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花范万顺安国琴王喜梅(古浪县人民医院733100)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于子宫腔内壁以外的部位,多发生于30-40岁妇女,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术及各种节育手术的增多,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因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的部位及异位内膜的功能不同,其症状差异也较大。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痛经、性生活疼痛、月经异常、腹部切口部位肿块及不孕等,在发现这些症状时就应及时进行检查、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看法及认识
【中图分类号】R71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31-01
本文回顾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623例剖宫产术后病例中,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5例,尤其对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有如下看法及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年内的623例剖宫产妇女中,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年龄20-38岁,大多自觉症状明显。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
1.2方法
使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充盈膀胱后采取平卧位检查。
2结果
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5例患者中,异位于卵巢者10例,异位于子宫肌层者8例,异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韧带处3例,异位于腹壁手术切口部位2例,其它部位2例。对子宫内膜异位于腹壁手术切口的2例患者,其中一例患者为25岁,剖宫产术后2年,症状为月经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胀痛,疼痛可忍受,经期过后疼痛自行消失。前来我院就诊,查体时在切口处可触及一约2×3cm的肿块,活动可,触痛不明显,彩超检查,可在腹壁肿块处采集到棒状阴影;另一例为23岁的年轻患者,剖宫产术后一年,术后四月,随着月经来潮,腹壁切口上缘出现胀痛,呈周期性改变,并且疼痛逐渐加剧,自己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包块。来我院就诊,经彩超检查,初步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两例患者均住院手术治疗,手术顺利,痊愈出院,切除标本送查病检,回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3讨论
3.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医源性引起子宫内膜异位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一直有关。本组25例患者均有手术史,表明妇产科手术与内异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实施妇产科手术时,一定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步骤,避免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种植。
3.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本组资料显示,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典型临床表现:①有经腹妇产科手术史;②腹壁切口处肿块;③多数肿块与月经相伴的轻度周期性胀痛,少部分无临床症状。此肿块生长速度较慢,这可能因为切口处纤维组织增生,疤痕皱缩使周围的神经末梢缠结而降低其兴奋性,同时局部血供减少,使异位内膜对激素反应逐渐减弱,病变趋向静止所致。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检查有部分为囊性,有部分为囊实性,诊断是否需要CT检查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尚存在较多争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我们认为无临床症状的腹壁切口肿块有必要行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可能,而有剖宫手术史和盆腔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有与经期相伴的周期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查体腹部其切口肿块,此种病例可以不行辅助检查。
3.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为1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楚比较困难,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ideas纤维组织,切除范围应按肿瘤切除对待,以保证无残留异位病灶。班组资料现显示,只要认为术中病灶切净,术后不给辅助药物治疗。与其它部位内异症相比,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病。
3.4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子宫内膜种植与内异症发生有关,这两例病例中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均有剖宫史,为防止以上情况的内膜腹壁种植,我们的经验:①剖宫产时,注意切口盆腹腔的保护,缝合子宫肌层时不能穿透内膜层。②缝合子宫肌层的可吸收线,不可再缝合其它组织,如腹膜层、肌层、筋膜层等。③擦拭过宫腔的敷料不可在腹壁切口缘重复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