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Com公司11Mbps AirConnect无线局域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于政祉[1](2012)在《校园场景中WLAN覆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本溪市某学院校园无线网建设工程为背景,对校园无线网络建设中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索。当前,学院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有线校园网在使用过程中不够灵活方便、建设成本高等弱点,校园无线网络已成为校园组网方案主要选择。在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上,校园用户成为了电信运营商的主要争夺对象。校园区域内既有学生和教师还有教职工以及家属,使用的业务类型广泛。校园的作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在重大活动、假期、晚间、课间由于用户的流动会引起流量激增。校园客户覆盖面广,用户量大,他们在线时间长,业务类型较复杂,新业务的接受能力强,视频聊天,网络下载,网络游戏等大流量业务是主要业务。这是网络质量要求更高类型的业务,因此,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合理的校园无线覆盖能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并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校园应用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指出了传统的校园网的主要问题,对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与设计实现做了可行的探讨。结合现实情况,针对本溪市某高校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校园无线接入的整体设计,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以及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校园无线网络系统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对校园网的用户规模、业务需求、带宽进行了预测。在带宽预测方面,本文借鉴以往的工程经验,对活跃用户和并发用户数进行了估算。其次,本文分析了组网设备的选择依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网络的要求以及权限的建立,设置和划分方法。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做了以无线局域网覆盖校园室内和室外区域的整体网络覆盖方案设计。介绍了所采用无线网络构架及优势,选取设备的特性和优势,以及无线交换机和无线AP的部署方案,对无线网安全方案进行了阐述和认证。本文最后,以校园内某教学楼为例,进行了覆盖指标分析、设备需求、设备安装位置规划以及容量和链路损耗估算。建成后,在教学楼内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覆盖效果良好。本文介绍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的方法很好的实现了校园用户的无线数据接入需求,对于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为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师雄伟[2](2012)在《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牙和WiFi是移动宽带终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文研究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平板电脑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访问功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平板电脑的蓝牙通信功能和WiFi互联网访问功能。论文首先介绍平板电脑的发展以及蓝牙和WiFi技术的应用现状,深入研究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协议,提出基于博通公司蓝牙、WiFi和FM三合一芯片BCM4330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然后介绍BCM4330的内部框架结构,围绕芯片进行射频电路及相应硬件电路的设计,完成PCB板布局布线设计,并对软件移植和编程流程进行介绍,最后进行蓝牙和WiFi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研究实现的平板电脑的蓝牙和WiFi无线通信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工作稳定可靠。
赵剑峰[3](2012)在《高校无线校园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文中指出随着高校内网络应用的普遍和应用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内工作和生活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高校的网络终端资源是有限的,日渐难以满足师生们的使用需求。无线校园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可以提供更加高速便利的解决办法。通过校园无线网,既可在学校内的任意地方方便地访问INTERNET,又能通过较少的投资获得极大的应用灵活性。在无线校园网发展的同时,它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分析了无线校园网应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安全部署,最大程度地保障无线校园网的使用安全。本研究中,笔者用无线校园网的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和归纳,以此来满足校园无线网速度和安全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实践来思考如何更好的保障无线校园网的使用安全。本文在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原理,所要完成的主体工作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技术与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了技术标准。第三章,以高校无线校园网的方案详细设计和工程实践为研究对象,从该校现有无线校园网项目现状、分析目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总结其需求,然后提出了总体方案设计,并从设计原则、目标、无线网络整体架构、IP地址规划、无线认证机制和无线漫游机制等方面做具体的阐述。第四章是方案设计和工程实践。从系统方案、覆盖方案和相关配套说明等方面详细介绍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各教学楼的覆盖方案。