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软膏外敷463例伤筋疗效观察

活血软膏外敷463例伤筋疗效观察

一、活血膏外敷治疗伤筋463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卢丹丹[1](2021)在《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药物,也为研制八宝痔疮膏提供证据和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96例在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被诊断为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以八宝痔疮膏外敷患处,对照组以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患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均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肛门水肿、疼痛、坠胀感及肛周潮湿瘙痒程度)的检测和评分,并对总疗效分别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各有3例脱落病例,脱落率6.25%。最终纳入90例,每组各45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临床可比性。2.疗效结果:(1)连续用药7天(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肛门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组应用八宝痔疮膏第1天(P=0.049)、第4天(P=0.037)、第7天(P=0.006)肛门疼痛程度相对于对照组均显着降低,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引起的肛门疼痛治疗作用很好,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3)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在治疗第4天(P=0.006)、第7天(P=0.002)试验组肛门坠胀感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肛门坠胀感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4)肛门水肿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在治疗第4天(P=0.016)、第7天(P=0.013)试验组肛门水肿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炎性外痔肛门水肿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5)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试验组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在治疗第4天(P=0.038)、第7天(P=0.009)试验组肛门潮湿、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八宝痔疮膏对于改善炎性外痔肛门潮湿、瘙痒程度的疗效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3.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瘙痒、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说明了八宝痔疮膏外敷治疗炎性外痔的安全性。结论八宝痔疮膏外敷可显着改善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减轻患者肛门疼痛、水肿、坠胀感,改善肛周潮湿瘙痒程度上均有明显优势,临床疗效稳定,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李清清[2](2021)在《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评判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脱落病例1例,对照组脱落病例2例。予治疗组患者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予对照组患者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方法步骤进行治疗,均早晚各坐浴1次,疗程为7天。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情况,并进行进行分级量化评分。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各项指标差异,评估痔肿消洗剂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治疗组脱落病例1例,对照组脱落病例2例,共有57例患者最终完成本研究;全部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事件的发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男/女:13/16 VS 14/14,P=1.000)、年龄(41.103±1.988VS 43.393±2.178,P=0.440)、病程(2.655±0.218 VS 2.679±0.219,P=0.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肛门疼痛评分(5.828±0.217 VS 5.857±0.240,P=0.927)、肛缘水肿程度评分(4.552±0.241 VS4.286±0.267,P=0.481)、局部皮肤颜色评分比较(4.138±0.242 VS 3.857±0.228,P=0.398),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1、疼痛评分:治疗组,治疗1疗程后疼痛评分明显较治疗前减轻(5.828±0.217 VS 2.276±0.243,P<0.05);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较治疗前有所下降(5.857±0.240 VS3.143±0.234,P<0.05)。治疗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3.345±0.234 VS 4.071±0.241,P<0.05);治疗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276±0.243 VS 3.143±0.234,P<0.05)。2、肛缘水肿程度评分:治疗组,经过1疗程治疗后肛缘水肿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4.552±0.241 VS 1.103±0.291,P<0.05)。对照组,治疗后1疗程后肛缘水肿评分低于治疗前(4.286±0.267 VS 2.071±0.333,P<0.05)。治疗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483±0.256 VS 3.286±0.276,P<0.05);治疗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1.103±0.291 VS 2.071±0.333,P<0.05)。3、局部皮肤颜色评分:治疗组,治疗1疗程后比治疗前显着下降(4.138±0.242 VS 1.379±0.299,P<0.05)。对照组,完成1疗程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857±0.228 VS 2.357±0.326,P<0.05)。治疗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414±0.304 VS 3.143±0.261,P<0.05);治疗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379±0.299 VS 2.357±0.326,P<0.05)。4、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为9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86%,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可缓解血栓性外痔患者肛门疼痛症状,减轻肛缘水肿,改善局部皮肤颜色,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是治疗血栓性外痔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邓南凌[3](2021)在《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肩袖损伤是运动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主要为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且常有夜间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多采用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然而据临床观察,单纯的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往往不是十分理想,而术后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则能更有效地帮助肩关节功能恢复。