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马逸飞,丁渭平,王铃燕,张闻见,杨明亮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马逸飞,丁渭平,王铃燕,张闻见,杨明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与波,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马逸飞,丁渭平,王铃燕,张闻见,杨明亮[1](2018)在《双筒液力减振器示功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及结构特征,运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减振器一维仿真模型。以某型国产车用减振器的结构参数为例进行了仿真,结合减振器台架性能试验进行多个工况下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运用AMESim所搭建的仿真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车用液力减振器的真实工作情况。运用该仿真模型可以较为全面地研究覆盖节流阀片刚度、节流孔面积和充气压力等25个减振器常规设计参数在多个典型运动工况下对示功特性的敏感性大小及变化趋势。为普通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的开发及改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3期)

王祥,田雪,王宏伟,孙晓帮[2](2016)在《双筒式液力减振器异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某车型悬架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进行整车道路试验及台架试验。利用时频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得出减振器异响源是减振器本身和异响声音的频率;利用力锤模态试验求出减振器部件和组合部件模态固有频率,分析出异响噪声源。对减振器异响噪声控制方面和试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李超[3](2015)在《基于ADINA的筒式液力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筒式液力减振器是现代车辆广泛采用的一类减振装置,对汽车的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上减振器的设计开发主要以经验设计和实验修正为主。随着计算机及仿真技术的发展,采用数值方法建立和求解减振器的分布参数模型正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和设计模式。本文以新型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业的流-固耦合软件ADINA,进行了减振器分布参数模型的相关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的结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建立了减振器的数学模型。以减振器的工作过程和阻尼力的产生机理为基础,建立减振器的数学模型并与实验对比验证,为后续的仿真分析奠定基础。2、对减振器复原行程复原阀未开启状态下的阻尼特性进行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应用CFD数值方法,建立了减振器低速工况下复原阀开阀前的流场模型,建立减振器在该工况下的阻尼力数学模型,并与CFD仿真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了减振器低速工况下关键节流区域的流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减振器活塞常通节流孔结构参数对减振器低速特性的影响。3、对比分析了减振器环形阀片分别基于大挠度和小挠度理论的解析计算式。首先推导了减振器环形阀片基于两种理论的变形解析式及相应的迭加阀片等效厚度计算式;其次,以推导的解析计算式为基础,结合数值仿真实验,对比验证发现在减振器工作过程中,使用环形阀片大挠度解析式计算阀片变形较为准确。4、对减振器复原阀片开阀后的中高速工况下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进行流-固耦合仿真分析。分别建立了中高速工况下减振器的流场模型和结构场模型,探讨了建模及求解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将仿真结果与减振器数学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吴英龙,赵华,王萌,张国刚[4](2013)在《双筒液力减振器节流特性试验和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减振器的节流特性及阻尼力异常波动的原因,试验和仿真研究了减振器液压变化历程和阀片受力过程.设置子循环能减少计算量,同时会造成液压剧烈波动的假象.经拟合处理,设置子循环的液压速度过程曲线能表示阻尼力速度特性.开阀前,118减振器的节流由常通孔决定;开阀后由阀片与活塞间的缝隙决定.阀片的应力分布明显分为3层,不能认为阀片全面积受均匀分布的液压作用.结果表明:阀片与弹簧座接触方式的转变是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丁伟[5](2013)在《筒式液力减振器多场耦合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筒式液力减振器(下文简称减振器)是现代陆地车辆悬挂系统广泛使用的减振元件,其动态特性与整车性能关系紧密;随着车辆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减振器动态特性的预测分析越来越受到减振器生产厂商的重视。而减振器动态特性的预测分析涉及到流-固-热等多物理场耦合动力学仿真问题。本课题以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为研究对象,运用CFD、FSI及TMC等CAE工具,对减振器动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减振器动态特性研究方法总结。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减振器动态特性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其中涉及减振器仿真分析模型的种类、发展趋势及各类模型的研究范围以及优缺点。2.通过台架实验获得减振器动态特性参数变化特征。从研究对象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入手,结合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经典理论,对阻尼力各组份进行分析并建立计算方程;在以上基础上制定减振器台架实验方案,得到减振内部摩擦力、阻尼力随活塞速度及环境温度的变化特征。3.结合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CFD技术,完成低速工况下减振器复原阻尼力的计算并得到内部流场的分布特征。将低速工况下各阀、孔等的节流损失进行归纳分类,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复原阻尼力随活塞移动速度的变化曲线;运用ADINA-CFD模块建立减振器内流场计算模型,分析减振器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借用CAE技术,得出活塞常通孔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减振器初次开阀前复原阻尼力的影响规律。4.以流-固耦合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利用ADINA-FSI模块建立减振器复原行程计算分析模型,对复原阻尼力进行预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对模型中阀片接触非线性、预紧力加载、耦合面网格划分原则以及计算收敛性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利用FSI模型,分析复原阀片组刚度变化特征以及刚度变化对复原阻尼力带来的影响。5.利用ADINA-FSI及ADINA-TMC模块建立减振器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得到流-固耦合作用下减振器工作缸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并揭示温升机理。本课题的创新在于:1.有别于前人的研究,运用CFD方法,对流体与阀片间预留间隙对仿真计算误差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值与测试结果的比较,表明预留间隙控制在20微米范围内,可有效控制仿真误差。2.在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前提下,建立减振器传热分析叁维模型,揭示出减振器工作过程中温度在阀片与油液接触区域以及油液冲击区域较高,生热机理为:节流与冲击作用导致各层油液间剪切作用加剧。较前人所建立的集总、等效参数化传热模型更能详尽地揭示减振器工作时内部温度的分布以及热量传递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来钱,宁晓斌,王秋成[6](2010)在《车用双筒液力减振器的建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在设计阶段就能预测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的问题,基于Easy5软件建立减振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其中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对双筒液力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使用能描述减振器内部结构的基本参数,同时用小挠度理论对其核心元件环形节流阀片的变形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该模型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液力减振器的动态阻尼特性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0年12期)

