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视频编码传输速率控制技术研究

可伸缩视频编码传输速率控制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视频编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视频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视频应用环境具有终端设备多样、网络形式异构和用户需求复杂等特点,给网络视频应用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用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视频传输技术,而寻求更加便捷和有效的视频通信方法。视频传输过程会极大影响终端用户的视频重建质量。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传输信道的带宽是受限且时变的,速率约束是影响视频传输的主要因素之一。视频传输速率控制是解决视频码流在时变信道传输时可能造成接收端视频主客观质量下降的有效方法。研究视频的传输速率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深入分析近年来流行的视频传输技术实时传输协议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和基于HTTP的动态自适应流媒体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可伸缩视频编码SVC (Scalable Video Coding)国际标准,研究相应的传输速率控制技术,以解决不同应用环境下视频的可靠传输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给出分组交换网络基于数据包速率的传输特性;本文对基于分组交换网络的视频传输过程进行分析,针对视频传输过程的特性进行合理简化,对影响网络丢包率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网络丢包率较低的情况下,若突发数据长度与队列缓冲区长度近似,则网络丢包率与码流数据包速率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相同数据包速率的码流对网络拥塞造成的影响基本相同。该结果指出低丢包率环境下视频传输更为有效的性能衡量标准,为传输速率控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比较标准。2.提出针对不同应用环境的速率控制方法;基于已有的针对分组交换网络传输特性的研究结果,针对视频在高拥塞有线网络上传输的情况,提出了拥塞感知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中等粒度质量可伸缩MGS (Medimum Grain Scalability),在不加剧传输网络拥塞状态从而不引起数据包丢失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接收端视频重建质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平均0.4dB的性能提升。针对视频传输时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转换过程,提出了自适应的数据包封装方法。该方法通过综合考虑无线网络比特错误与数据包长度的关系,以及视频码流不同部分重要性的差异,有效利用无线信道的传输带宽,从而提高接收端视频重建质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平均0.72dB的性能提升。针对网络严重拥塞出现数据包丢失的情况,综合分析已有前向纠错编码的优缺点,提出了全新的帧内前向纠错保护方法IP-FEC (Internal Packet FEC)。提出的IP-FEC可以在不增大网络丢包率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错误保护能力。同时,提出的IP-FEC与传统的FEC方法可以简单级联,从而保证不与现有系统相冲突。实验表明,提出的IP-FEC方法相比于无FEC情况,在3%丢包率情况下可以获得平均4.7dB的性能提升,在5%丢包率情况下可以获得平均4.9dB的性能提升;相比于增加10%校验数据包的FEC方法,在3%丢包率情况下可以获得平均1.1dB的性能提升,在5%丢包率情况下可以获得平均1.7dB的性能提升。3.提出DASH上的基于的SVC快速码流切换方法本文基于最新的DASH视频传输方法,分析了现有网络条件下视频通信的困难,针对网络缓冲区较小和缓冲更新算法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预测更新算法。通过估计用户选择节目内容和用户信道带宽变化的转移概率,给出了近似最优基于SVC的缓冲更新算法。实验表明,提出的自适应更新算法在用户以较大概率切换节目的场景下可以提升平均约12.6%的缓存命中率,同时在其它场景下提供不弱于现有算法的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以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编码和视频传输基础
  • 2.1 视频编码原理
  • 2.2 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 2.2.1 第一代视频编码标准
  • 2.2.2 第二代视频编码标准
  • 2.2.3 第三代视频编码标准
  • 2.3 H.264/AVC及可伸缩视频SVC
  • 2.3.1 H.264/AVC
  • 2.3.2 可伸缩视频编码SVC
  • 2.4 数字视频传输技术简介
  • 2.5 基于RTP的视频传输技术
  • 2.6 基于HTTP的视频传输技术
  • 2.6.1 HTTP渐进式下载
  • 2.6.2 HTTP自适应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组交换网络的传输特性研究
  • 3.1 背景介绍
  • 3.2 分组交换路由模型
  • 3.3 码流特性与丢包率的关系
  • 3.4 实验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VC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 4.1 背景介绍
  • 4.1.1 头信息格式
  • 4.1.2 数据包封装方法
  • 4.1.3 RTP传输过程
  • 4.2 基于MGS的拥塞感知速率控制方法
  • 4.2.1 背景介绍
  • 4.2.2 算法流程
  •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基于MGS的自适应封装方法
  • 4.3.1 背景介绍
  • 4.3.2 算法流程
  •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包内前向纠错方法
  • 4.4.1 背景介绍
  • 4.4.2 算法流程
  •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自适应流媒体
  • 5.1 背景介绍
  • 5.2 快速码流切换方法
  • 5.3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智能视频编码[J]. 人工智能 2020(02)
    • [2].3D视频编码原理简介[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06)
    • [3].混合云可扩展视频编码的视频直播机制研究[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7(07)
    • [4].刍议网络通信中的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J]. 通讯世界 2016(01)
    • [5].基于高效率视频编码标准的多核并行解码算法[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06)
    • [6].新一代可伸缩视频编码标准:背景、特征、技术及其应用[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5(10)
    • [7].高效视频编码关键技术浅议[J]. 信息系统工程 2018(05)
    • [8].基于3D高效率视频编码背景的信息隐藏算法[J]. 计算机应用 2017(06)
    • [9].基于零块分析的高效视频编码通信[J]. 光电子·激光 2017(08)
    • [10].一种面向新一代可伸缩视频编码的上采样设计[J]. 电视技术 2015(23)
    • [11].移动自组网的可伸缩视频编码研究[J]. 电子技术 2015(10)
    • [12].基于感知的视频编码方法综述[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2)
    • [13].是否使用可伸缩视频编码(英文)[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13(11)
    • [14].分布式信源编码在视频编码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2(01)
    • [15].可伸缩视频编码标准中的差错控制[J]. 通信技术 2010(03)
    • [16].非平衡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的研究[J]. 电视技术 2010(S1)
    • [17].分布式视频编码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电信科学 2009(09)
    • [18].MPEG-4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研究[J]. 科技风 2009(17)
    • [19].分布式视频编码方法研究[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03)
    • [20].超高清时代的视频编码分析及展望[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0(02)
    • [21].面向3D呈现的有损和无损混合深度视频编码[J]. 光电子·激光 2017(02)
    • [22].质量可伸缩高性能视频编码中增强层快速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02)
    • [23].分布式视频编码中关键帧丢失错误保护[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7(05)
    • [24].屏幕内容视频编码的技术与标准[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25].三足鼎立 硬件视频编码谁更优[J]. 现代计算机 2011(05)
    • [26].压缩感知及其在图像和视频编码中的应用[J]. 电视技术 2012(01)
    • [27].基于自适应分组与压缩感知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方法[J]. 微型机与应用 2012(15)
    • [28].分布式视频编码的特点及其优劣性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
    • [29].基于帧的多描述视频编码及其错误隐藏[J]. 光子学报 2010(05)
    • [30].基于运动矢量可分级的视频编码方法[J]. 电视技术 2010(04)

    标签:;  ;  ;  ;  ;  ;  

    可伸缩视频编码传输速率控制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