但是由于手术过程对肢体造成创伤,术后患肢往往肿痛明显,影响早期康复训练的顺利实行。因此,寻找一种既不刺激患肢,又能帮助肩关节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价值。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应用巨刺法针刺治疗对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以期能为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45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2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31~71(57.64±11.895)岁。对照组共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32~71(58.35±9.442)岁。试验组术后予以巨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术后仅予康复训练治疗。观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VAS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未出现脱落。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1.91 ±0.811)分和(2.96±0.878)分,均较术前的(7.32±1.041)分和(7.30±1.146)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分别为(138.50±8.579)度和(131.22±14.257)度,均较术前的(67.55±4.480)度和(67.04±4.237)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1.95±5.636)分和(76.48±5.930)分,均较术前的(52.55±6.434)分和(51.83±6.080)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良好。巨刺法应用于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可以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巨刺法有助于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因此,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建议选取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后可应用巨刺法针刺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帮助早期康复。

吴子华[4](2021)在《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目的:系统整理、总结徐旭英教授辨治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提供中医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者相关思路。研究方法:通过临床侍诊学习,记录典型临床病例,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以阴阳为纲,同时注重整体观,强调分病情阶段进行治疗。认为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在于: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治疗方面,谨辨阴阳,以阳为贵;扶正祛邪,正邪兼顾;外科三法,贯穿始终,注重内外治法并用。结论:徐旭英教授以调和阴阳气血为大法,内外治法并行,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中医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学习探讨。研究二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应用紫色消肿膏治疗以脂膜炎为首的疮疡半阴半阳证,从疮疡大小、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体征缓解的程度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超声、症状分级量化表、复发率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旨在明确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科门诊及特需门诊中,择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诊断属于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于脂膜炎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局部应用紫色消肿膏贴敷,每日1次,疗程为4周。对照组局部应用硫酸镁注射液湿敷,每日2次,疗程同试验组。采集患者疮疡大小、复发率、超声、激光多普勒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研究结果:本试验共计纳入60例中医诊断属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脂膜炎的患者,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无脱落病例。在主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0,对照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13.3%(4/30),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肿疡消散情况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灌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温影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疮疡相关症状、体征的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有效率3.3%,显效率13.3%,临床痊愈率8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10.0%,显效率20.0%,临床痊愈率60.0%,总有效率90.0%。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率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在改善反复发热、异常汗出、乏力、纳差、眠差等中医全身症状方面均较对照组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院内制剂紫色消肿膏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等作用,针对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疗效确切,在改善局部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紫色消肿膏辨证贴敷具有中医药特色,成本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为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患者提供了较优选择。