随后介绍本方案在工程具体实施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第五章,设计网络测试方案,归纳分析本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指出方案改善和完备的方向。第六章分析了无线校园局域网目前存在的的安全隐患和如何做好保障措施以及发展前景。本方案在某校无线校园网使用实践表明,方案设计比较合理、运行良好,能满足无线校园网的日常应用需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璐倩[4](2011)在《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建立起了内部网络,给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随着近年来员工对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网络资源也越来越趋于紧张,特别是由于信息点不足、移动通信便捷性不够等问题导致使用效率较低。故此,网络的扩容就势在必行。但是有线网络布线无法实现完全覆盖全部区域,而且增设信息点又需要对网络重新进行布线施工,这些有线网络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信息化的整体进展。近几年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无线产品的成熟,无线网络为网络扩容建设提出了新的可行的思路。无线局域网具有建设方便、简单方便、扩容能力强、可移动性、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点,通过IEEE802.11g标准能够与现有的有线网络进行平滑无缝的连接,能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和终端设备互联,与有线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整合性。本论文在研究了无线网络现有的状态及各种的特性和优缺点后,分析了利用无线网络优势对目前在内部网络中扩容存在的困难进行设计的可能性。同时,介绍IEEE802.11的标准及相关的性能与特点,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无线局域网的网络安全问题。随后,具体根据实例VWT公司网络的实际情况,利用无线网络的设计方式提出了对VWT公司网络的具体方案。在这个方案里,综合考虑了优化配置,又结合实际给出了无线网络布设中的环境勘察、AP数量及布放原则、无线网络安全等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此次设计案例是为新建科研楼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无线传送方式提供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对新建科研楼综合布线的一种补充和扩展。目前采用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 bps,使得网上的计算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够快速方便地解决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连接问题,具有部署灵活、带宽高、延展性强、维护简单等优势。本文讨论如何通过接入点AP设备,组建一个实用的无线局域网的实施方案和进行网络优化工作。该方案利用无线局域网移动性高、传输距离长、开发运营成本低、易扩展、组网方式灵活、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有线网络延伸困难的地方组建覆盖广、可扩展、可管理的无线网络,弥补了传统有线局域网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网络优化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组网方式简易灵活并方便扩容。本论文紧密贴切实际需求,从理论阐释和技术实施角度提供了一个投入合理效益高的公司无线综合网络建设方案,该方案既可以扩展到整个内部网络的建设,对于类似场所的网络扩容扩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夏秀坤[5](2011)在《基于IEEE802.11的无线校园网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无线网络具有的部署灵活性、终端可移动性、易扩展性等技术特点,使无线网络比传统有线网络具有更佳的经济效益,使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运用无线网络技术优化校园网就是其中应用之一。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其次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原理、基本技术和协议标准,并重点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针对无线校园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可能遭受的攻击手段,提出了解决策略和方法;在对比和分析无线网络部署所需硬件设备的性能参数、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设备所适用的场所和条件;分析了网络设计的步骤和规划;最后,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为例,对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思路、技术指标、网络的覆盖效果、频率规划、认证系统、用户数量及流量、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设计出了校园网络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本方案与原有的校园网络相比,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实现了对无线接入点AP的统一管理,增加了网络的安全保障;实现了对学生上网行为的可控及有效管理等,为继续深入研究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李霞[6](2010)在《家庭网的接入及WLAN终端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正在实现最后100米的全面覆盖,网络对办公和家庭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不断有新的需求出现。未来的办公场所和家庭将是一个基于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互通单元,外部有高速数字通信线路相连,内部有家庭服务器控制着功能各异的信息终端。家庭网络将能操作和控制所有的家用设备满足办公和生活的要求。出门在外时,可以通过通信方式操纵家中的各种设备;居家时,可以通过互联的网络实现各种信息传输完成办公环境下的各种社会活动。无线网络具有无需布线,移动方便等优点,而且当前无线产品的价格在不断下降,无线网络技术必然且正在成为家庭网和办公网络中首选数据服务技术。本文面向家庭和办公环境下的应用,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关的家庭网接入方案,以便确保家庭和办公环境内部的信息和控制终端无缝地接入internet。