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原诗》研究

叶燮《原诗》研究

论文摘要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集大成者。自30年代以来,叶燮诗学从研究方法和内容都经历了大的变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学科建设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叶燮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显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变”为视角,以“关系”为《原诗》理论生成的逻辑脉络,以《原诗》写作运思方式为轴心,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原诗》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从而加深了《原诗》理论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认识,拓宽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性转换的现实性视域。导论,通过对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本论文以作者的运思方式为切入点,以“关系”做为叶燮展开具体论述的框架,对《原诗》进行文化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特质分析,从而为《原诗》之“是”和之所以“是”的理论背景提供了综合性审视空间。论文第一章,以“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陈熟生新”,为《原诗》关系之变的逻辑思路,进行诗变前提论、相对论、分期论、尺度论的内涵分析,从而对关系之变的求真内涵进行诗歌批评发展形态阐释。同时,通过对历代诗歌批评论的否定,叶燮不仅展示了诗变的关系内涵,而且诗歌批评的潜在真实标准,也随之建立。论文第二章,以“才、胆、识、力”为中心,对诗人主体论进行中西比较式研究,并以“才、胆、识、力”作为“知行合一”关系的进一步体现,进行了历史综合性探讨,其中,才的先验基础性、识的后验前提性、胆的依托性、力的完成性,是叶燮诗人主体论的主要内涵,力的完成性,是中西诗学主体创作论的汇通和体现。论文第三章,以“情”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为特质,对主客体论的逻辑基础、意境生成,进行以体验为主导,以想象为主线,以突破现实关系为主旨的“理、事、情”主客体论还原,其中,情的统和性,理的体验性,法的辩证性,是“理、事、情”说成立的关键,从而诗歌本体呈现出哲理本体、情感本体、历史本体交相为一的多元特质。论文第四章,以诗歌流变论为中心,以叶燮的儒家人格道德批评论为先导,社会历史批评为主线,艺术审美批评为高下,进行批评方法的哲学性、科学性、学科性历史探讨,由此,叶燮诗歌批评论不仅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特质,而且以“境”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规范,成为叶燮审美艺术批评的核心,展示了诗歌批评的学科性动态演变过程。论文第五章,以《原诗》的文化学意蕴为中心,进行了以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以史为中心的经验方法论、以对话体为机制的圆通性理论文化学意义探讨,从而凸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理性精神、经验实证主义认知结构、致用型语言观的文化学存在背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现状、框架、视域
  • 一 叶燮生平简介与诗学研究意义
  • 二 叶燮诗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 三 本文的理论框架
  • 四 文化学视域下的《原诗》
  • 第一章 叶燮《原诗》的系统性:变的关系和关系之变
  • 第一节 叶燮诗“变”的关系内涵
  • 第二节 诗“变”理论综述
  • 第三节 叶燮关系之变的意义
  • 第二章 诗歌创作论:“才、胆、识、力”的主体关系
  • 第一节 志士之诗:当下现实的关注性
  • 第二节 胸襟:诗人面目和诗歌情感的二维拓展
  • 第三节 “才、胆、识、力”的综合体现性
  • 第四节 神明:心灵的运筹性
  • 第三章 诗歌创作论:缘于“情”的主客体关系论
  • 第一节 “情”的统合性
  • 第二节 “理”的体验性
  • 第三节 “法”的辨证性
  • 第四节 叶燮主客体关系论的意义
  • 第四章 诗歌批评论:流变关系中的多元批评形态
  • 第一节 儒家伦理道德批评论
  • 第二节 以史为中心的社会历史批评
  • 第三节 以“境”为中心的艺术审美批评
  • 第五章 叶燮诗学的文化学探究
  • 第一节 “冥漠恍惚之境”和“天人合一”
  • 第二节 方法论意识:原始以表末的历史意识和“正负”结合的方法论
  • 第三节 结构特色:对话体的圆通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中文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方回诗歌批评的方法[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诗有时,批评有时——谈作为诗歌批评家的一行[J]. 南方文坛 2017(06)
    • [3].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读《阅读的姿势》[J]. 博览群书 2015(02)
    • [4].宏大关切下的热情与冷静——论何言宏的诗歌批评[J]. 诗林 2020(05)
    • [5].家族挽歌与时代之恸[J]. 扬子江诗刊 2017(01)
    • [6].作为诗歌批评家的翁方纲[J]. 文史知识 2017(06)
    • [7].略论梁启超诗歌批评的现代转型[J].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 2011(00)
    • [8].论新世纪诗歌批评的文体意识重建[J]. 山花 2016(13)
    • [9].“诗歌批评与细读”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1)
    • [10].浅谈诗歌批评危机与误区[J]. 青春岁月 2014(01)
    • [11].当下诗歌批评的问题与出路[J]. 青年文学家 2012(18)
    • [12].诗歌批评与研究的误区[J]. 红岩 2010(01)
    • [13].诗歌批评应该是一种生活批评[J]. 诗选刊 2010(07)
    • [14].诗歌批评应该是一种生活批评[J]. 黄河文学 2010(Z1)
    • [15].诗中皆有我在——论郑献甫的诗歌批评思想[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16].直面灵魂的寻美诗者——论刘波的诗歌批评[J]. 长江文艺评论 2016(04)
    • [17].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与入心的当代诗学探索——关于崔修建《1978—2008:中国先锋诗歌批评研究》[J]. 文艺评论 2015(01)
    • [18].古代诗歌批评视域中的“奇”美[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9].从问题和历史出发的“第三只眼”——论叶橹诗歌批评的启示与意义[J]. 诗探索 2018(07)
    • [20].钱谦益诗歌批评方法——香观说[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中唐西晋诗歌批评简论[J]. 前沿 2012(07)
    • [22].诗歌批评应该面对灵魂[J]. 博览群书 2012(03)
    • [23].浅论当下诗歌批评的误区[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10)
    • [24].“文革”后内蒙古诗歌批评综论[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5].呼唤“纯棉”的诗歌批评[J]. 南方文坛 2009(05)
    • [26].林莽论——兼及当代诗歌批评的“生长性”问题[J]. 南方文坛 2019(01)
    • [27].民间性、口语及其他——论赵金钟诗歌批评的关键词意识[J]. 诗林 2020(04)
    • [28].旋转木马上的蒙面者——对新世纪以降诗歌批评的批评[J]. 中国诗歌 2010(12)
    • [29].论唐湜诗歌批评语言的“轻”与“重”[J]. 大众文艺 2013(08)
    • [30].以理性探寻纯净的诗意——罗振亚诗歌批评与创作探微[J].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1)

    标签:;  ;  ;  ;  

    叶燮《原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