意合、异曲同工、貌合神离、各有单身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英习语的对应关系;第二章点明了英汉习语互译的翻译对策与具体翻译方法;第三章将习语翻译理论具体应用到生肖习语英译中。第四章对全文做了总结归纳。
潘明霞[6](2012)在《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概念只能借助语言形式得以表达,词汇是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身体经验作为基础,不可避免的借用描述身体的词汇来描述世界,于是语言中便产生大量与人体相关的词汇。“以身喻物”词汇的生成正是人体词汇投射到外在世界的结果。随着人类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接触、了解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掌握的概念也越来越多,人类逐步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类推到人类自身,用外界事物概念来命名和描述人体器官部位或指称具有某种特点、属性的人。于是语言系统中便产生很多以他物表人或人体特征的词汇。“以物喻身”词汇的生成正是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映射到人体域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的特色都是在与别种语言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对比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两种语言的共性特点和差异特点,为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服务。Halliday指出进行对比分析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先描写再对比”。第二条是“比较具体语言结构,而不是整个语言系统”。(转引自王立非:2000)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包罗万象,解释一切,只能对语言的具体项目和结构进行对比。本文从汉英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层面入手,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检索与分类结合法、对比研究法、描写与解释结合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法,以汉、英词汇系统中的“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为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本文涉及的“以身喻物”、“以物喻身”和“身物互喻”词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对“以身喻物”和“以物喻身”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对本选题的缘由、预期目标、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和交代。第二章为“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研究”。本章首先对汉英复合词进行了界定,明确二者在各自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词汇系统里的“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对比研究。先确定了五个人体器官部位(头、眼、口、手、脚)为比较对象,从汉英词典里进行了语料的收集,基于语料就汉英“以身喻物”复合词的生成模式进行观察和描写。再就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的生成情况,从动物、植物、服饰、其它物体为喻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在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观察描写后,对其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归纳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数据对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的异同给予相应的解释。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对本章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小结。第三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研究”。本章首先结合权威词(辞)典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汉英成语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汉英成语在范围认定和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并给出笔者自己的见解。在比较汉英成语定义基础上对“身物互喻”成语概念进行界定。在明确汉英“身物互喻”成语概念后对其开展对比研究。从人体器官部位名称中选择“头、脸、眼、手、心”为代表,分别就以这五个词为喻生成的成语进行观察和描写,对比分析以它们为喻的成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它们表现出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从认知方式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给予解释。关于汉英“以物喻身”成语的情况主要分析对比的是“以物喻人”情况。本章从四个方面就“以物喻人”成语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描写,第一类是“动物喻人”成语。选择汉英语言中的“牛、马、狗、鼠、鱼、鸟”为代表,对汉英成语中动物喻人的成语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动物喻体在汉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语体色彩的差异给予了描写和解释。第二类是“植物喻人”成语。通过对汉英“植物喻人”成语的对比发现因汉英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英语中以植物为喻表人的成语大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汉语以花、木为喻体构成表人的成语偏多。第三类是“服饰喻人”成语。因汉民族服饰制度的影响,汉语服饰分类细致,与人关系密切,生成的喻人成语在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汉语与英语在服饰喻人成语的生成方式上比较接近,但喻体类型上差异比较明显,英语里基本上是以成衣的形式为喻,而汉语却涉及到服饰的多个方面,这是由不同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第四类是“其它物体喻人”的成语。主要以来自生产、生活相关领域的物体为喻构成表人的成语。