然后对家庭网内部的无线终端采用的MIL3公司的OPNET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家庭和办公环境的各种无线终端输入参数的不同设定,观察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整个WLAN网络性能的影响。仿真中选用的输入参数包括数据率,包大小,拆分门限和包时间间隔等。论文最后基于得到的仿真结果分析了它们对网络的影响,提出了网络性能达到最优时应该选择的参数取值。最后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家庭网的概念、应用和发展以及仿真技术。第二章对本文用到的两种主要的技术OPNET以及无线WLAN技术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对家庭网的上行接入技术进行了介绍,制定了家庭网的上行无线接入方案。第四章阐述了基于OPNET的WLAN仿真,用到的主要模块,仿真的输入输出参数的选择。第五章对于不同输入参数运行仿真并结果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总结及展望。
孙猛[7](2009)在《基于Intel PXA270平台WLAN接入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嵌入式技术及其产品的快速成长是近年来全球IT产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嵌入式系统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随着Internet技术的成熟和带宽的提高日益突出。作为有线联网方式的补充和延伸,无线局域网有效地将高速数据网络和移动性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为嵌入式系统集成无线局域网接入模块,以满足用户对嵌入式终端设备网络化、个性化的要求,成为了当前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未来嵌入式终端设备也将是以高性能、低功耗的硬件平台和基于独立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与宽带无线网络有机结合的载体。基于此研究背景,论文从如何构建一个支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开展的平台展开论述。论文首先通过对无线局域网络系统构成、拓扑结构及其所采用技术标准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全面分析,确定了本文所构建的无线局域网接入平台是基于IEEE802.11b和Windows CE 5.0的。重点分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5.0的层次化结构、内存管理机制及其对802.11无线局域网的支持。其次,利用基于Intel XScale? PXA270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PXA270EP提供的丰富接口资源,集成了基于VT6656和802.11b的USB接口无线网卡模块,并扩展了鼠标、键盘输入模块等,完成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再次,深入研究了BSP构建的关键内容,包括移植Boot Loader、开发OAL和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等,参照Windows CE 5.0提供的Intel MainstoneⅡ标准开发平台的BSP代码,构建了系统硬件平台的BSP。接着,在集成开发环境Platform Builder中完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5.0的内核定制、编译和调试等几方面工作,并移植了无线网卡模块驱动程序;搭建了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开发环境,成功移植Windows CE 5.0操作系统。最后,对系统平台的WLAN接入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两方面。经过测试,验证了本文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为开展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张方毅[8](2009)在《一种基于802.11n无线局域网标准的A-MPDU软件实现算法》文中研究指明最近提出的IEEE802.11n提案将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传输速率提高到了600Mbps。其中一些新技术就是在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引入了帧聚合(A-MPDU)、BA(Block Acknowledgment)等概念,它们不但使数据帧结构得到优化,而且令MAC层的性能得到提升,网络吞吐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结构和IEEE802.11协议的基本内容。随后比较了四种聚合方案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等性能,选择兼顾了可靠性和效率的A-MPDU作为研究对象,并详细分析有关实现A-MPDU的各项技术,如:块应答机制,窗口操作,速率选择等。综合考虑无线接入点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基于CVM5010和AR5416的嵌入式Linux平台的设计方案,并侧重介绍了系统方案中软件的模块设计、逻辑接口、无线设备接口等关键技术。随后,本文在现有的AP系统软件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A-MPDU机制的软件算法,并详细分析了该软件模块的算法流程等关键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填补了无线接入点A-MPDU功能的空自,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文章的最后将提出的A-MPDU算法软件模块作为驱动软件应用到符合EEE802.11n标准的AP系统中,并结合实际环境进行系统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应用该算法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同时,文章还进一步展望了目前项目的后续工作和无线局域网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
