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加快信用卡消费业务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任卫东[1](2021)在《农行甘肃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黄月琴[2](2021)在《A银行BN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王奇[3](2021)在《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因素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之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同时,伴随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趋于饱和,银行信用卡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受国内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力度的影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只有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掌握主动。作为GF银行零售金融板块的明星产品,信用卡业务相较于其他同业,尽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发展中不断累积下的突出问题,如何提升信用卡业务竞争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稳健的发展,成为GF银行信用卡业务谋求发展首要思考的战略问题。因此,制定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并付诸实施,成为GF银行破解信用卡业务发展困局的关键。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GF银行信用卡业务为研究对象,探索制定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并探寻实施路径。在具体论述上,运用PEST模型分析外部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国内信用卡行业与市场环境,运用EFE和IFE矩阵定量评价影响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SWOT矩阵并结合GF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定性分析,制定出可供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选择的备选竞争战略,最终运用QSPM矩阵对所制定备选竞争战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差异化竞争战略是GF银行信用卡业务实现更好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不仅对GF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用卡产品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巩固并提升银行同业的信用卡业务核心竞争力,并预测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梁媛[4](2020)在《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银行Y分行凭借突出的专业优势和良好的声誉形象,依托本地授信企业开展联动营销带动了信用卡的爆棚式增长。然而,随着产品功能趋同、同业恶性竞争及信用风险抬头的出现,中国银行Y分行的信用卡业务正在丧失领先优势:一方面,经济下行趋势下信贷风险暴露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银行业争相布局信用卡市场以促进零售战略转型,导致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的崛起也重创了信用卡的行业发展。面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内忧外患”,中国银行Y分行要如何在营销竞争中赢得主动以提振信用卡业务的往日辉煌,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广泛查阅并梳理归纳国内外期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银行Y分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实际,深入当前信用卡营销的环境分析,指出中国银行Y分行的信用卡营销存在产品同质化、定价无优势、渠道多弊端和促销无差异问题。通过重新定位本地信用卡的四类目标市场,在数字化营销4C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系统的营销策略方案:产品策略方面,要树立科学理念、实施差异化经营并推动产品创新,鼓励客户积极参与信用卡的价值创造;价格策略方面,要优化盈利结构并节约顾客成本,切实提升信用卡定价的动态调控能力;渠道策略方面,要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信用卡营销渠道服务体系,依托无缝衔接的价值递送实现目标市场的即时满足;促销策略方面,要整合优化广告、活动和数字化营销的渠道作用,通过引导品牌对话,切实增强促销交互。为保障营销策略方案的实施,本文还从组织架构、人力支持、文化氛围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传统4P组合由于客户的广泛参与而被赋予了互联的商业化内涵,运用顺应时代趋势的数字化4C组合分析解决企业在营销管理中的问题,是对营销理论前沿的探索、应用和继承,因此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立足于中国银行Y分行的信用卡经营实践,制定系统化的策略方案和保障措施,对于解决银行信用卡在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亦能给银行同业的卡业务营销带来有益借鉴。
郭建辉[5](2020)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种新的模式和业态,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银行电子化和网上银行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加丰富完善,创新能力更强,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业务规模上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业务结构上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征信、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多种模式,当前已经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理财、支付、基金、征信等多个领域的业务;从覆盖范围上看,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经济中企业和居民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成为人们日常衣食住行、购物消费、旅游休闲、航空酒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支付方式,大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空间的优势,消除了地域的障碍,使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从政府层面上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由放任转为支持鼓励和规范监管。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主导下的金融体制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缺陷,如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匮乏。当前更多的金融资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我国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经济宏观与微观领域对金融有着“旺盛”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交易活动对金融服务有着高质量的需求,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有着享有金融发展“红利”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同样需要金融体系供给一种新的模式与业态,推动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三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脱实向虚”的趋势。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谋求上市为追求和目标,“圈钱”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网贷企业在“唯利是图”的驱使下,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宗旨,并自我循环,导致问题频发,使实体经济发展“供血”不足。抛开社会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捧”,回归理性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仍然是金融,其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和目标,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弥补了国有金融主导下金融体系的不足,提升了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效率,拉近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金融压抑,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社会上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拓展了金融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覆盖,满足了社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效率。因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形势下,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具有货币的功能、信用的功能和虚拟经济的特性,其深入到实体经济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资本与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相结合,通过货币流通和资本循环创造价值利润与社会财富是一脉相承的。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其虚拟经济的趋势更加凸显,同时借助信用的推力,其“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的特性加大,进而带来马克思所描述的投机活动和经济危机,因而必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促进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给出了两者的定义,这使后续的研究有了立足点。