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为了使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政府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方针,还有诸如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东部与中西部间的产业转移越来越明显。在我国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和新现象,如科学划分梯度,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一些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也有高梯度产业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产业转移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主要内容是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首先,本人在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产业转移理论——虹吸理论,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模式进行研究。其次,本文通过回顾产业转移历程对我国当前产业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第一二产业已经开始在东部与中西部间转移,但第三产业截止2008年底,并未出现大规模转移。再次,为了克服产业转移的极化效应,本文以梯度推移理论为基础,综合产业转移各种理论,结合物理现象,建立一个新的产业转移理论——虹吸理论。该理论从物理现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克服产业转移极化效应的方法,即抬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使区域主导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创新阶段,或者使生命周期中处于创新阶段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四,本文在虹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帮助云南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虹吸模式和“点——轴”都市圈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云南自身特点出发,对于减弱极化效应,增强涓滴效应具有很大帮助。第五,本文借助“点——轴”都市圈模式和区位商理论对滇中城市经济圈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该区域30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区位商,对该区域产业集群进行识别,为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使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模式分析的方法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现有产业转移理论,还有助于云南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4 创新点
  • 2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 2.1.1 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 2.1.2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3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 2.1.4 产业转移研究的发展趋势
  • 2.1.5 国外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
  • 2.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 2.2.1 产业转移概念及类型研究
  • 2.2.2 对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学习与借鉴
  • 2.2.3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 2.2.4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 2.2.5 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 2.2.6 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 2.2.7 国内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
  • 3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 3.1 我国产业转移历程
  • 3.1.1 我国东南沿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
  • 3.1.2 我国中北部沿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
  • 3.1.3 我国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过程
  • 3.2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 3.2.1 东中西部产业结构与就业构成
  • 3.2.2 东中西部人力资源及技术市场比较
  • 3.3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规律
  • 3.3.1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 3.3.2 当前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
  • 3.3.3 我国东中西部代表省份产业梯度分析
  • 4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机理分析
  • 4.1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 4.1.1 比较优势理论
  • 4.1.2 产品生命周期论
  • 4.1.3 梯度推移理论
  • 4.1.4 产业集群理论
  • 4.2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SWOT分析
  • 4.2.1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 4.2.2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 4.2.3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 4.2.4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
  • 4.3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机理创新
  • 4.3.1 虹吸理论介绍
  • 4.3.2 虹吸理论实证分析与假设验证
  • 4.3.3 结论与启示
  • 5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 5.1 虹吸模式
  • 5.1.1 根据梯度差合理确定承接产业和承接来源地
  • 5.1.2 搭建产业转移的虹吸路径
  • 5.1.3 打破产业转移的门槛,促成转移
  • 5.1.4 安抚承接产业,促成新一轮虹吸
  • 5.2 “点——轴”都市圈模式
  • 5.2.1 “点——轴”都市圈模式的机理
  • 5.2.2 “点——轴”都市圈模式的实证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6.2.1 本文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廉价劳动力工厂背后的产业转移理论[J]. 管理观察 2016(36)
    • [2].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J]. 甘肃理论学刊 2015(03)
    • [3].国际产业转移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 经济学动态 2015(06)
    • [4].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J]. 商 2013(03)
    • [5].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J]. 商场现代化 2013(20)
    • [6].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33)
    • [7].产业转移理论述评及其发展趋向[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01)
    • [8].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J]. 时代金融 2013(15)
    • [9].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4)
    • [10].基于劳动力流动和比较优势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比较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4)
    • [11].马克思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10)
    • [12].产业转移理论及模式评价[J]. 政策 2008(11)
    • [13].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J]. 时代金融 2016(09)
    • [14].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5)
    • [15].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综述[J]. 企业家天地 2008(12)
    • [16].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适用性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5)
    • [17].国内外主要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与评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8].读者圆桌[J]. 世界博览 2008(10)
    • [19].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8)
    • [20].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中国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对外经贸 2012(03)
    • [21].我国中西部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12)
    • [22].有容乃大[J]. 摩托车信息 2008(16)
    • [23].探讨产业转移中的人型理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04)
    • [24].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04)
    • [25].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J]. 东南亚纵横 2010(06)
    • [26].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09(04)
    • [27].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龙游县发展策略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7)
    • [28].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经济发展[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1(03)
    • [29].资本积累、空间修复与产业转移[J]. 经济学家 2016(08)
    • [30].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6)

    标签:;  ;  ;  ;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