张纯鹏[9](2008)在《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无线局域网凭借其移动性强、灵活性好、易于扩展、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被看作是未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EEE 802.11系列标准是无线局域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标准。IEEE 802.11系列标准在MAC层采用CSMA/CA机制,通过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控制竞争窗口的大小,以此安排无线局域网中每个节点接入无线信道的顺序。但是,这种竞争窗口控制方法使得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的实际吞吐量远远低于其物理层速率所能达到的吞吐量,而且使得无线局域网的公平性较差,这些在网络中的竞争节点数量较多时尤为明显,而且,随着IEEE 802.11系列标准增加了对服务质量以及多速率等的支持,竞争窗口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本文对于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中的竞争窗口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中的竞争窗口参数调整问题:针对目前在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中,大多数竞争窗口的控制方法较为复杂,从而难以在实际中实现的问题,分析了使用指数退避算法时,竞争窗口的参数(包括竞争窗口最小值和最大值)对无线局域网的饱和吞吐量的影响,提出了易于实现的竞争窗口参数调整算法CWPA。CWPA只需要通过对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中的竞争窗口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做简单调整,就能够使网络获得更好的性能。模拟实验表明,与原有的IEEE 802.11的MAC层机制相比较,CWPA在吞吐量和公平性方面,都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2)IEEE 802.11e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对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的影响:针对目前IEEE 802.11e标准中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无法对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提供很好的支持的问题,设计了新的分布式的竞争窗口控制算法。新的竞争窗口控制算法通过侦听信道中的连续空闲时隙数估计信道的忙碌程度,根据已知的吞吐量比率对竞争窗口进行控制,以使信道中的连续空闲时隙数接近理论上的近似最优值,从而在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同时,实现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模拟实验表明,我们的分布式竞争窗口控制算法可以对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提供很好的支持。3)IEEE 802.11系列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在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帧冲突是影响速率调整算法提高网络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目前的速率调整算法无法减少网络中的帧冲突的问题,研究了IEEE 802.11系列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对饱和吞吐量的影响,指出了以往的速率调整算法无法减少网络中的帧冲突的原因,提出了在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使用竞争窗口控制算法来减少帧冲突,从而改进网络性能的方法。模拟实验表明,在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算法的引入,可以在已有的速率调整算法的基础上,使网络性能大大提高,获得更好的吞吐量和公平性。
汪斌[10](2008)在《基于WLAN的野战医疗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及西藏地区高寒山地的独特地形特征对该地区野战医疗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全有效的通信是圆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西藏地区战时医疗保障通信不便的问题,本文对基于WLAN的野战医疗保障系统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WLAN在军内外的应用,研究了其最新技术以及我国自主产权的WAPI安全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野战医疗保障通信方面的需求,对野战医院的网络组网方案、VOIP语音系统、基于WAPI标准的安全方案进行了设计;分析了野战医院业务流程,设计并实现了野战HIS系统最重要的护士工作站子系统;利用QualNet仿真软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底层的物理网络,提出了解决西藏地区战时医疗保障通信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了野战医疗保障系统WLAN组网方案和WAPI安全方案。(2)针对上层的业务应用,设计并实现了野战HIS系统中的护士工作站子系统,将野战医疗的分诊、救护等业务纳入信息化管理。(3)探讨了QualNet仿真软件在无线网络仿真方面的优势,并利用该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性能仿真。对WLAN的深入研究是本文设计野战医疗保障通信系统的组网方案和安全方案的前提,也为野战HIS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3Com公司11Mbps AirConnect无线局域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Com公司11Mbps AirConnect无线局域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校园场景中WLAN覆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国内外校园 WLAN 概况 |
1.1.2 校园 WLAN 需要解决的问题 |
1.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2 WLAN 概述 |
1.2.1 WLAN 基本概念 |
1.2.2 WLAN 的产生和发展 |
1.2.3 WLAN 协议标准和物理组成 |
1.2.4 WLAN 网络设备 |
1.3 WLAN 应用 |
1.3.1 WLAN 特性与优势 |
1.3.2 WLAN 的组网技术架构 |
1.3.3 WLAN 拓扑结构 |
1.3.4 WLAN 安全策略 |
1.3.5 WLAN 应用场合 |
第2章 校园场景 WLAN 覆盖方案设计 |
2.1 组建校园 WLAN 的意义 |
2.2 传统校园 WLAN 的主要问题 |
2.3 本溪市某学院校园网应用需求分析 |
2.4 校园 WLAN 室内覆盖方案 |
2.4.1 方案产品选择 |
2.4.2 方案设计原则 |
2.4.3 方案可行性论证 |
2.4.4 采用的 WLAN 架构及优势 |
2.4.5 无线交换机及 AP 部署 |
2.4.6 校园 WLAN 安全策略 |
2.5 校园 WLAN 室外区域覆盖方案 |
第3章 校园 WLAN 室内覆盖实例 |
3.1 WLAN 指标要求及覆盖范围 |
3.2 WLAN 覆盖指标分析及测试 |
3.2.1 WLAN 覆盖指标分析 |
3.2.2 WLAN 覆盖效果测试 |
3.2.3 WLAN 系统原理图及平面图 |
第4章 结束语 |
4.1 全文总结 |