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喻体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以“食物喻体”为例,汉语中选择的是酒、肉、饭等,而英语中选择的是啤酒、奶酪、鸡蛋等。本章以具体语料为例,对汉英“身物互喻”成语进行充分描写,分析总结其共有规律和存在的差别,最后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研究”。本章先是对汉英惯用语做出界定,指出汉语惯用语在形式上多以三字格式出现,并引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论证。英语惯用语因形式上无明显标记,建议将语体因素纳入界定标准,对英语习语内的语言形式进行再分类。接着是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这一概念和本章的对比研究范围做出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从人体面部器官、人体四肢和人体内部器官三个角度入手,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对比,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构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在汉英“以物喻身”惯用语对比研究方面,仍然从动物喻人、植物喻人和其它事物喻人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分析可知,惯用语喻体的选择明显受本族文化因素的制约,与汉英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密切,这给第二外语教学中惯用语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的困难。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首先就本研究涉及的“身物互喻”词汇的映射模式进行归纳。其表现为双向互动的特征:一方面是从人体域映射于非人体域;另一方面是从非人体域映射于人体域。接着就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对比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以身喻物”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同大于异的特点;在“以物喻身”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异大于同的特点。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认知方式,但是民族文化特点和语言类型同样折射出汉英两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身物互喻”是人类与外在事物互动的产物,是汉英两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经过各自语言文化的过滤,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结果,很自然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给予不完全相同的分割和处理。对比研究所得的相关结论在理论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构词手段和生成方式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具有解释作用,在词汇习得、词汇教学、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语言实践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在汉英词典的编纂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体现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吕武庆,吴军俐[7](2011)在《与人名相关的英汉成语溯源》文中认为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讨汉语和英语中嵌有人名的成语溯源。旨在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知识,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喻义,以便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文化意识。
王琰[8](2010)在《趣谈希腊神话人物与英语词汇》文中研究说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开始大量将希腊神话引入到西方文化中,对西方的文化和英语语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分工明确,人物特征各具特色,围绕他们发生的故事各不相同,这些神话人物的称谓渐渐地被转化为具有不同含义的英语词汇或者词根、词缀,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本文主要从词源学角度出发,探究由希腊神话的人物称谓演变而成的英语词汇,从而帮助读者准确深刻地把握词汇含义,增添记忆单词的乐趣。同时了解一些希腊神话故事,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英语交际的能力。
杜素霞[9](2010)在《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习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动物习语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林佩璇[10](2009)在《《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文中提出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圣经》典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评析和再阐释,对《圣经》典故研究的价值和缺失做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依次分析:《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部分同类研究在概念模糊、交叉,学科阻隔和重复性劳动等方面体现的某些不足。以期为今后更为深入的《圣经》典故研究提供一种价值参照,进而为《圣经》研究的再阐释提供一个分析个案。同时希望本文初浅的尝试能够为修辞学介入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提供一份探索的记录,为中西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交融与借鉴提供一种兼顾《圣经》典故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观察与思考。
二、趣谈与人物有关的英语习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趣谈与人物有关的英语习语(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Job(约伯) |
二.Solomon(所罗门) |