吴单[5](2020)在《中药熏蒸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运用中药熏蒸疗法对其疼痛和关节僵硬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4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中药熏蒸组和水熏蒸组,各组62例。水熏蒸组患者接受水熏蒸治疗,中药熏蒸组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的病例为120例,包括中药熏蒸组61例,水熏蒸组59例。相对于水熏蒸组,中药熏蒸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情况可知,相对于水熏蒸组,中药熏蒸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可知,相对于水熏蒸组,中药熏蒸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可知,相对于水熏蒸组,中药熏蒸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和ADL量表评分情况可知,相对于水熏蒸组,中药熏蒸组患者的评分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的患者实施中药熏蒸疗法,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且患者的关节僵硬能够得到显着改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在临床中可推广运用。

王倩玫[6](2020)在《浮针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浮针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选择电针治疗作为对照组,目的为观察浮针对该病轻中度疼痛患者的即时疗效和终点疗效。方法:1.将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至浮针组、电针组,浮针组35例,电针组33例。2.操作:本研究采用浮针作为治疗组干预措施,触诊局部压痛点及患肌后,确定进针点,进针后在皮下行扇形扫散动作,配合主动再灌注活动,令患者以最大幅度做拇指屈曲、背伸、外展、内收动作,腕关节做屈曲、背伸动作,医者根据患者力量,在每个动作予反方向施以适度阻力;每个主动再灌注活动手法做4次左右,每次间隔休息约30s。选择电针作为对照组干预措施,取患侧阿是穴、合谷、手三里、阳溪、列缺;触诊出桡骨茎突局部压痛点,即阿是穴,在阿是穴、列缺穴平刺进针,合谷穴、手三里、阳溪穴均直刺进针,捻转至酸麻胀重感,加用英迪KWD-8081脉冲针灸治疗仪,选取疏密波,频率2.4/106Hz~3.0/115Hz,留针20min。以上2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天,6次为1个疗程,不足6次治愈者,按1个疗程计算。3.以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桡骨茎突压痛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初次治疗后1min、治疗终点评估VAS、桡骨茎突压痛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评估Cooney腕关节评分。4.使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并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4例,浮针组33例,电针组31例,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基线VAS、桡骨茎突压痛评分和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即时疗效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初次治疗后都可有效改善VAS,而浮针组较电针组更显着改善VAS(P<0.05),提示浮针在初次治疗后改善VAS优于电针。浮针和电针在初次治疗后都能改善压痛评分,两者进行比较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浮针在初次治疗后改善压痛评分优于电针。初次治疗后,浮针和电针都能改善自觉疼痛,而浮针在改善自觉疼痛和桡骨茎突压痛方面优于电针。3.终点疗效比较:通过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终点都可有效改善VAS、桡骨茎突压痛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P<0.05);组间比较,浮针在改善VAS、桡骨茎突压痛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方面疗效优于电针(P<0.05)。组间临床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浮针在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有效率优于电针。结论:在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方面,浮针即时镇痛效果优于电针;在治疗终点,浮针在改善该病自觉疼痛、桡骨茎突压痛及腕关节功能上皆优于电针。总的来说,浮针在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优于电针,值得推广。

李志海[7](2019)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运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与单纯的腰骶侧扳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行对比,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从生物力学和针刺调气两个角度探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机理,为临床上规范、推广该疗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纳入研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电脑生成随机数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腰骶侧扳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每周治疗4次,连续治疗8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Lysholm评分、Lequesne指数统计,治疗前后的指数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的统计描述以均数±标准差(?(34)±S)来表示,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test)进行比较;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有意义,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Lequesne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70.00%。结论: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优于单纯采用腰骶侧扳法的治疗效果。腰骶侧扳法通过纠正关节错位,进而恢复腰骶膝生物力学平衡,同时通过针刺曲池穴泻邪气,且从人体上下、左右、阴阳、手足阳明经方面调节气的平衡,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刘迪一[8](2019)在《中医“筋”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筋”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庞杂,相关论述如零金散玉见于各篇。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但缺乏系统整理,难以展现筋理论的全貌。本研究以“筋”的概念为切入点,以《黄帝内经》中的“筋”理论为主体,旁参诸家的论述,对筋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诠释,同时对伤筋的病因病机进行考察、梳理、发掘,并对经筋、宗筋、筋脉、筋肉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揭示其理论内涵,指导“伤筋”类疾病的治疗以及日常对筋的养护。本研究从文献学入手,梳理筋之“名”的变化,透过这种变化发掘对其认知的变迁;通过对其概念内涵的明确,理论源流与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理论概括与理性提升,将中医筋理论划分为“名与实”“体与用”“伤与治”“养与调”四个大部分。论述了筋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进而探讨筋的养护,并对养筋方药进行了简单介绍。筋理论的建立与完善能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对中医防病治病和科学养生意义重大。1、筋之名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冢宰》中即有记载,古代医家对于筋的认识,最初是对养护治疗上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辛养筋”的用药理论。