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吴地自古文化昌盛,流派纷繁。清朝乾嘉时期,吴门学派、吴中诗派先后崛起。本文即以两个流派为研究主体展开论述,在探讨学术与文学互动的同时,以期廓清吴地自明以后的文风文脉。本文共分八章展开立说。绪论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作一概括,在考察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明晰本文研究方法。文章以明代至民初为时间区域,以对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的互动探讨为主体,考察吴地明以后逐渐形成的学术生态和文脉传统;通过学派和诗派的对比研究,对学术与文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考察。第一章探讨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的地缘学关联。在考察吴门学派、吴中诗派各自依据地缘发展其流派的同时,对吴门学派和吴中诗派因地缘而产生的连结进行概述。第二章论明代以前的吴地文学与学术。由对明前学术、文学生态的概述,突出明前就已经初具雏形的文人结社交游、学者讲学传经风气,明晰吴地后代学术、文学的前缘和传统。第三章主要论述吴门学派的学术思想。文章以吴派诸将为主线展开论述,强调惠有声、惠周惕、惠士奇对家传经学的开山作用,对惠栋在吴派的“集大成”性进行探究,对吴派后学江声、余萧客的经学主张展开论述,对江藩和《汉学师承记》在吴派后学中的辐射进行考察。第四章则集中对吴门学派的学术成就展开论述。吴派在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疏通典籍、对前代文献整理方面也卓有成就,其对经学、训诂学、史学典籍的整理不仅细致严谨还“卓有一家之言”;最后,吴派学风严谨,讲求“实事求是”、“通经致用”。第五章将吴中诗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学思想内涵。论述自惠周惕、惠士奇的诗论和创作始,继而分别对王鸣盛的“以才辅学,以韵达情”、钱大昕的“四长’之说”和王昶的“温柔敦厚”做诗论和创作上面的概述,最后对“吴中七子”这一吴中诗派主力中的其他诸家的诗作诗论进行简要的探讨。第六章以吴中诗人群体的文学成就为主体,强调乾嘉时期吴地诗人在开拓诗论视野和前代文献整理上做出的贡献。吴中诗人群体们在诗歌创作中以经史之学、训诂之学入诗,同样推进了清代“学人之诗”的发展。第七章,分两节对吴门学派与吴中诗派的互动进行研究。第一节对学术和文学的连结进行统论,兼论学术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深入展开对乾嘉时期吴地流派的互动研究,具体阐述吴派对吴中诗派的影响以及吴派在吴中诗派中的回响。第八章以晚近的吴地学术与文学为题,对晚近的学风和流派做一介绍,对晚近中国学风的嬗变、文学的“近代化”进行简要论述。结论以现当代的学术与文学祈向的反思结束,对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本身展开探讨,以期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有所帮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昌诗派:本土写作的两种文化向度[J]. 星星 2017(17)
- [2].认知诗学视阈下的二战后美国诗歌流派[J]. 长江丛刊 2017(26)
- [3].“珞珈诗派”与珞珈山上的文学传统[J]. 星星 2017(23)
- [4].顾城及朦胧诗诗派的时代影响[J]. 文化学刊 2020(03)
- [5].论边贡对“济南诗派”的意义[J]. 长春大学学报 2016(09)
- [6].象征诗派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探讨[J]. 明日风尚 2019(03)
- [7].新生代诗歌社团“口语化”创作现象探析——以“他们”诗派为例[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11)
- [8].浅析象征诗派的文学史意义[J]. 学园 2018(18)
- [9].理学诗与理学诗派辨析[J]. 作家 2008(04)
- [10].试论元代浙东诗派[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1].福建漳浦县第五届诗人节“新死亡诗派主要作品”研讨会摘要[J]. 诗歌月刊 2015(09)
- [12].新死亡诗派的特征[J]. 福建文学 2014(03)
- [13].20世纪闽中诗派研究[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02)
- [14].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1)
- [15].梁溪诗派述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6].国内语言诗派研究述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7].“巴山诗派”构建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03)
- [18].宋代理学诗派的诗学观及其文学地位[J]. 兰州学刊 2016(03)
- [19].对新死亡诗派命名的深刻印象[J]. 福建文学 2014(03)
- [20].再谈新死亡诗派的诗写[J]. 福建文学 2014(03)
- [21].“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的比较分析[J]. 职业技术 2013(12)
- [22].反思“焦虑的语义”与诗意的失效性——关涉新死亡诗派的语词性质问[J]. 诗歌月刊 2012(09)
- [23].朦胧诗派[J]. 文学界(原创版) 2010(06)
- [24].有意为派:韩愈诗派意识的表现方式及其价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5].从“朦胧诗派”的流转看当代诗歌价值重构[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04)
- [26].昭阳诗派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27].宋代理学诗派三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
- [28].草原钢城诗派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境界初探[J]. 职大学报 2017(03)
- [29].论李商隐与晚唐绮丽诗派[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30].“江右诗派”的雅正趣尚与明初诗坛的文治理念[J]. 北方论丛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