三.Adam(亚当) |
四.Cain(该隐) |
五.Benyamin(便雅悯) |
六.Samson(参孙) |
(2)《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定位 |
1.2 研究对象 |
1.3 选题缘由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福乐智慧》简介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 |
3.2 Lakoff和Turner的诗性隐喻 |
3.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 |
3.4 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性 |
3.5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 |
4.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构建基础 |
4.1.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身体基础 |
4.1.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环境基础 |
4.1.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构建的文化基础 |
4.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分类 |
4.2.1 《福乐智慧》中的结构诗性隐喻 |
4.2.2 《福乐智慧》中的本体诗性隐喻 |
4.2.3 《福乐智慧》中的方位诗性隐喻 |
4.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整合模式 |
4.3.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单一式整合网络 |
4.3.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镜像式整合网络 |
4.3.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单域式整合网络 |
4.3.4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双域式整合网络 |
第五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分布 |
5.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分类 |
5.1.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分类 |
5.1.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始源域和K(?)vecses分类对比 |
5.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源域的取象 |
5.2.1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人与人体 |
5.2.2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动物 |
5.2.3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自然界 |
5.2.4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取象于身体动作和空间 |
第六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人和人体 |
6.1 《福乐智慧》中“人”的诗性隐喻 |
6.1.1 《福乐智慧》中国王“日出”的诗性隐喻 |
6.1.2 《福乐智慧》中“君主”的诗性隐喻 |
6.2 《福乐智慧》中“人体”的诗性隐喻 |
6.2.1 《福乐智慧》中“人心”的诗性隐喻 |
6.2.2 《福乐智慧》中“面庞”的诗性隐喻 |
6.2.3 《福乐智慧》中“头发”“胡须” “牙齿”的诗性隐喻 |
6.3 《福乐智慧》中的通感类诗性隐喻 |
6.3.1 《福乐智慧》中触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
6.3.2 《福乐智慧》中视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
6.3.3 《福乐智慧》中味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
6.3.4 《福乐智慧》中嗅觉范畴的诗性隐喻 |
第七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自然万物 |
7.1 《福乐智慧》中天体的诗性隐喻 |
7.1.1 《福乐智慧》中“太阳”的诗性隐喻 |
7.1.2 《福乐智慧》中“月亮”的诗性隐喻 |
7.2 《福乐智慧》中“日出”和“日落”景象的诗性隐喻 |
7.2.1 《福乐智慧》中“日出”景象的诗性隐喻 |
7.2.2 《福乐智慧》中“日落”景象的诗性隐喻 |
7.3 《福乐智慧》中动物的诗性隐喻 |
7.3.1 《福乐智慧》中“狼”的诗性隐喻 |
7.3.2 《福乐智慧》中“羊”的诗性隐喻 |
7.3.3 《福乐智慧》中“骆驼”的诗性隐喻 |
7.3.4 《福乐智慧》中“牛”的诗性隐喻 |
7.3.5 《福乐智慧》中“鹰”的诗性隐喻 |
7.3.6 《福乐智慧》中“羚羊”的诗性隐喻 |
7.3.7 《福乐智慧》中“狮子”的诗性隐喻 |
7.4 《福乐智慧》中物体的诗性隐喻 |
7.4.1 《福乐智慧》中“弓箭”的诗性隐喻 |
7.4.2 《福乐智慧》中“圆球”的诗性隐喻 |
7.4.3 《福乐智慧》中“大刀”和“三脚発”的诗性隐喻 |
7.4.4 《福乐智慧》中“麝香”和“龙脑香”的诗性隐喻 |
第八章 《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生成因素:性别和人生观 |
8.1 《福乐智慧》中性别的诗性隐喻 |
8.1.1 《福乐智慧》中男性的诗性隐喻 |
8.1.2 《福乐智慧》中女性的诗性隐喻 |
8.2 《福乐智慧》中人生观的诗性隐喻 |
8.2.1 《福乐智慧》中“幸运”的诗性隐喻 |
8.2.2 《福乐智慧》中“世界”的诗性隐喻 |
8.2.3 《福乐智慧》中“梦”的诗性隐喻 |
第九章 结论 |
9.1 研究发现 |
9.2 研究结论 |
9.3 研究创新 |
9.4 研究局限性 |
9.5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I 《福乐智慧》汉文全译本结构 |
附录II 《福乐智慧》维吾尔文诗体今译本示例(824-835行) |
附录III 《福乐智慧》维吾尔文国际音标转写示例(824-835行) |
附录IV 《福乐智慧》汉文全译本示例(824-835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跨文化交际视野中英语习语特征之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跨文化交际下习语的文化特征 |
1. 英语习语 |
2.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习语 |
3. 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1) 习语的隐喻认知性 |
三、结束语 |
(5)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
2.1 形同意合的英汉习语 |
2.2 英汉习语的“异曲同工” |
2.3 貌合神离的英汉习语 |
第三章 英汉习语的翻译对策 |