《黄帝内经》时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整体观思想提出了与筋相对应的脏腑联系以及相关生理结构联系,提出了“肝主筋”,开阐述了“筋为刚”和“束骨以利机关”以及“以柔养筋”的治养原则。筋、力、神,三位一体。其形见于人身,有长、短,壮、弱,弛、缩,挛、舒的差异。所言“力”者,为筋之充盈部分,其位置有深、浅、高、下之别,方向有横、纵、裹挟之分,性质有虚、实、刚、柔、缓、急之异。参与人身动、静、刚、柔状态的维系。筋之力的调节在“神,筋为神之外辅,神通过筋正常有序的运动表现出来。形者筋之舍,力者筋之充,神者筋之制,一失其位,余者皆伤。2、筋者,气之元。阳生则阴长,筋的长成与功能的发挥源于肝气、肾气之聚,气聚力生。筋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脾胃之气的充盈。气充则力达,气动则力至。人身之气聚于筋则力生,使筋之力化生有源;充于筋则力成,使筋之动发力不绝。二者相合则通身灵动活泼,身形靳固有序,手握固有力,足行走有序。3、筋者,体之刚。筋为刚一方面强调其分布如网,另一方面则强调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此部分主要是通过肝、肾两脏功能体现肝肾两脏在化生筋之体、支撑筋之体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用。肝血、肝气助筋之生;肝之罢极成筋之刚。肾之精气助筋之生;肾之作强成筋之柔。肝肾同源,阴阳互通,共资精血,体现了肝肾之气对筋骨的协同作用。4、筋者,肉之力。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运化精微则肉生,筋的发育成熟有赖于脾胃之气的运化及后天五谷之气的滋养。藏营舍意则力成,在志之思正常顺遂,则气机活动正常。脾胃本为后天之本,二者运水谷、化五味,共同养护筋之形、筋之力。此外,脑主元神,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骨能张筋,骨坚则筋得以伸展,筋柔则骨屈伸有度,骨正筋柔则筋力可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而官窍的开阖、收缩、正常功能的发挥是筋功能发挥的体现。筋之体由筋之形、筋之力、筋之神三者共同构成。三者生、成顺利则筋之体得以正常发挥其功用。肝、肾、脾、胃与筋的生、成关系密切;脑、骨、窍作为筋的生理结构相关亦在筋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筋与运动相关。其横者束节,纵者络骨,深者缚肉,浅者绷皮,枢纽者利机关。筋之横者具有捆缚、缠绕、收缩的功能,筋之纵者,具有连络的动能。筋的横纵相交联络人体四肢百骸,使肢体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筋之深者拉伸、约束人之深层肌肉。筋之浅者拉伸人身之表层皮肤。二者相合,使人体之筋深浅交互,皮肉相接,使人体松紧有度,劲柔合宜。筋作为枢纽控制机关开阖,从而使人身之筋开阖有度,机关运动滑利顺遂。筋之生与筋之成组成了筋之体的来源与筋之用发挥、延续的关键。筋之用的发挥依托筋之体的生、成,同时也影响筋之体的生、成。6、筋伤之后形态出现转、弛、痿、纵、挛、急、俯、偻、痉、拘、弛、掉、强、直等改变,病因多归属于火、热、寒、湿、风,饮食劳逸以及跌扑外伤也可导致伤筋的病变。不同病因致病有其各自特点,火邪伤筋可见肢体出现明显动像如躁扰、瘛疯、战栗。热邪伤筋无论内外,皆可产生扭转、拘挛、反张的体态改变;寒性收引,无论内外皆伤阳气,阳气不得养筋则会出现一系列拘急、挛缩、屈伸不利的症状;湿性黏滞,易困阻阳气。无论内外均可出现弛缓、痿弱的体态改变;风性善行而数变,最易扰动阳气。风木善动,故风邪之为病,其性属动,易引起肢体的摇动震颤;饮食的饥饱,五味的偏嗜,劳逸的过度皆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筋的病理性改变;就外伤跌扑而言,包括扭伤、挫伤、伤筋甚至断骨。古代宫刑造成的筋的损伤亦属此类。总结起米为诸转弛痿,因属火热;挛急俯偻,其因属寒;诸痉拘弛,其因属湿;诸掉强直,其因属风;饮食劳逸,过犹不及;金刃跌扑,伤筋动骨等六种情况。7、将病因进行归纳,分别从脏腑、虚、实角度论述。不论肝木不及或太过均可出现肢体摇动的改变;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合,阴阳相从,共滋筋力。若中焦脾胃不利则伤及人体之筋可见痿废不用;不论内外相合,外寒及肾亦或是肾阳亏虚所生之内寒,皆可导致肢体的屈伸不利;不论六淫、饮食、七情所伤均为太过所致,其所现症状不外挛缩、角弓反张、瘛疭等邪正相争的激烈反应;不论大汗、大吐、大失血所伤均为津液耗伤所致,其所现症状不外急挛、转筋、瞤摇等体态的改变。故言,肝之所致,掉振摇动。具体而言,肝伤则掉振摇动;脾伤则痿纵不利;肾伤则屈伸不利;挛纵反瘈属实;急转瞤摇属虚。总结以上可知,伤筋之机总归结于阳气的损伤。无论阳气的卫外失常还是厥逆、偏阻、开阖不得。8、复其形,充其力,全其用是伤筋治疗的最终目标。依据不同的伤筋病机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肝伤者,增液舒筋,熄风柔肝;脾伤者,祛湿润筋,缓急健脾;肾伤者,健骨强筋,固阳温肾;邪实者,祛邪调筋,散实通阳;正虚者,缓节柔筋,补虚养阳;外伤者,续筋接骨,以复其位:对于肝肾同病、肝脾同病者,敛阴养血,筋骨共治。对以上治法进行概括,为平阳、温阳、壮阳、散实、养阳、复位。9、护筋是轻身、延年的重要途径。筋作为五体之一,与其他四体联系,司职人体深浅、内外、上下的运动。筋的养护既要顺四时以养筋,又应该注意避六淫邪气,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筋之伤多与脏腑功能失常相关,在日常调护中还要注意审查自身内部的阴阳之变,要注意年龄及性别体质的差异,内求情志的平和,远离思怒,调息静气,以柔为和。据此,提出了顺时长筋,外避邪气;日常养筋,药食有节;洗髓易筋,抟气致柔三种养护方式,总结起来即为避邪气、节饮食、轻身体、易筋、平志。寸时对调筋养筋方药从散实、补虚、续筋接骨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本研究对“筋”理论做了系统阐释,从形、力、神三个方面阐述了筋之生、筋之成、筋之用,具体论述了筋的体用关系。对伤筋的病因、病机、治法、调养进行了整理,强调了阳失其所在伤筋中的重要影响。全面的将筋与人体各部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为之后的筋理论研究,拓展伤筋类疾病所含范围,扩展临床诊疗思路,实现筋理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伤筋的治疗以及当代人的养生益寿具有积极意义。

杨威[9](2019)在《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星竭消肿散联合支具固定组(以下简称星竭消肿散组),对照组为推拿联合支具固定组(以下简称推拿组),每组各入组37例。星竭消肿散组给予收治病人外敷星竭消肿散(药物构成:胆南星62 g,血竭49 g,石菖蒲49 g,防风62 g,升麻62 g,煅龙骨37 g,红花62 g,白芷62 g,马钱子37 g,土鳖虫49 g,羌活49 g,片姜黄62 g,制乳香62 g,紫荆皮62 g,降香49 g,制没药62g,地芙蓉62 g,海螵蛸62 g),联合外固定支具制动治疗。推拿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先采用滚法操作于前臂桡侧伸肌群,再点按手三里、偏历、阳溪、列缺和合谷等穴,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行弹拨手法,拇指按揉桡骨茎突部及其上下方,再以一手握持患腕,另一手握持拇指进行对抗牵引手法,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时缓缓旋转,推按阳溪穴,最后,再以桡骨茎突部为中心行擦法治疗。治疗时间约为15分钟,每周行推拿2次,同时联合支具外固定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焦虑评分(SAS)以及评价两组临床疗效,通过各个比较项目,得出相应临床数据。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职业无显着差异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月后,星竭消肿散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1.10%、27.80%、11.10%,总有效率为88.90%;推拿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1.40%、40.00%、28.60%,总有效率为71.40%。