论文以我国目前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为背景,回顾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和路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阐述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在对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对本篇论文的框架进行引导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论文创新与不足。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三个方面,这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文中使用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表述,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本章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进行解析,随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演进阶段,揭示了演进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征,同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显着模式,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清晰路线。第四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本章从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市场中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现实矛盾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具有过度虚拟化产生的“脱实向虚”趋势与现象。在现实中,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体系供给缺陷的矛盾显着,因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必须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内生与外生条件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并促进了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本章首先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的显着优势。在这一优势的助推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四个路径得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外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正效应的引导,做好对负效应的规制。第六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模型,确立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了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8个季度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做统计检验,测算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相关值与结论。第七章是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美国、欧盟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在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完善政策体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王宁[6](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信用卡业务也取得了跨越式前进,近几年商业银行不断入驻吉林省,其营销手段和资本较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比有着较大优势,从目前吉林省信用卡市场的占有份额看,农业银行已经落后于同业,正因如此本文将以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用卡营销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营销策略以及其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分析了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的营销现状,发现其主要遇到以下几个问题:发卡数量远大于有效卡数量,既会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同时会造成资源浪费;营销方式仍主要依靠前台营销人员网点厅堂营销或亲朋好友介绍营销,没有充分利用电子自助渠道进行非现场营销;服务差异化不明显,根据客户的金融资产和贡献度享受到的服务基本一样。因此,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必须通过改变营销策略来提升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在此基础上,运用PEST方法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技术方面分析了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的宏观营销环境。通过波特五力模型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买方、卖方、现存竞争者的角度对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的微观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的信用卡营销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作出分析,提出相对可行的营销策略方案。通过分析市场上不同消费群里的需求,比对同业的竞争优势,结合总行信用卡部门的研发水平,为后续营销奠定了基础。运用STP分析法,对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情况,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进行研究分析,按客户在农业银行金融资产的不同进行细分,主要筛选出财富级客户、理财级客户、潜力客户作为目标市场。为了使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银行信用卡达到其目标市场定位,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制定了相关的营销组合策略,主要从传统的7Ps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物质环境七个方面加以论述:产品方面,强化产品创新,走特色化路线并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价格方面,在发展初期利用附加价值,尽快打开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开始关注产品中间收入;渠道方面,在构建网络渠道的同时深耕物理渠道;促销方面,加强产品宣传力度,丰富促销活动,重视客户服务并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营销。再从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风险把控机制三个方面对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的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实施保障措施。
刘晋吉[7](2020)在《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我国人均GDP逐年提升,人民消费能力和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提前消费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自从广发银行在1995年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之后,各家银行看到了我国未来的市场机遇,快速效仿并纷纷发行自己的信用卡产品,加入到了信用卡这片蓝海市场当中。随着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各家大型银行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信用卡业务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多问题的出现。信用卡业务想要盈利首先要达到一定的发卡规模,所以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了“跑马圈地”的发卡方式以快速占领市场,同时采取各种促销方式吸引客户的眼球。在此过程中,银行之间信用卡产品相互效仿造成的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手中都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每张卡的功能及额度几无差别,客户手中的信用卡大多成了睡眠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M银行也同样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的情况,要想从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势必需要对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运用PEST分析法对目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研究,并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分析得出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存在机会和威胁。同时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公司的资源及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几种备选方案。在战略选择中使用QSPM定量矩阵分析法详细比较三种业务层战略,分析得出M银行信用卡业务应选择差异化战略,并对该战略制定了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除了对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外,也对其他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孙恺[8](2019)在《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兴起,中国信用卡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以牡丹卡作为品牌产品,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市场上赢得了广泛好评。