刘建勇,顾亮,贺李平[7](2010)在《双筒式液力减振器开阀前内部流场的CFD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开阀前减振器内部流场变化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采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对减振器内部阀系的节流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将阀系的节流缝隙分为两部分进行数值仿真,确定了阀系结构中各部分对阀系节流压差的影响程度。通过试验测试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减振器的阻尼力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0年10期)

刘建勇,顾亮[8](2009)在《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空程性畸变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的基础上,确定了双筒式液力减振器力学示功特性曲线空程性畸变与减振器内部流场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分析减振器内部流场的动态过程,给出了减振器的空程性畸变的理论分析方法。该文的理论分析方法弥补了减振器力学特性曲线空程性畸变在理论分析上存在的不足,为合理设计减振器内部的各种参数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刘建勇,李庆伟,王国丽,张少静[9](2009)在《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低速阻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减振器内部阀系低速节流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低速时阻尼特性的数学模型.应用小间隙节流理论对节流片节流槽口的节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低速阻尼特性的主要参数.通过把缝隙节流等效为小孔节流的设计方法得到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彭观明[10](2008)在《筒式液力减振器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速度特性图、示功图是车辆减振器的重要动力特性参数,本文设计了一种机械式速度试验机.为克服传统的机械式试验机磨损快、滑块质量过大的缺点,设计了特殊的润滑与密封装置;同时广泛采用弹性铰链以消除联结间隙,大大降低了噪声.本机还设计了慢速装置(0.05m/s)以测量滑动摩擦力.用本试验机对叁轮汽车减振器进行实测,结果表明本系统测量可靠,操作快捷、方便.(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针对某车型悬架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进行整车道路试验及台架试验。利用时频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得出减振器异响源是减振器本身和异响声音的频率;利用力锤模态试验求出减振器部件和组合部件模态固有频率,分析出异响噪声源。对减振器异响噪声控制方面和试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马逸飞,丁渭平,王铃燕,张闻见,杨明亮.双筒液力减振器示功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2].王祥,田雪,王宏伟,孙晓帮.双筒式液力减振器异响试验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6

[3].李超.基于ADINA的筒式液力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吴英龙,赵华,王萌,张国刚.双筒液力减振器节流特性试验和仿真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

[5].丁伟.筒式液力减振器多场耦合动态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王来钱,宁晓斌,王秋成.车用双筒液力减振器的建模与试验[J].机电工程.2010

[7].刘建勇,顾亮,贺李平.双筒式液力减振器开阀前内部流场的CFD仿真分析[J].机械设计.2010

[8].刘建勇,顾亮.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空程性畸变的理论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

[9].刘建勇,李庆伟,王国丽,张少静.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低速阻尼特性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09

[10].彭观明.筒式液力减振器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J].泰山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论文-马逸飞,丁渭平,王铃燕,张闻见,杨明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