两组内疗效比较得出:星竭消肿散组疗效均优于推拿组(P<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着增加,腕关节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S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竭消肿散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推拿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着高于推拿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推拿组,SAS评分显着低于推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推拿组2例患者因不愿意接受长时间治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星竭消肿散组有1例患者因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症状,予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余均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1、中药材外敷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明确、病人接受度高,是一种简便效验的医治方式。2、星竭消肿散及推拿手法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均有一定疗效,其中,星竭消肿散联合支具外固定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方面,较推拿手法联合外固定支具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方面,疗效更为显着,同时,在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减轻患者焦虑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程晋[10](2019)在《新伤湿敷液治疗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肿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伤湿敷液治疗CooneyⅠ-Ⅲ型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肿痛的疗效观察,以验证其疗效的确切性和科学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手足科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进行筛查和收集,共纳入病例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外固定,同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观察疗程为1周。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天、4天及7天后VAS疼痛评分、患肢与健侧腕横纹周径差值、瘀斑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为观察指标,统计数据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判。结果:(1)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及Colles骨折Cooney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新伤湿敷液和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CooneyⅠ-Ⅲ型Colles骨折患者复位夹板固定后疼痛、肿胀、瘀斑方面的疗效,在治疗第1天后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4、7天后新伤湿敷液的疗效要优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IL-6、TNF-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含量在治疗后比较、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试验组炎性因子IL-6、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伤湿敷液在治疗CooneyⅠ-Ⅲ型Colles骨折患者复位夹板固定后的疼痛、肿胀、瘀斑方面疗效显着,同时能够降低IL-6、TNF-α炎性因子含量以抑制炎症反应,同时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二、活血膏外敷治疗伤筋463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膏外敷治疗伤筋46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痔的认识
        1.1 痔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1.2 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概念及病因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炎性外痔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剔除标准与中止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临床观察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察
        3.3 安全性观察
        3.4 观察时间节点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伦理学要求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1.4 治疗前各单项症状比较
    2 治疗后结果统计
        2.1 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2.2 肛门坠胀评分比较
        2.3 肛门水肿评分比较
        2.4 肛周潮湿瘙痒评分比较
        2.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观察
分析与讨论
    1 选择课题及证型的原因
    2 选择中药膏剂外敷的依据
        2.1 祖国医学外敷膏药疗法的历史背景
        2.2 外敷药膏对炎性外痔的缓解作用
        2.3 药物透皮吸收作用
    3 对照组选择依据
    4 八宝痔疮膏的选择依据
        4.1 八宝痔疮膏中医组方分析及配伍特点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5.1 基线结果分析
        5.2 各单项症状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6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7 优点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炎性外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血栓性外痔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1.1 脏腑本虚
        1.1.2 外感六淫之邪
        1.1.3 饮食不节
        1.1.4 情志内伤
        1.1.5 房事不节
        1.1.6 久站久坐,负重远行
        1.1.7 大便不畅
        1.1.8 妇人妊娠分娩
        1.1.9 先天禀赋
        1.2 辨证分型
        1.2.1 风伤肠络
        1.2.2 湿热下注
        1.2.3 气滞血瘀
        1.2.4 血热瘀阻
        1.2.5 脾虚气陷
    2 现代医学对血栓性外痔的认识
    3 血栓性外痔的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内治法
        3.1.2 外治法
        3.1.3 综合疗法
        3.2 西医治疗
        3.2.1 一般治疗
        3.2.2 药物治疗
        3.2.3 手术治疗
        3.2.4 物理治疗
        3.2.5 注射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
        1.8 伦理准则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判定
        3.1 观察指标
        3.1.1 肛门疼痛
        3.1.2 肛缘水胀程度
        3.1.3 局部皮肤颜色
        3.2 安全性评定标准
        3.3 疗效评判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比较
        5.1.2 年龄比较
        5.1.3 病程比较
        5.2 观察指标评分对比
        5.2.1 肛门疼痛评分对比
        5.2.2 肛缘水肿程度评分对比
        5.2.3 肛缘局部皮肤颜色评分
        5.3 总体疗效对比
