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贫穷从来都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首要问题。大量史料证明,贫穷存在于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对中国社会面貌的营造意义重大。贫穷左右了有序的“国家社会”的生命周期,并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支配力量之一。贫穷进入文学写作领域由来已久,“杀富济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主题与贫穷相关的作品层出不穷。在新文学历史上,贫穷与文学更是结缘密切。老舍是一位从北京城的小胡同里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在童年时代亲身经历过贫困艰辛的生活,熟知下层市民的悲欢离合与奔波劳顿,对大杂院贫民的悲惨生活和悲剧命运有切身的感受。他以童年经验为基础在自己作品中建构了一个生动鲜活的贫穷世界。在这个贫穷世界里,老舍不止描绘出人们的物质现状,而且心怀悲悯地刻画了贫穷世界里人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结构。老舍显示出平民作家的情感意识与审美方向,他竭尽全力恪守平民作家的职责,表达平民意识。但老舍本人并没有固守在平民意识之中,单一顺从这种意识形态,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了童年的贫穷世界,接受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熏陶也接受西方现代文明,他具有现代性的人生自觉和人格意识,使他对于传统文化、奴性人生、平民心理、从众庸众者心态等都有现代意识的反思与批判。同时,他又绝非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或者评判者,他与贫穷世界的联系是一种血肉联系,这里有他的童年,他的亲人,他的邻居,他的朋友。因此,他能比别人更为生动细致且真挚诚恳地描写这个世界。本论文采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哲学批评、历史批评、知识考古学等方法,对老舍的童年样貌与老舍作品中的贫穷世界进行了价值分析与美学社会学的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舍的童年生活与老舍的成长、文学创作互动影响这个命题,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问题、视角、方法和价值支点。第一章是从相关的文学叙述中寻找老舍的童年生活样貌。老舍是一个非常擅长描述自己的人,他总是以“我怎样”的形式向人们介绍自己剖析自己,这些资料成为进入老舍童年样貌的直接途径。同时,老舍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擘,老舍丰富生动的童年经历,也在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学者的笔下多次重现,并成为研究老舍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历史与文学两者之间不是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关系,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在文学的叙述中可以找到历史,但是文学在叙述历史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进行虚构渲染等修饰,因此,我们需要剥离开叙述者的主观意图,追寻真实的史料而非而陷入叙述者预设的圈套。在文学叙述中组合出老舍的童年生活是复原老舍童年样貌不可或缺的步骤。第二章是从社会学记录中寻找老舍的童年生活样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老舍的童年不是一个人的孤立的静止的生活样貌,而是清末民初北京城市民社会里一个普通旗人的童年成长历程。本章重点复原老舍童年时代社会环境以及这一时期旗人生活的变化,以印证文学叙述中老舍童年的真实性,更好体察在动荡社会年代里老舍的童年生活轨迹。老舍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始终保持着亲密融合与留有距离审视的关系,这种“自在出入”成就了老舍作品的高层次性。文学与社会学历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戈德曼甚至认为文学创作的集体特征发端于这一事实:作品世界的结构与某些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是同构的。第三章是探讨老舍童年样貌中各种因素的独特影响。贫穷给老舍的童年经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生命中曾经历的贫穷为他带来了特殊的生命体验与文学素材,影响到了他人生意向的形成,在他日后的创作与人生选择中发挥着或显或隐的作用。首先老舍童年的“贫穷”既与其他穷人类似,又有自己独特的“奇妙刻度”。正是这个奇妙刻度形成了老舍贫穷童年经验的独特性,成就了老舍作品的伟大。其二,重点讨论贫穷童年经验中“丧父”这一因素对老舍人生选择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老舍从他所经历的困苦生活中,培养了他高居其上的诗意与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第四章是探讨老舍作品中的贫穷世界。老舍的童年经历中,他接触的不是个别穷人,而是整个穷人群体。本章主要分析了车夫、巡警、娼妓的悲苦命运以及穷人的日常生活。老舍写出了穷人的原生态生活——穷人的物质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构成的立体空间,包括穷人的职业、饮食、性等问题的真实穷人生活。当下,我们面临一个对贫穷进行重新定位的时代,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贫民”的再次定位,使“贫穷”问题重新进入历史性的高潮。而老舍作品中的“贫穷世界”揭开了一个庞大又倍受忽视的存在事实。老舍文学叙述中的贫穷世界是现实主义且写实主义的,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具有强调社会不平等的持久性,老舍在小说中显示了对社会的惊人洞察。