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变态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富马酸卢帕他定,抗变态反应药物,药理作用,药动学
抗变态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婧芝,熊玉卿[1](2011)在《抗变态反应药物富马酸卢帕他定的药理及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富马酸卢帕他定是一种长效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及H1受体双重拮抗剂,它通过特异性阻断上述受体而抑制过敏反应,于2003年3月首次在西班牙上市,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文中就其药理作用、药动学及其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1年20期)
周瑾,闫宇邱,顾柯[2](2011)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态反应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可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致死。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变态反应病的治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迅速缓解急性症状;二是预防发作,防止(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1年09期)
付翔[3](2011)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与报道,对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警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1年12期)
段吉年,谷祥富[4](2010)在《我院2009年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我院抗变态反应药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9年抗变态反应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我院使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有11种,使用频次列前3位的依次是依巴斯汀片、富马酸酮替酚片、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销售金额排序列前3位的是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结论:我院抗变态反应药使用较合理。(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陈婕,曹伟,程泽能[5](2008)在《与抗变态反应药物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态反应是抗原或半抗原作用于机体靶细胞或靶器官,通过免疫学机制而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即病理性的免疫反应。目前,变态反应病的治疗主要分为抗组胺药和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两大类。抗组胺药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曲吡那敏、异丙嗪、特非那定等。该类(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08年05期)
李英梅[6](2008)在《常用抗变态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1苯海拉明1.1临床表现常见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共济失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老年患者可发生反应迟钝、头晕等。少见的有气急、胸闷、咳嗽、肌张力障碍等。有报道给药后可发生牙关紧闭并伴喉痉挛。偶可引起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及心律紊乱。中毒反应:婴儿与儿童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期刊2008年02期)
陶文伟[7](2006)在《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抗变态药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药物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以及在抗变态药物中的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论文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合成了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并对其反应进行了研究。(2)合成了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胺(莫达非尼),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羟胺(阿屈非尼)及其衍生物。(3)合成了2-[2-(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盐酸盐(西替利嗪盐酸盐)。在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胺(莫达非尼)和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羟胺(阿屈非尼)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中,先由苯甲酰氯进行傅克反应得到二芳基甲酮,还原得到二芳基甲醇,由二芳基甲醇制得二芳基甲硫醇后,直接与氯乙酸酯进行硫-醚化反应,然后氨解,双氧水氧化,得到目标产物。在盐酸西替利嗪药物的合成中,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合成收率的影响,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胺(莫达非尼)和2-(二苯基甲基亚硫酰基)乙酰羟胺(阿屈非尼)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中,是我们首次设计的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在合成2-[2-(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盐酸盐(西替利嗪盐酸盐)的反应过程中,我们采用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醇和氢化钠反应,然后加入氯乙酸的方法合成抗组织胺药西替利嗪,用氢化钠代替叔丁醇钾反应,简化了生产工艺。同时讨论了在反应过程中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6-05-01)
向琳,汪彬,王虹,丁玉峰[8](2005)在《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利用情况,探讨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方法采用药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方法,对2000~2003年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进行用药金额排序,并对药物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001~2003年用药总金额分别比2000年上升8.98%,21.21%和25.34%;用药金额排序前3位药品的消耗金额大于全部用药金额的90%。2001~2003年总DDD s分别比2000年增长25.83%,57.92%和39.74%;2003年总DDD s比2002年有所下降;DDD s增长较快的是咪唑斯汀和酮替芬;西替利嗪的DDD s占总DDD s的比率最大,但波动也较大。该院临床医生选用较多的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氯雷他啶、西替利嗪、曲普利啶、阿司咪唑、咪唑斯汀、赛庚啶、酮替芬等。结论该院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少数药物的使用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应注意药物使用的效果与成本比。(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05年12期)
刘付华,谭常兰[9](2005)在《抗变态反应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态反应是抗原或半抗原作用于机体靶细胞或靶器官,通过免疫学机制而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即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四型[1]。本文概述四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临床症状以及五类抗变态反应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1变态反应的分类1.1第Ⅰ型变态(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05年05期)
刘晓玲,邢志敏,高志红[10](2005)在《抗变态反应药物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及嗜酸粒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炎性递质白叁烯和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较白叁烯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EOS),并记录用药后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整体状况的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相近;组胺和白叁烯在病理生理学上均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炎症递质,两者均是通过影响EOS聚集、活化和减少特异性IgE的形成而发挥作用;白叁烯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5年08期)
抗变态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态反应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可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致死。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变态反应病的治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迅速缓解急性症状;二是预防发作,防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变态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婧芝,熊玉卿.抗变态反应药物富马酸卢帕他定的药理及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1
[2].周瑾,闫宇邱,顾柯.抗变态反应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刊.2011
[3].付翔.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
[4].段吉年,谷祥富.我院2009年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
[5].陈婕,曹伟,程泽能.与抗变态反应药物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J].中南药学.2008
[6].李英梅.常用抗变态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8
[7].陶文伟.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抗变态药物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6
[8].向琳,汪彬,王虹,丁玉峰.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2005
[9].刘付华,谭常兰.抗变态反应药物[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
[10].刘晓玲,邢志敏,高志红.抗变态反应药物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及嗜酸粒细胞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