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平板电脑的发展 |
1.1.2 无线局域网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平板电脑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
2.1 蓝牙技术基础 |
2.1.1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
2.1.2 蓝牙应用规范 |
2.1.3 蓝牙网络结构 |
2.2 WiFi 技术基础 |
2.2.1 IEEE802.11 逻辑结构 |
2.2.2 IEEE802.11 标准的技术分析 |
2.2.3 WiFi 网络结构 |
2.3 蓝牙和 WiFi 的共存性 |
2.3.1 蓝牙和 WiFi 相互干扰问题 |
2.3.2 蓝牙和 WiFi 共存方案 |
第三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无线通信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无线通信专用芯片 BCM4330 |
3.2.2 电源模块设计 |
3.2.3 时钟电路设计 |
3.2.4 接口设计 |
3.2.5 射频部分电路设计 |
3.3 电路 PCB 布线设计 |
第四章 软件应用及测试 |
4.1 蓝牙应用软件框图 |
4.2 WiFi 应用软件框图 |
4.3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4.3.1 蓝牙测试原理 |
4.3.2 蓝牙测试分析 |
4.3.3 WiFi 测试原理 |
4.3.4 WiFi 测试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高校无线校园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无线局域网简介 |
1.1.2 无线局域网的进化史 |
1.1.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与优点 |
1.1.4 无线校园网在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相关标准 |
2.1.1 IEEE简介 |
2.1.2 IEEE802委员会 |
2.1.3 IEEE802.11发展史 |
2.1.4 WLAN网络 |
2.2 常用无线局域网设备简介 |
2.2.1 无线网卡简介 |
2.2.2 无线路由器、AP简介 |
2.2.3 无线局域网相关设备介绍 |
2.3 无线局域网应用一览 |
2.3.1 无线局域网常见应用领域 |
2.3.2 无线局域网的连接结构 |
第三章 无线校园网络方案总体设计 |
3.1 某高校无线校园网项目现状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2.1 需求分析 |
3.2.2 设计原则 |
3.2.3 无线网络整体架构 |
3.2.4 IP地址规划 |
3.2.5 无线认证机制 |
3.2.6 无线漫游机制 |
第四章 方案详细设计及工程实践 |
4.1 系统方案 |
4.1.1 组网方案及用户认证 |
4.1.2 系统方案说明 |
4.2 覆盖方案 |
4.2.1 覆盖区域 |
4.2.2 设计指标、原则及覆盖方式 |
4.2.3 具体覆盖 |
4.2.4 覆盖方案特点 |
4.2.5 主要设备清单 |
4.2.6 无线AP供电解决方案 |
4.2.7 工程施工解决方案 |
4.3 相关配套说明 |
4.3.1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 |
4.3.2 WNMS无线网络管理系统 |
4.3.3 无线网络室内分布系统 |
第五章 测试和优化 |
5.1 测试 |
5.1.1 WLAN网络优化测试 |
5.1.2 WLAN网络测试指标 |
5.1.3 WLAN网络测试工具 |
5.1.4 WLAN网络路测内容和路测设备 |
5.1.5 WLAN路测方法 |
5.1.6 WLAN路测结果分析 |
5.2 WLAN网络优化概述 |
5.2.1 WLAN网络优化目标及原则 |
5.2.2 WLAN网络优化手段 |
5.3 WLAN网络优化过程 |
5.3.1 整理分析系统基础数据阶段 |
5.3.2 优化实施阶段 |
5.3.3 系统微调和总结阶段 |
5.3.4 网络优化成果报告 |
5.4 WLAN无线端优化 |
5.4.1 影响WLAN空口性能的因素 |
5.4.2 调整WLAN空口性能的手段 |
5.5 WLAN有线端优化 |
5.5.1 VLAN的划分 |
5.5.2 合理控制单用户速度 |
5.5.3 端口隔离 |
5.5.4 网络优化—QoS |
5.6 某高校新建WLAN优化实例 |
第六章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保障措施及发展前景 |
6.1 安全性 |
6.2 主要安全威胁 |
6.3 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架构 |
6.4 无线局域网里主要安全防范技术 |
6.5 无线接入点的安全措施 |
6.6 无线网络的安全措施 |
6.7 无线终端的安全措施 |
6.8 无线局域网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分析 |
1.2 无线网络概述 |
1.3 无线网络优点及适用范围 |
1.4 无线局域网安全状况 |
1.4.1 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
1.4.2 无线局域网安全隐患 |
1.5 国外网络建设的现状 |
1.5.1 IEEE802.11的历史 |
1.5.2 IEEE802.11系列标准 |
1.6 无线网络建设现状 |
1.6.1 国内现状 |
1.6.2 无线网络技术对传统网络的冲击 |
1.6.3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对比 |
1.6.4 有线无线综合网络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
1.7 研究内容 |
1.8 案例概述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
2.1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特征 |
2.2 无线网络技术的标准 |
2.2.1 IEEE802.11的标准概念 |
2.2.2 几种IEEE802.11的性能及特点 |
2.3 网络拓扑结构 |
2.3.1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2.3.2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分类 |
2.4 传输媒质及传输方式 |
2.4.1 无线网络技术的传输方式 |
2.5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5.1 无线网卡 |
2.5.2 无线接入点(AP) |
2.6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
2.6.1 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VWT公司无线综合网络组建 |
3.1 需求分析 |
3.1.1 基本需求描述 |
3.1.2 网络应用分析 |
3.1.3 根据需求和综合布线,新厂房综合布线系统由以下六个子系统组成 |
3.1.4 系统总体设计 |
3.1.5 设计目标 |
3.1.6 设计范围 |
3.2 公司概况分析 |
3.2.1 设计依据 |
3.2.2 设计原则 |
3.3 布线系统分析 |
3.3.1 系统综述 |
