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福源中学45803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出现非常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课改依照学生是主体,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初中教学构建生成性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际分析初中生成性课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预设生成
一、数学教学课堂使用生成性策略重要性
新课程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还原了课堂本来的真实面目,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需求中,在师生互动中,在适度的拓展和创造中,去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同时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鼓励学生即兴创造,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机动组织教学进程,以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从而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生成”即是事物的形成与发生的过程中与预设的一种相应的提法。初中数学课堂,如果单单只靠教师的讲解,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如果学生们自己操作自己探究,效果会好上许多,从而也能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记忆犹深的印象,进而取得更好的理性认知,实现教学的严谨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效率化。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来引导学生们从感性一方面理解理论教学基础,学生们自己发现科学规律,最后形成牢固的数学知识理论概念和思维结构,为以后解决更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做好铺垫。
二、初中课堂生成性策略研究
1.增强对生成性策略的认识。一些教师传统的认为,动手操作仅仅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才需要的,如果教师只是依据课本进行平铺直叙,课程进度也是非常快的但是也就仅仅只是课程进度快,学生们只是掌握了书本的知识,知识面太过于局限,思维也受到了束缚,一部分老师们也认为简单的平铺直叙学生们也能够理解。其实并不是,初中的学生们思维能力并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仍然需要实物或则具体实例来获取感性认知,感性认知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所学理论体系,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进一步拓展理解。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给孩子讲一遍他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给孩子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孩子就能记住了,如果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探究了,可能就真正理解了。在理解一些深奥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实物为模型来进行对比观察进而推断出所需要的答案,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推演理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一堂课仅仅只有四十五分钟,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做练习来巩固知识,之后再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时间上已经很紧迫了,如果再抽出时间进行该知识的动手操作,来验证这一知识点,会影响课堂效率,极大程度上降低课程进度是不值得的。这类心理完全是怕磨刀误了砍柴功,其实不然,就算你的起点再靠前,也终究会被刀锋利的那部分人追上。记得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规律,图表转化为统计图时,只给学生讲解看数据画图,从而总结规律,然而学生们仅仅只会了看表作图,给统计图却不能做出统计表,对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也是一筹莫展。后来通过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自己动手操作设计统计图,学生们往往设计的五花八门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却充分理解了如何联系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关系,并对统计规律的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一些复杂问题也是无所畏惧。
在早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一部分教师看重每节课的课程进度和学生能够达到的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们的自己动手理解的能力,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原理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了知识断层,对于新知识无法较好地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很难跟进课程进度,从而丧失学习热情。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高起点,从而忽视了砍柴功。
2.设计操作与实际操作需要相结合。一般来讲,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知识都需要实际操作,只有在学生们理解新概念时出现了理解困难,不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推论时才运用实际操作结合实物来进行感性认知并获取现在的新知识,如果有旧知识作为铺垫,那么就大可不必对课程理论进行实际操作。
3.设置问题,促进探究类思维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善于探究的思路,而探究思路的形成不能靠强硬灌输,也不能靠学生自己发展,而是应该由老师引导,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思路,探究思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时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设置问题的策略,逐步将学生引导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自我成长型学生。例如: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处理,什么时候运用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简便解决办法如何使用等问题,老师在这些问题上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进行转化,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以及优缺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自己思考,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为以后解决更为复杂的综合性应用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将操作与猜想验证有机结合。人类的不断进步是在无数次的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始终而形成的,数学因为人们大胆的猜想而变得非常的神奇,并且应该不断的验证,得出了更加特殊的结果。在初中的数学中我们将猜想引入到课堂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数学的探索积极性,不断地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例如:用六个相同的正方形的纸片儿连接起来,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在这个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正方体进行展开或者进行折叠,并且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不要破坏这六个面儿的整体性,在实际的课堂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制作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学生借助之前的经验做好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以后,将这个图形的六个面展开,张开之后再重新围起来,这样可以不断地锻炼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的猜测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将其中的一个纸块剪下来,并且用透明胶固定到另一个位置上去,这样能够重新得到一个六个面的图形,根据这样的操作还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吗?在应有的课题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就是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他们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不断地进行实验,最终会形成很多种的方案。在这一个过程中虽然会消耗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方式能让他们充分地理解立方体,并且对于研究图形的三视图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正处在有直观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中的一个过渡的阶段,他们不断地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这一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上的讲解而逐渐形成的,在课堂上进行动手的操作可以使学生们获得实践的经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探索,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抽象地理解各种知识点,并且记忆得也将会非常牢固,也有利于他们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形成一个完整数学思维,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循序渐进,充分地理解每一道题的真正内涵,也有利于实现数学思维的科学化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2]尚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课堂生成性策略与途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C],2017:6。
[3]张娜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J].学周刊,2013,(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