3.1 英汉习语的对应及其翻译策略 |
3.2 从习语翻译的“极端忠实”到翻译习语的“适度反逆” |
3.2.1“推敲水土”谱新篇 |
3.2.2 “适度反逆”翻译观 |
3.2.3 “适度反逆”的种类 |
3.2.4 英语谚语的汉译 |
3.2.5 英文典故的翻译 |
第四章 生肖英语习语中译 |
4.1 英典且说羊猴鼠 |
4.1.1 有名鼠辈 |
4.1.2 羊本善良 |
4.1.3 灵猴苦命 |
4.2 吹牛说马看水土 |
4.2.1 牛马习语英译中 |
4.2.2 牛马的英语典故 |
4.3 “鸡”不可失贵在雏 |
4.3.1 三鸡鼎立 |
4.3.2 鸡的典籍 |
4.4 “猪”眼怎能识珍珠 |
4.4.1 猪的习语汉译 |
4.4.2 猪的英语典故 |
4.5“狗”与“dog” 孰有福 |
4.5.1 Dog 习语英译汉 |
4.5.2 有关 dog 的英语典故 |
4.6“龙”与“dragon”不同炉 |
4.6.1 龙VS dragon |
4.6.2 “龙”习语VS“dragon”Expression |
4.6.3 小龙VS“snake” |
4.6.4 “龙”与“dragon”的耦合 |
4.7 狡“兔”三名自有殊 |
4.7.1 中西“兔”文化 |
4.7.2 东西“兔”习语 |
4.8 百兽之王不是“虎” |
4.8.1 出自《伊索寓言》的 lion 成语 |
4.8.2 lion 习语的感情色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 |
1.1.1 以身喻物 |
1.1.2 以物喻身 |
1.1.3 “身物互喻”词汇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本成就 |
1.2.1.1 “以身喻物”研究成果 |
1.2.1.2 “以物喻身”研究成果 |
1.2.2 不足之处 |
1.3 关于本文的若干说明 |
1.3.1 选题缘起 |
1.3.2 预期目标 |
1.3.3 理论基础 |
1.3.4 研究方法 |
1.3.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研究 |
2.1 汉英复合词 |
2.2 “身物互喻”复合词 |
2.3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 |
2.3.1 汉英“以身喻物”复合词 |
2.3.1.1 以“头/head”为喻 |
2.3.1.2 以“眼/eye”为喻 |
2.3.1.3 以“口(嘴)/mouth”为喻 |
2.3.1.4 以“手/hand”为喻 |
2.3.1.5 以“脚/foot”为喻 |
2.3.2 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 |
2.3.2.1 “动物”为喻 |
2.3.2.2 “植物”为喻 |
2.3.2.3 “服饰”为喻 |
2.3.2.4 其它物体为喻 |
2.3.3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异同 |
2.3.3.1 相同点 |
2.3.3.1.1 相似的复合类型 |
2.3.3.1.2 相似的认知基础 |
2.3.3.1.3 相似的语言规则 |
2.3.3.2 相异点 |
2.3.3.2.1 比例上的差异 |
2.3.3.2.2 手段上的差异 |
2.3.3.3 原因探析 |
2.3.3.3.1 身体经验相同 |
2.3.3.3.2 语言文化不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研究 |
3.1 汉语成语 |
3.2 英语成语 |
3.3 “身物互喻”成语 |
3.4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 |
3.4.1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 |
3.4.1.1 以“头/head”设喻 |
3.4.1.2 以“脸/face”设喻 |
3.4.1.3 以“眼/eye”设喻 |
3.4.1.4 以“手/hand”设喻 |
3.4.1.5 以“心/heart”设喻 |
3.4.2 汉英“以物喻身”成语 |
3.4.2.1 “动物喻人”成语 |
3.4.2.1.1 以“牛”喻人 |
3.4.2.1.2 以“马”喻人 |
3.4.2.1.3 以“狗”喻人 |
3.4.2.1.4 以“鼠”喻人 |
3.4.2.1.5 以“鱼”喻人 |
3.4.2.1.6 以“鸟”喻人 |
3.4.2.1.7 汉英“动物喻人”成语对比 |
3.4.2.2 “植物喻人”成语 |
3.4.2.3 “服饰喻人”成语 |
3.4.2.3.1 “头衣”指人 |
3.4.2.3.2 “足衣”指人 |
3.4.2.3.3 “衣料”指人 |
3.4.2.3.4 “服饰部件”指人 |
3.4.2.3.5 “服饰颜色”指人 |
3.4.2.4 其它物体喻人成语 |
3.4.3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的异同 |
3.4.3.1 相同点 |
3.4.3.2 相异点 |
3.4.3.2.1 “以身喻物”成语差异分析 |
3.4.3.2.2 “以物喻身”成语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研究 |
4.1 汉语惯用语 |
4.2 英语惯用语 |
4.3 “身物互喻”惯用语 |
4.4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 |
4.4.1 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 |
4.4.1.1 面部器官惯用语 |
4.4.1.1.1 与“眼/eye”相关的 |
4.4.1.1.2 与“鼻/nose”相关的 |
4.4.1.1.3 与“口/mouth”相关的 |
4.4.1.1.4 与“耳/ear”相关的 |
4.4.1.2 人体四肢惯用语 |
4.4.1.2.1 与“手”相关的 |
4.4.1.2.2 与“腿、脚”相关的 |
4.4.1.3 内部器官惯用语 |
4.4.2 汉英“以物喻身”惯用语 |
4.4.2.1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
4.4.2.1.1 “家养动物”喻人 |
4.4.2.1.1.1 以“猫、狗”喻人 |
4.4.2.1.1.2 以“家禽”喻人 |
4.4.2.1.2 “农场动物”喻人 |
4.4.2.1.3 “野生动物”喻人 |
4.4.2.1.3.1 以“虎、狼”喻人 |
4.4.2.1.3.2 以“鼠、兔、狐狸”喻人 |
4.4.2.1.3.3 “其它类野生动物”喻人 |
4.4.2.2 “植物喻人”的惯用语 |
4.4.2.2.1 以“花、草、树、苗”喻人 |
4.4.2.2.2 以“瓜果、蔬菜”喻人 |
4.4.2.3 其他类事物喻人的惯用语 |
4.4.3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异同 |
4.4.3.1 相同点 |
4.4.3.2 相异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汉英“身物互喻”词汇映射模式的共有规律 |
5.1.1 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映射 |
5.1.1.1 人体域映射于具体域 |
5.1.1.2 人体域映射于抽象域 |
5.1.2 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映射 |
5.1.2.1 具体域映射于人体域 |
5.1.2.2 抽象域映射于人体域 |
5.2 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异同及原因总结 |
5.3 本研究的启示 |
5.3.1 对于语言研究的启示 |
5.3.2 对于认知研究的启示 |
5.3.3 对于文化研究的启示 |
5.3.4 对于教学研究的启示 |