3.3.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
3.4 根据需求设计方案 |
3.5 计算机网络系统 |
3.5.1 系统总体设计 |
3.5.2 主要设备介绍 |
3.5.3 UPS系统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VWT公司无线网络实现 |
4.1 AP分布情况 |
4.2 拓扑结构分布 |
4.3 主机设计与配置介绍 |
4.4 无线环境的网络优化 |
4.4.1 网络优化中需要测试的一些主要指标 |
4.4.2 降低干扰 |
4.4.3 制定优化方案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和总结 |
5.2 未来集团业务接入系统的发展趋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IEEE802.11的无线校园网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介绍 |
2.1 无线局域网简介 |
2.2 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 |
2.2.1 802.11b 标准 |
2.2.2 IEEE802.11 家族技术标准比较 |
2.2.3 IEEE 802.16 标准 |
2.3 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
2.3.1 无线局域网潜在的安全威胁 |
2.3.2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 |
第3章 常用无线局域网硬件介绍 |
3.1 无线局域网硬件概述 |
3.2 无线网卡 |
3.3 室内无线接入点 |
3.3.1 室内AP 的应用 |
3.3.2 常见室内AP |
3.4 室外无线接入点/无线网桥 |
3.4.1 无线网络的桥接方式 |
3.4.2 无线网桥的作用 |
3.4.3 常见无线网桥 |
3.5 无线路由器/网关 |
3.5.1 无线路由器/网关的作用 |
3.5.2 无线路由器的实际应用 |
3.5.3 常见无线路由器 |
3.6 无线控制器AC |
第4章 无线局域网方案设计 |
4.1 设计过程 |
4.1.1 初步调查 |
4.1.2 环境分析 |
4.1.3 初步设计 |
4.1.4 详细设计 |
4.1.5 执行和实施设计 |
4.1.6 整理文档 |
4.2 无线组网设计规则 |
4.2.1 应用支持 |
4.2.2 物理环境 |
4.2.3 网络拓扑结构 |
4.2.4 网络安全 |
4.3 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结合 |
4.3.1 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结合 |
4.3.2 连接示例 |
第5章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方案设计 |
5.1 建设需求分析 |
5.2 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5.3 建设目标(预期效果) |
5.4 设计思路 |
5.4.1 组网方式 |
5.4.2 Fit AP+AC 的管理方式 |
5.5 技术指标 |
5.5.1 设计指标 |
5.5.2 AP 配置 |
5.5.3 接入交换机配置 |
5.5.4 天馈系统技术指标 |
5.6 覆盖区域及覆盖效果 |
5.6.1 覆盖区域 |
5.6.2 覆盖效果 |
5.7 无线网络规划 |
5.7.1 频率规划 |
5.7.2 频率复用 |
5.8 认证系统 |
5.9 用户数量及流量分析 |
5.10 网络体系结构 |
5.10.1 整个校园的网络拓扑结构 |
5.10.2 网络实施架构 |
5.10.3 访问内网 |
5.10.4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5.10.5 长城校区室外的无线网络拓扑 |
5.10.6 公寓EPON 有线架构 |
5.10.7 各建筑物内无线网络架构 |
5.11 学生公寓有线实施方案 |
5.12 室外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实施方案 |
5.13 室内无线实施方案 |
5.14 主干线缆敷设 |
5.15 主要设备 |
5.16 系统功能 |
5.16.1 完善的计费功能 |
5.16.2 上网行为管理功能 |
5.17 本设计与原东校区无线网络的比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家庭网的接入及WLAN终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家庭网概述 |
1.2 网络仿真介绍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OPNET及WLAN简介 |
2.1 OPNET简介 |
2.1.1 OPNET Modeler软件及其开发环境介绍 |
2.1.2 OPNET的仿真建模方法 |
2.1.3 OPNET常用编辑器说明 |
2.2 WLAN简介 |
2.2.1 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及应用 |
2.2.2 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架构 |
2.2.3 无线局域网的介质接入控制技术 |
2.2.4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庭网上行WLAN接入方案 |
3.1 上行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
3.2 家庭网上行无线接入方案 |
3.3 当前已有家庭网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PNET的WLAN网络仿真 |
4.1 网络总体结构 |
4.2 WLAN模块介绍 |
4.3 无线局域网的协议行为建模 |
4.4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MAC的输入输出接口 |
4.4.1 输入接口参数 |
4.4.2 输出接口参数 |
4.5 网络仿真过程 |
4.5.1 问题定义及网络拓扑构建 |
4.5.2 模块的参数配置 |
4.5.3 收集统计量运行仿真 |
4.6 WLAN的干扰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WLAN的数据速率变化 |
5.2 WLAN的包大小变化 |
5.3 拆分门限变化 |
5.4 时间间隔变化 |
5.5 协议及组网方式 |
5.6 WLAN与ZigBee共存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Intel PXA270平台WLAN接入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线局域网相关介绍 |
2.1 无线局域网定义 |
2.2 无线局域网的系统构成 |
2.3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2.4 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 |
2.4.1 各种标准的比较 |
2.4.2 IEEE802.11 系列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
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3.1.1 嵌入式系统定义及特点 |
3.1.2 嵌入式系统的结构 |
3.1.3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