        5.4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药熏洗疗法的机理
    2 痔肿消洗剂组方及药物分析
        2.1 组方依据
        2.2 药物组成
        2.3 方义
        2.4 药物分析
    3 肿消洗剂现代药理分析
    4 高锰酸钾药理分析
    5 结果总结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血栓性外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影响肩袖术后修复的因素研究
        1 肩袖的功能解剖学和肩袖修复的组织学基础
        2 影响肩袖损伤修复的相关因素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治疗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肩袖损伤的中医概念
        2 肩袖损伤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6 分组方法
    7 临床资料分析
    8 研究方法
        8.1 两组共同治疗方法
        8.2 试验组针刺干预方法
    9 观察指标
        9.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9.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9.3 患肩前屈上举活动度
    10 观察周期
    11 统计方法
结果
    1 术后一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2 观察指标随访结果
        2.1 VAS评分结果
        2.2 前屈上举活动度测量结果
        2.3 Constan-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讨论
    1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技术分析
        1.1 肩袖修复手术技术发展
        1.2 肩关节镜设备和手术入路
        1.3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固定技术
    2 肩袖修复术后康复训练方法分析
    3 中医学对肩袖损伤及其术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4 巨刺法及穴位选取分析
        4.1 巨刺的含义
        4.2 巨刺的临床应用
        4.3 巨刺法作用原理浅析
        4.4 穴位选取分析
    5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疮疡半阴半阳证研究现状
        1 释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3.1 全身情况
        3.2 局部表现
        4 治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禁忌
        5 结语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紫色消肿膏研究现状
        1 紫色消肿膏源流
        2 紫色消肿膏药理研究
        3 紫色消肿膏临床应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二
    综述三 脂膜炎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1.1 局部皮损表现
        1.2 全身症状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3.1 病理诊断及分型
        3.2 超声诊断
        3.3 CT诊断
        4 治疗方法
        5 讨论
        参考文献三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
    1 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探析
        1.1 以阴阳为纲
        1.2 注重整体观
        1.3 明确病情阶段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
        2.1 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
        2.2 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
        2.3 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
    3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思路探析
        3.1 谨辨阴阳,以阳为贵
        3.2 扶正祛邪,正邪兼顾
        3.3 外科三法,贯穿始终
    4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遣方用药探析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5 肿疡半阴半阳证(结节性血管炎)治验举隅
        5.1 病例资料
        5.2 病例分析
    6 溃疡半阴半阳证(2型糖尿病性下肢溃疡)治验举隅
        6.1 病例资料
        6.2 理论探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紫色消肿裔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
        1.6 病例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3 评价与观察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性评定标准
        3.5 复发率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及数据集
        4.2 基线汇总情况
        4.3 疗效指标基线
        4.4 疗效比较
        4.5 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形成
    3 脂膜炎与疮疡半阴半阳证之间的联系
    4 紫色消肿膏的组方特色
    5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治疗原则思考
    6 问题与不足
    7 本研究的特色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熏蒸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中医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剔除及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设计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案
        1. 水熏蒸组
        2. 中药熏蒸组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安全性评价及对策
    (五)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临床资料比较
    (二) 治疗结果比较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对比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评分的对比
        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情况的对比
        4.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的对比
        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的对比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的对比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四肢骨折的研究进展
        1. 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的发展机制
        2. 四肢骨折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二) 中医学对四肢骨折的研究进展
        1. 四肢骨折的病因病机