第五章是探讨老舍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丰厚的平民意识。首先,通过对老舍笔下穷人特点的论证,解读老舍的平民意识中现实性与悲观主义风格。其二,分析老舍笔下的大杂院原生态生活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群体人格。老舍写得最多、最好的是北京大杂院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大杂院的贫民生活给老舍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三,老舍用充满了同情、仁慈与爱的笔墨进行“人在贫困境地中的遭际”的文学阐释与哲学探寻,呈现出了对穷人的平等关照与真诚对话,对人与贫困境地之间张力关系的探讨。老舍笔下的穷人世界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世界,老舍对穷人的认识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他竭尽全力恪守平民作家的职责,表达平民意识。老舍的小说蕴含着超越了时空的复杂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结语部分就文学与社会学领域中交叉出现的“贫穷”问题进一步总结归纳,贫穷成就了老舍,老舍从全新的视野推动了文学与社会学领域对贫穷主题的研究。对老舍童年样貌以及老舍作品中的贫穷世界的探讨,标志着文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以及人类对自我生存方式、生命追求以及审美维度的思考。实现文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对话、互补与印证,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去探索内在的社会学与美学之间得以对话的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文教育要守住一份童趣[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5)
- [2].散文新观察之秦羽墨篇[J]. 广西文学 2017(06)
- [3].浅谈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4].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J]. 北方文学 2017(17)
- [5].童年经验与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J]. 青年文学家 2017(27)
- [6].童年经验对海明威生态观的影响[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8)
- [7].浅析童年经验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J]. 新西部(理论版) 2015(22)
- [8].童年经验对巴金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 群文天地 2011(24)
- [9].艺术创作的富矿——童年经验与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探析[J]. 艺术评论 2019(01)
- [10].儿童文学开启的梦想[J]. 厦门航空 2010(06)
- [11].探析“童年经验”对彭学军创作的影响[J]. 昆明学院学报 2018(02)
- [12].一次童年经验的转化[J]. 诗探索 2012(08)
- [13].作为文学创作原动力的童年经验[J]. 作家 2008(02)
- [14].“我是谁”——童年经验在回忆性书写中的再现与意义生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5].论《呼兰河传》中的童年经验[J]. 青春岁月 2018(05)
- [16].论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J]. 当代文坛 2012(03)
- [17].序言七篇[J]. 鸭绿江(上半月) 2020(22)
- [18].童年经验:解开作家创作奥秘的全息密码——《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评介[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1)
- [19].童年经验与“60年代出生作家”小说中的叙述策略[J]. 文艺评论 2016(03)
- [20].论缺失性童年经验对季羡林及其散文创作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6(02)
- [21].智者永恒的财富——论童年父亲缺失体验[J]. 青年文学家 2014(18)
- [22].童心的诗化追忆——童年经验烛照下的“五四”文学创作[J]. 青春岁月 2011(18)
- [23].论童年经验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J]. 现代交际 2018(05)
- [24].童年经验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小说的创作风格[J]. 关东学刊 2016(05)
- [25].谫论童年经验对曹文轩艺术风格的影响[J]. 大众文艺 2020(06)
- [26].独辟蹊径又扎实稳健的作家创作研究成果——评翟瑞青《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7].童年经验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8].心理学视角、文学感悟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评翟瑞青著《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9].浅谈童年经验对弗里达艺术创作的影响[J]. 长江丛刊 2018(12)
- [30].童年经验的诗意表达——《张洁美文》印象[J]. 出版发行研究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