3.2 Windows CE 概述 |
3.2.1 windows CE 的特点 |
3.2.2 Windows CE 开发工具Platform Builder |
3.2.3 Windows CE 与其它主流嵌入操作系统的比较 |
3.3 Windows CE 5.0 版本 |
3.3.1 Windows CE 5.0 的系统结构 |
3.3.2 Windows CE 5.0 的内存管理 |
3.3.3 Windows CE 5.0 对无线局域网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4.1 系统硬件平台总体结构 |
4.2 Intel XScale(?)PXA270 处理器 |
4.2.1 PXA270 的结构及特性 |
4.2.2 PXA270 的USB Host 接口 |
4.3 无线网卡模块的集成 |
4.4 其余扩展模块 |
4.4.1 外部存储器模块 |
4.4.2 串口及JTAG 调试接口模块 |
4.4.3 以太网接口模块 |
4.4.4 输入输出模块 |
4.4.5 系统电源模块 |
本章小结 |
第5章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移植研究 |
5.1 BSP 的结构 |
5.2 Boot Loader 移植 |
5.2.1 Boot Loader 的构成组件 |
5.2.2 Boot Loader 的工作流程 |
5.2.3 Boot Loader 的实现 |
5.3 OAL 开发 |
5.3.1 OAL 的结构 |
5.3.2 OAL 的加载过程 |
5.3.3 OAL 的实现 |
5.4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4.1 Windows CE 驱动程序模型 |
5.4.2 驱动程序中断处理 |
5.4.3 系统平台相关驱动程序说明 |
5.4.4 USB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平台的WLAN 接入实现 |
6.1 操作系统映像定制 |
6.1.1 操作系统映像的创建和配置 |
6.1.2 无线网卡模块驱动程序移植 |
6.1.3 操作系统映像生成 |
6.2 操作系统映像下载 |
6.2.1 硬件配置要求 |
6.2.2 烧写 Boot Loader 至 FLASH |
6.2.3 配置Eboot 参数 |
6.2.4 映像下载 |
6.3 系统平台的WLAN 接入测试 |
6.3.1 测试环境及配置 |
6.3.2 测试内容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工作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一种基于802.11n无线局域网标准的A-MPDU软件实现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线局域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1.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与相关标准化活动 |
1.1.3 IEEE802.11协议系列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文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IEEE802.11n数据报文聚合协议分析 |
2.1 IEEE802.11n主要数据报文聚合方案简介与比较 |
2.1.1 A-MSDU方案 |
2.1.2 A-MPDU方案 |
2.1.3 A-PPDU方案 |
2.1.4 PPDU Bursting方案 |
2.1.5 四种数据报文聚合方案比较 |
2.1.6 A-MPDU原理 |
2.2 块应答(Block ACK) |
2.2.1 IEEE802.11e的BlockAck |
2.2.2 IEEE802.11n HT-immediate BlockACK机制 |
2.3 速率选择 |
2.3.1 MCS集(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SET) |
2.3.2 速率选择的一般原则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IEEE802.11n MAC层协议栈的实现 |
3.1 嵌入式硬件系统 |
3.2 嵌入式软件系统 |
3.2.1 WLAN驱动接口和操作系统抽象层 |
3.2.2 IEEE802.11协议栈 |
3.2.3 协议填充层 |
3.2.4 低级驱动程序部件 |
3.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IEEE802.11n的A-MPDU聚合实现算法 |
4.1 A-MPDU发送模块 |
4.2 A-MPDU接收模块 |
4.3 速率选择模块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拓扑结构 |
5.2 测试需求 |
5.2.1 测试环境需求 |
5.2.2 测试工具需求 |
5.3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线局域网概述 |
1.1.1 无线局域网简介 |
1.1.2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特性 |
1.1.3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应用前景 |
1.2 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
1.2.1 物理层技术 |
1.2.2 媒体(信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协议 |
1.2.3 无线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技术 |
1.2.4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
1.2.5 安全问题 |
1.2.6 网络管理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1.4 本文的组织 |
第2章 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
2.1 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的MAC层协议概述 |
2.1.1 IEEE 802.11系列标准简介 |
2.1.2 IEEE 802.11系列的MAC层协议简介 |
2.1.3 IEEE 802.11 DCF机制简介 |
2.2 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问题的研究概况 |
2.2.1 DCF性能分析 |
2.2.2 竞争窗口控制方法 |
2.2.3 无线局域网中的服务质量问题和IEEE 802.11e |
2.2.4 无线局域网中的多速率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局域网中的竞争窗口参数调整 |
3.1 竞争窗口控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3.2 IEEE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的饱和吞吐量的理论模型 |
3.2.1 DCF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
3.2.2 吞吐量模型 |
3.3 竞争窗口参数对无线局域网的吞吐量的影响 |
3.4 竞争窗口参数调整算法 |
3.4.1 对竞争窗口最小值的调整 |
3.4.2 对竞争窗口最大值的调整 |