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加之产品同质化严重,QD分行的业务创新不足,营销策略的诸多不足,影响了QD分行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工商银行QD分行在信用卡业务的营销中,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客户需求积极调整营销策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论文首先对研究的有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对QD分行的内部营销环境和外部营销环境的分析,明确QD分行面临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随后,对QD分行信用卡产品目前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和服务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QD分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如功能创新不够,分期业务发展缓慢,促销活动宣传不到位,办卡手续复杂,人员对优质客户的营销能力欠佳等问题;论文最后根据QD分行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市场,提出适合Q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希望对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的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同行业其他银行信用卡产品的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柳叶[9](2019)在《农业银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商业银行当前办理的业务品种来看,信用卡分期业务是最具有盈利能力的产品之一,并已成长为银行吸引客户以及增加利润的重要业务。以前,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发展大多呈现出粗枝大叶的特点,如今信用卡分期业务的经营和服务越来越精细化。然而信用卡产品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产品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各家银行纷纷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应方案,以提高分期业务市场占有率。因此,商业银行深入探讨拓展信用卡分期业务的相关策略,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市场营销和企业发展理论,首先简要地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拓展信用卡分期业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调查了农行长沙分行当前开展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具体状况,分析其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同时,通过SWOT方法,指出了农行长沙分行在大力推动分期付款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优势、机会以及需要克服的劣势及挑战。再次,针对前文发现的劣势与挑战,指出农行长沙分行拓展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团队建议,开展培训督导,兼顾绩效考核与业务激励。在市场营销方面,明确业务定位,开发客户,优化产品,加强渠道建设,开展多样化促销;在流程管理方面,从信用卡的申请渠道、收费方式、还款渠道三方面进行优化,实现差异化发展。最后,提出拓展策略的实施步骤以及保障措施,以推动该拓展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研究基于战略定位与拓展策略理论与农行长沙分行的真实情况,对银行稳步拓展信用卡分期业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希望给同行业的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带来一些参考。
杨莉娟[10](2019)在《中国邮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深入推进,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也是适应市场导向的重要增长点。信用卡作为零售客户稳定器的作用,持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零售战略的稳固发展,当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已经从起步向小步快跑转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出能够发挥广东特色的信用卡营销策略的建议。本文在营销管理理论、客户价值理论、态势分析法等相关营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梳理了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信用卡营销的理论成果,并通过访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所辖地区的信用卡业务管理者,总结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广东地区信用卡业务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进行了简要的数据调查,对于现阶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的信用卡营销现状做出了优势的分析。最后,针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的信用卡消费者的用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包括信用卡消费者的偏好因素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的营销活动的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对现阶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的营销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从拓展市场以及风险把控等方面进行营销策略保驾护航。总之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的分析,为其发展提供一些可操作可改进的营销策略建议和保障措施。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尝试解决其他商业银行的营销问题,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其营销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对加快信用卡消费业务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加快信用卡消费业务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GF银行简介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2 信用卡业务研究现状 |
2.2.1 信用卡业务的基本逻辑及其在中国的起源 |
2.2.2 国外学者对信用卡业务的研究 |
2.2.3 国内学者对信用卡业务的研究 |
第三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 政治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四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
4.1 行业分析 |
4.1.1 行业总体分析 |
4.1.2 行业内部结构分析 |
4.1.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4.2 市场分析 |
4.2.1 市场供求分析 |
4.2.2 市场细分分析 |
4.2.3 顾客分析 |
4.3 竞争者分析 |
4.3.1 行业主要竞争者介绍 |
4.3.2 主要竞争者的战略 |
4.3.3 主要竞争者优势劣势评估 |
4.3.4 竞争态势矩阵(CPM矩阵) |
4.3.5 主要竞争者反应模式评估 |
第五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5.1 GF银行信用卡业务介绍 |
5.2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资源分析 |
5.2.1 渠道资源 |
5.2.2 产品资源 |
5.2.3 人力资源 |
5.3 GF银行信用卡业务能力分析 |
5.3.1 经营能力 |
5.3.2 创新能力 |
5.3.3 管理能力 |
5.3.4 营销能力 |
5.4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状况分析 |
5.5 企业文化分析 |
第六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与决策 |
6.1 GF银行战略目标体系介绍 |
6.1.1 企业使命与愿景 |
6.1.2 企业目标 |
6.2 GF银行总体战略介绍 |
6.3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
6.3.1 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设计 |
6.3.2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6.3.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6.3.4 SWOT矩阵 |
6.4 GF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决策 |
6.4.1 QSPM矩阵 |
6.4.2 战略决策 |
第七章 GF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实施保障与控制 |
7.1 战略实施 |
7.1.1 战略实施目标 |
7.1.2 实现路径与措施 |
7.2 保障措施 |
7.2.1 重构组织架构 |
7.2.2 人力资源保障 |
7.2.3 财务资金保障 |
7.2.4 企业文化保障 |
7.3 战略控制 |
7.3.1 风险控制 |
7.3.2 战略评价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营销组合理论 |
2.1.2 STP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3 研究综述 |
第3章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微观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环境分析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第4章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存在问题 |
4.1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现状 |