5.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与人名相关的英汉成语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人名相关的汉语成语溯源 |
(一) 成语中的人物有名有姓 |
(二) 成语中的人物有姓无名 |
(三) 成语中的人物有名无姓 |
(四) 成语与人物的字有关 |
二、与人名相关的英语成语溯源 |
(一) 来源于《圣经》的成语 |
(1) a doubting Thomas不听劝告的人, 疑心重的人 |
(2) curious as Lot’s wife像罗德之妻一样好奇 |
(二) 源于神话故事中的成语 |
(1) the 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
(2) the Gordian knot“快刀斩乱麻, 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来解决困难和问题” |
(3) the Midas touch“赚大钱的本领, 事事处处能赚钱的本领” |
(三) 源于历史事件, 历史传说与历史人物的成语 |
(1) Sell Robin Hood’s pennyworth“极其廉价的商品, 廉价出售, 半价出售” |
(2) Pyrrhic victory字面译为“皮洛士的胜利”, 寓意则为“付出极大代价而得到的胜利” |
(3) the sword of Damocles“时刻可能降临的危险, 隐藏的危机” |
(四) 源于文学作品中的成语 |
⑴Dr.Jekyll and Mr.Hyde具有“善恶双重人格”的代称 |
⑵Box and Cox“同住一室而互不见面的两人”;“轮流交替” |
⑶a regular Becky Sharp“善于投机钻营的无耻女人” |
(8)趣谈希腊神话人物与英语词汇(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希腊神话人物的形成 |
三、由希腊神话的人物称谓转化而成的英语词汇 |
四、结语 |
(9)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语的释义 |
二、英汉习语的形成 |
三、动物习语的分类比较 |
(一) 相同的动物词在英汉习语中具有相同的表达 |
(二) 不同的动物词在英汉习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 |
(三) 相同的动物词在英汉习语中具有不同的表达 |
四、结束语 |
(10)《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目录(中文) |
目录(英文) |
绪论 |
第一节 现有《圣经》研究的研究概述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几点说明 |
一. 本文文献资料的时间跨度和主要来源 |
二. 本文引述《圣经》典故的源文本层次 |
三. 本文不同表述系统中《圣经》书名号使用原则 |
四. 本文重要术语使用原则 |
五. 本文数字使用原则 |
六. 本文序号 |
第四节 研究起点:概念界定 |
一. 典故、用典、引用 |
二. 《圣经》研究中的典故 |
第一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翻译方法 |
第二节 《圣经》典故译文比较 |
第三节 《圣经》典故汉译:三个平面的语言距离 |
第四节 《圣经》典故汉译的文化信息流失问题 |
小结 |
第二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学价值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源—语义学价值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运用价值 |
第三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教学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功能价值 |
一. 《圣经》典故跨文本人物塑造功能研究 |
二. 《圣经》典故跨文本情节衍生功能研究 |
三. 《圣经》典故跨文本主题深化功能研究 |
四. 《圣经》典故跨文本风格定位功能研究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结构价值 |
一. 一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 |
二. 一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 |
三. 多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 |
四. 多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缺失 |
第一节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交叉 |
一.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单向交叉 |
二.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多向交叉 |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中的学科阻隔 |
一. 中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 |
二. 英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 |
三. 中英文学科共同涉及的《圣经》典故研究部分状况 |
第三节 《圣经》典故的重复性研究举隅 |
小结 |
结语 |
一. 本文主要观点 |
二. 本文不足之处 |
附录: 近30年国内《圣经》典故研究论着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趣谈与人物有关的英语习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J]. 艾光会,程麟雅. 文学教育(上), 2019(12)
- [2]《福乐智慧》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D]. 罗芳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与交际功能研究[J]. 刘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7)
- [4]跨文化交际视野中英语习语特征之文化解读[J]. 胡晓红,马永良,肖文娟. 中国轻工教育, 2012(06)
- [5]从习语翻译到翻译习语 ——以生肖习语英译中为例[D]. 李绍青.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6]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 潘明霞. 安徽大学, 2012(09)
- [7]与人名相关的英汉成语溯源[J]. 吕武庆,吴军俐.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1)
- [8]趣谈希腊神话人物与英语词汇[J]. 王琰.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06)
- [9]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J]. 杜素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10]《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 林佩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