3.5 竞争窗口参数调整对公平性的影响 |
3.6 模拟实验 |
3.6.1 模拟场景的建立 |
3.6.2 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局域网中提供确定比例服务质量的竞争窗口调整算法 |
4.1 无线局域网中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问题及研究现状 |
4.2 增强型分布式协调功能对确定比例服务质量的影响 |
4.2.1 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 |
4.2.2 AIFS对确定比例的服务质量的影响 |
4.2.3 指数退避算法对确定比例服务质量的影响 |
4.3 分布式的竞争窗口控制算法 |
4.3.1 对IEEE 802.11e中平均连续空闲时槽数的分析 |
4.3.2 分布式的竞争窗口调整算法 |
4.4 模拟实验 |
4.4.1 模拟场景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的竞争窗口控制算法 |
5.1 无线局域网中的速率调整及其研究现状 |
5.2 竞争窗口大小在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的作用 |
5.2.1 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的吞吐量 |
5.2.2 竞争窗口对吞吐量的影响 |
5.2.3 信道噪声造成的帧错误对吞吐量的影响 |
5.3 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的竞争窗口控制算法 |
5.4 多速率无线局域网中的公平性 |
5.5 模拟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WLAN的野战医疗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局域网在军事上的应用 |
1.2.1 WLAN用于军事通信的独特优势 |
1.2.2 无线局域网的国外军事应用 |
1.2.3 无线局域网的国内军事应用 |
1.2.4 军用无线局域网功能要求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 |
2.1 802.11无线局域网概述 |
2.1.1 IEEE802.11系列标准 |
2.1.2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构成 |
2.1.3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的操作 |
2.2 802.11物理层关键技术 |
2.2.1 DSSS调制技术 |
2.2.2 PBCC调制技术 |
2.2.3 OFDM技术 |
2.2.4 MIMO OFDM技术 |
2.3 无线局域网的优化方式 |
2.3.1 网络层的优化:移动IP |
2.3.2 MAC层优化: IEEE802.11e协议 |
2.3.3 物理层优化:双频多模无线局域网 |
2.4 WAPI技术 |
2.4.1 WAPI工作原理 |
2.4.2 WAPI的系统应用 |
2.4.3 WAPI认证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物理网络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组网需求分析 |
3.1.1 野战医院功能描述 |
3.1.2 网络建设目标 |
3.2 网络设计方案 |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2.2 网络连接设计 |
3.2.3 天线覆盖设计 |
3.2.4 详细网络设计 |
3.3 移动 IP功能实现 |
3.4 QoS解决方案 |
3.5 VOIP语音系统 |
3.6 基于 WAPI技术的安全方案 |
3.6.1 军用无线局域网系统安全隐患 |
3.6.2 单点式和集中式安全认证混合方案 |
3.6.3 证书下载 |
3.6.4 安全防范 |
3.7 网络设备选型 |
3.8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业务软件的设计及实现 |
4.1 .NET平台移动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
4.1.1 Pocket PC2003 |
4.1.2 移动应用连接模型 |
4.1.3 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和方法 |
4.1.4 移动应用数据访问方法 |
4.2 系统分析 |
4.2.1 系统需求 |
4.2.2 系统流程 |
4.2.3 主要模块功能结构 |
4.3 系统建模与设计 |
4.3.1 业务建模分析 |
4.3.2 系统结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系统实现 |
4.6 系统数据库的访问与编辑 |
4.6.1 访问本地嵌入式数据库 |
4.6.2 具有实地编辑功能DataGrid的实现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QualNet的网络建模及仿真 |
5.1 QualNet仿真平台简介 |
5.1.1 QualNet中的核心概念 |
5.1.2 QualNet中的数据包传递过程 |
5.2 网络建模及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3Com公司11Mbps AirConnect无线局域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校园场景中WLAN覆盖方法的研究[D]. 于政祉. 吉林大学, 2012(04)
- [2]移动宽带终端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D]. 师雄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3]高校无线校园网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D]. 赵剑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4]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D]. 李璐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5]基于IEEE802.11的无线校园网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D]. 夏秀坤. 河北大学, 2011(04)
- [6]家庭网的接入及WLAN终端仿真研究[D]. 李霞.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基于Intel PXA270平台WLAN接入设计及实现[D]. 孙猛.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8]一种基于802.11n无线局域网标准的A-MPDU软件实现算法[D]. 张方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9]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的研究[D]. 张纯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10]基于WLAN的野战医疗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汪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