        2. 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三) 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及关节强硬的研究进展
        1. 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及关节强硬的理论及依据
        2. 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及关节强硬患者的优势
    (四) 中药选择依据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四肢骨折后疼痛及关节僵硬中医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6)浮针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1.1.1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名病因源流
        1.1.2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1.2.1 局部解剖特点与发病机制
        1.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1.2.3 诊断标准
        1.2.4 西医治疗
    1.3 浮针疗法的源流和发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治疗过程异常事件处理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标准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选穴依据
    3.2 浮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选穴依据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即时疗效比较分析
        3.3.2 终点疗效比较分析
        3.3.3 结论
    3.4 浮针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4 膝关节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过程
        2.5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检测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措施
        2.6 随访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3 总疗效评定
第三章 讨论
    1 膝关节相关的生物力学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度
        1.3 膝关节的运动学
        1.4 膝关节的冠状力矩
    2 腰椎生物力学
        2.1 椎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2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腰椎前凸及力学意义
    3 骨盆生物力学特性
        3.1 骨盆韧带的力学作用
        3.2 骶髂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
    4 腰骶侧扳法的治疗作用机理的讨论
        4.1 生物力学角度的腰骶—膝关系链失衡研究
        4.2 腰骶侧扳法的优势
        4.3 腰骶侧扳法是腰骶—膝关系链失衡再平衡的过程
    5 研究结果的讨论
        5.1 VAS评分结果的讨论
        5.2 Lequesne指数结果讨论
        5.3 Lysholm评分结果讨论
    6 中医学对气的认识
        6.1 中医学“气”的定义
        6.2 中医学“气”与疾病的关系
        6.3 中医学调气以治病
        6.4 中医学运用针刺调气理论
        6.5 得气是针刺调气的关键
    7 针刺调气治疗KOA的机理讨论
        7.1 取曲池穴调气的依据及穴性研究
        7.2 采用巨刺法调气的依据
        7.3 巨刺曲池穴的“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调气讨论
        7.4 巨刺曲池穴的“上病取下,下病取上”调气讨论
        7.5 巨刺曲池穴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调气讨论
        7.6 巨刺曲池穴的同名经穴调气讨论
    8 针刺结合腰骶侧扳法治疗KOA的机理总结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0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中医“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筋之名实
    1.1 筋之名
        1.1.1 “筋”相关文献
        1.1.2 “伤筋”相关文献
        1.1.3 筋的相关概念辨析
    1.2 筋之实
        1.2.1 筋者形也
        1.2.2 筋者力也
        1.2.3 筋者神也
    1.3 小结
2 筋之体用
    2.1 筋之体
        2.1.1 筋者,气之元
        2.1.2 筋者,体之刚
        2.1.3 筋者,肉之力
        2.1.4 脑者驭筋
        2.1.5 骨者张筋
        2.1.6 窍者关筋
    2.2 筋之用
        2.2.1 纵横交错,络骨束节
        2.2.2 深浅相得,缚肉绷皮
        2.2.3 枢纽开阖,以利机关
    2.3 小结
3 筋之伤与治
    3.1 筋之伤
        3.1.1 伤筋之因
        3.1.2 伤筋之机
    3.2 筋之治
        3.2.1 增液舒筋,熄风柔肝
        3.2.2 祛湿润筋,缓急健脾
        3.2.3 健骨强筋,固阳温肾
        3.2.4 祛邪调筋,散实通阳
        3.2.5 缓节柔筋,补虚养阳
        3.2.6 敛阴养血,筋骨同治
        3.2.7 续筋接骨,以复其位
    3.3 小结
4 筋之调养
    4.1 顺时长筋,外避邪气
    4.2 日常养筋,药食有节
    4.3 洗髓易筋,抟气致柔
    4.4 调筋养筋方药
        4.4.1 调筋养筋药物
        4.4.2 调筋养筋方剂
    4.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及中止标准
        1.7 分组方法
        1.8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2.2 治疗方案
        2.2.1 分组治疗
        2.2.2 治疗措施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基线资料
        2.3.2 临床客观疗效指标
        2.4 技术路线
        2.5 可行性分析
        2.6 观察方法
        2.7 统计方法
        2.8 伦理
    3 结果
        3.1 入组时临床资料比较
        3.1.1 入组时基线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2 现代医学对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认识
        4.3 祖国医学对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认识
        4.4 中西医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的进展
        4.4.1 局部制动治疗
        4.4.2 中医推拿治疗
        4.4.3 局部封闭疗法
        4.4.4 艾灸疗法
        4.4.5 中药外用方法
        4.4.6 中医针灸治疗
        4.4.7 冲击波疗法
        4.4.8 针刀治疗
        4.4.9 手术治疗
        4.5 中药外用的起源和发展史
        4.6 中药外敷疗效的影响因素
        4.6.1 辨证论治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4.6.2 药物剂量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4.6.3 施药部位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4.6.4 情志饮食对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的影响
