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功能化聚乳酸膜的构建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

表面功能化聚乳酸膜的构建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

论文摘要

组织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体,而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增殖、分化等行为主要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因此不同表面性质材料的制备及其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由于材料制备方法及表面改性技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关于材料不同表面性质对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仍以相对较易实现功能化,但在组织工程领域应用并不广泛的材料为基底,如聚苯乙烯(PS)、石英等,而以常用的生物材料例如聚乳酸(PLA)为基底进行的研究则较少报道,而后者恰恰对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更具有实际意义。为了探讨常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表面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目前组织工程领域常用的PLA为基质,考察了表面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PLA膜对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为今后研制生物相容性良好的PLA材料与细胞的复合支架探索一些理论基础和实际技能。为了较系统的研究材料表面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系列表面形态和化学组成功能化的PLA膜。首先是在单模微波有机合成仪中,采用有别于传统减压封管热聚合的微波聚合方式,在常压氮气保护下合成了分子量约为4.86×104和10.47×104的PLA。其次,以此为原料,采用SNS(Solvent-Non-Solvent)技术构建了微孔孔径介于1μm—20μm的PLA膜和PS膜,并以多孔PS膜为模板,制备了表面具有微岛结构的PLA膜,微孔孔径的大小以及孔密度可通过改变溶液的浓度、非溶剂组成、环境温度和溶剂的挥发速率等方法进行控制。最后采用光氧化接枝法,以过氧化氢为光氧化剂,在紫外光辐照下成功的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Am)、丙烯酸羟乙酯(HEA)等亲水性单体接枝到PLA膜表面,从而在PLA膜表面引入了羧基、酰胺基以及羟基等基团,接触角测定显示这些极性基团的引入改善了PLA膜的亲水性,提高了材料的表面自由能。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不仅材料与骨细胞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而且材料表面性质对矿化性能及胶原蛋白吸附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因此本论文首先系统的研究了材料表面性质对生物矿化及胶原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对PLA膜的诱导矿化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纯PLA膜表面由于缺少成核位点而不利于矿化产物的形成,小分子量的PLA由于其表面羧基密度大于高分子量的PLA而矿化沉积的产物相对较多;对于物理形貌功能化的表面,具有1μm微岛结构的PLA膜上有大量的结晶性矿化物产生,显示此结构的表面有利于促进矿化产物的沉积,而另外三种形貌的表面均未见到有明显的结晶性矿化产物形成,其中又以20μm微孔结构的表面沉积的钙磷盐最少;对比不同基团功能化的表面,所引入的三种极性基团由于带有负电荷,因此能够诱导大量的结晶性钙磷产物形成,X射线衍射(XRD)显示此产物为具有一定结晶性的羟基磷灰石(HA)。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探讨了PLA膜的分子量及表面基团对胶原蛋白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胶原蛋白的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胶原蛋白在引入功能化基团的表面能够更快的达到吸附平衡,并有较强的吸附力;对比三种功能化基团表面,胶原蛋白在羧基化表面的PLA膜上的吸附量最大;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显示在小分子量PLA上吸附的胶原蛋白较少,呈弯曲状,而在较大分子量PLA上的胶原吸附量则相对较多,部分胶原蛋白形态呈直线形;在基团功能化表面,胶原蛋白在羧基化表面呈密集的网状分布,显示羧基化的表面有利于胶原蛋白的吸附。对成骨细胞在不同PLA膜表面的相容性评价显示,低分子量的PLA比高分子量PLA更有利于细胞粘附,但因前者的降解速率过快,对细胞的长期生长不利;表面具有微孔及微岛结构的PLA膜有利于细胞的粘附与铺展,但对细胞的增殖性能贡献不大。虽然细胞有贴壁的特性,但对直径小于20μm的微孔及微岛结构,细胞伪足均不会沿着孔壁及岛壁贴附生长,而是在微孔及微岛上方铺展;而对于不同表面基团的PLA膜,不论是细胞的粘附与铺展还是细胞的增殖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又以引入酰胺基的PLA膜的细胞相容性最好。最后,本研究还创新性的探讨了不同性质PLA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诱导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诱导剂的存在下,BMSCs在纯PLA膜上均能够正常的向成骨细胞分化,而对于不同形貌的PLA膜,1μm微岛结构的表面对BMSCs分化性能的影响与纯PLA膜相似,而另外三种形貌则不同程度的对BMSCs朝成骨细胞分化产生抑制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PLA膜表面引入酰胺基不仅能够促进BMSCs的诱导分化,甚至在无诱导剂的作用下,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诱导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功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
  • 1.1.1 组织工程基本原理
  • 1.1.2 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
  • 1.2 细胞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1.2.1 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其相互作用
  • 1.2.2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作用
  • 1.2.3 蛋白质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
  • 1.2.4 材料表面性质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1.3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 1.3.1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的意义
  • 1.3.2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
  • 1.4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思路
  • 第二章 聚乳酸的常压微波辐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微波作刚下的PLA的合成
  • 2.2.3 产物PLA的表征与性能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条件对PLA分子量的影响
  • 2.3.2 聚合产物的结构表征
  • 2.3.3 聚合产物的热性能分析
  • 2.3.4 不同分子量PLA膜的表面亲/疏水性和自由能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面微孔及微岛结构PLA膜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表面微孔及微岛结构聚合物膜的制备
  • 3.2.3 微孔及微岛结构表面聚合物膜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LA分子量对表面微孔形态的影响
  • 3.3.2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表面微孔形态的影响
  • 3.3.3 非溶剂组成对表面微孔形态的影响
  • 3.3.4 环境温度对表面微孔形态的影响
  • 3.3.5 溶剂挥发速率对表面形态的影响
  • 3.3.6 微岛结构PLA膜的表面形态观察
  • 3.3.7 表面形貌对PLA膜亲/疏水性及自由能变化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化基团对PLA膜表面的修饰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功能化PLA膜的制备
  • 4.2.3 功能化PLA膜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处理条件对材料表面过氧基团密度的影响
  • 4.3.2 接枝聚合后PLA膜的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 4.3.3 处理条件对AA接枝聚合密度的影响
  • 4.3.4 光氧化接枝处理条件对PLA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4.3.5 接枝膜表面的亲/疏水性及表面自由能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性质PLA膜对矿化及胶原吸附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SBF及胶原溶液的配制
  • 5.2.3 不同性质PLA膜的仿生矿化表征
  • 5.2.4 不同性质PLA膜对胶原吸附的影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LA表面矿化层的SEM观察
  • 5.3.2 矿化层成分的XRD分析
  • 5.3.3 胶原蛋白在PLA膜表面吸附量的QCM测定
  • 5.3.4 胶原蛋白吸附的AFM观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性质PLA膜的成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成骨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6.2.3 不同性质PLA膜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6.3.2 不同性质PLA膜的成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性质PLA膜对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与仪器
  • 7.2.2 不同性质PLA膜对BMSCs分化性能的影响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BMSCs在不同PLA膜上生长的形貌观察
  • 7.3.2 B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分化的ALP染色观察
  • 7.3.3 B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分化的ALP定量测定
  • 7.3.4 BMSCs分化的钙结节形态染色观察
  • 7.3.5 BMSCs在完全培养基中的ALP定性及定量测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的不足及后继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校科研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表面功能化聚乳酸膜的构建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