        4.7 星竭消肿散药物配伍与作用机制
        4.8 外敷药物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优势
        4.9 相关疗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分析
        4.10 研究结果分析
        4.10.1 基数均衡性分析
        4.10.2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分析
        4.10.3 两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分析
        4.10.4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析
        4.10.5 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分析
        4.10.6 临床疗效比较
        4.10.7 中止病例的分析
        4.10.8 研究局限性
        4.11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发表文献
附录三.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0)新伤湿敷液治疗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肿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疾病诊断标准
        1.2.1 Colles骨折诊断标准
        1.2.2 Colles骨折的分型标准: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2.1 骨折复位前准备
        2.2.2 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
        2.2.2.1 手法复位
        2.2.2.2 夹板固定
        2.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性指标
        3.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3.3.2 肿胀观察
        3.3.3 瘀斑观察
        3.3.4 实验室数据
        3.4 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软件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基本情况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1.3 两组患者受伤部位比较
        1.4 两组患者Colles骨折分型比较
    2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后疼痛指数的比较分析
        2.2 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的比较分析
        2.2.1 治疗前及治疗1 天后肿胀程度比较
        2.2.2 治疗1 天后及治疗4 天后肿胀程度比较
        2.2.3 治疗4 天后及治疗7 天后肿胀程度比较
        2.3 治疗前后瘀斑评分比较分析
        2.4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分析
        2.4.1 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IL-6 水平的比较分析
        2.4.2 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TNF-α水平的比较分析
        2.5 疗效性的比较分析
    3 药物的不良事件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1.1 传统中医对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肿痛的认识
        1.2 传统中医对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后肿痛的治疗
        1.2.1 内治法
        1.2.1 外治法
    2 新伤湿敷液组方依据
        2.1 立方依据
        2.2 新伤湿敷液方药分析
        2.2.1 新伤湿敷液组成
        2.2.2 新伤湿敷液组方
        2.2.3 新伤湿敷液组方
    3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3.1 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3.2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基础
        3.3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炎性介质改变
        3.4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西医治疗
        3.4.1 内治法
        3.4.2 外治法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附录 I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Colles骨折后肿痛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和治疗
        1.1 中医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
        1.2 中医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1.2.1 中医内治法
        1.2.2 中医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和治疗
        2.1 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2.2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现状
        2.3 colles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现状
        2.4 colles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现代治疗方法
        2.4.1 药物治疗
        2.4.2 冰敷和加压包扎
        2.4.3 抬高患肢
        2.4.4 理疗
    参考文献

四、活血膏外敷治疗伤筋463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八宝痔疮膏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疗效观察[D]. 卢丹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清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南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D]. 吴子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药熏蒸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和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单.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浮针治疗轻中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D]. 王倩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D]. 李志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中医“筋”理论研究[D]. 刘迪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9]星竭消肿散治疗早期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新伤湿敷液治疗Colles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肿痛的临床观察[D]. 程晋.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活血软膏外敷463例伤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