4.1.1 业务背景 |
4.1.2 发展历程 |
4.1.3 经营策略 |
4.1.4 营销业绩 |
4.2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问题 |
4.2.1 产品同质化 |
4.2.2 定价无优势 |
4.2.3 渠道多弊端 |
4.2.4 促销低质效 |
第5章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方案设计 |
5.1 营销目标确定 |
5.2 营销战略选择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营销策略方案制定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6章 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3 文化保障 |
6.4 信息化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 |
2.1.1 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 |
2.1.2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2.1.3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
2.1.4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2.1.5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2.2 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与界定 |
2.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界定 |
2.2.2 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功能与特征 |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 |
3.1 互联网金融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
3.1.1 互联网金融的货币功能属性 |
3.1.2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功能 |
3.1.3 互联网金融虚拟经济特性 |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阶段 |
3.2.1 货币形式的演变和互联网金融模式业态 |
3.2.2 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银行电子化阶段 |
3.2.3 2002年至2012年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阶段 |
3.2.4 2013年至今的金融全领域阶段 |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特征 |
3.3.1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基础 |
3.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创新性和递进性 |
3.3.3 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差异化影响 |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演进中的显着模式 |
3.4.1 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银行卡跨越和交易去现金化 |
3.4.2 大数据下的征信——社会信用体系的重构 |
3.4.3 金融混业经营——大型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 |
4.1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
4.1.1 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4.1.2 互联网金融过度虚拟化下的“脱实向虚” |
4.2 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缺陷的现实矛盾 |
4.2.1 实体经济中宏观和微观金融需求 |
4.2.2 传统金融体系下的金融供给缺陷 |
4.3 内生与外生条件的驱动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
4.3.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驱动条件 |
4.3.2 技术的外生驱动条件 |
4.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 |
4.3.4 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 |
5.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 |
5.1.1 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资金效率 |
5.1.2 扩大金融覆盖和激发市场内生需求 |
5.1.3 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改革 |
5.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
5.2.1 传统金融的延伸——金融互联网化 |
5.2.2 互联网融资模式——新型投融资平台 |
5.2.3 兼具效率与便捷的金融支付——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
5.2.4 技术升级的金融新形态——大数据金融和云计算金融 |
5.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效应 |
5.3.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正效应 |
5.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负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与指标选取 |
6.1.1 研究基础与设计 |
6.1.2 指标选取原则 |
6.1.3 研究指标的选取 |
6.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2.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6.2.2 相关数据的来源和说明 |
6.2.3 实证分析研究 |
6.3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和结论 |
6.3.1 互联网金融要素影响分析 |
6.3.2 非互联网金融相关要素影响分析 |
6.3.3 实证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
7.1 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
7.1.1 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和审慎监管制度 |
7.1.2 制定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
7.1.3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
7.1.4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 |
7.2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
7.2.1 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
7.2.2 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 |
7.2.3 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简介 |
2.2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 |
2.3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2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3.3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SWOT分析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 |
4.1 信用卡市场的细分 |
4.2 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3 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 |
4.4 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和致谢 |
(7)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战略的基本概念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2 竞争战略 |
2.3 企业战略的分析工具 |
2.3.1 宏观环境分析工具:PEST方法 |
2.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2.3.4 QSPM矩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银行信用卡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客户议价能力 |
3.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行业内部的竞争 |
3.3 机会与威胁 |
3.3.1 机会 |
3.3.2 威胁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组织架构 |
4.1.3 公司荣誉 |
4.2 资源分析 |
4.2.1 渠道资源 |
4.2.2 产品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经营能力 |
4.3.2 创新能力 |
4.3.3 管理能力 |
4.3.4 营销能力 |
4.3.5 服务能力 |
4.3.6 技术能力 |
4.4 优势和劣势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5.1 M银行信用卡业务SWOT分析 |
5.2 M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目标 |
5.3 M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选择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5.3.4 QSPM矩阵法 |
5.4 M银行信用卡业务战略实施 |
5.4.1 差异化目标客户选择 |
5.4.2 差异化产品开发 |
5.4.3 差异化客户经营 |
5.4.4 差异化获客渠道建设 |
5.4.5 差异化营销策划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架构 |
6.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4 强化财务管理 |
6.5 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2 理论概述 |
2.1 营销与服务营销的概念 |
2.1.1 营销的概念 |
2.1.2 服务营销的概念 |
2.2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2.2.1 目标市场营销 |
2.2.2 市场细分 |
2.2.3 目标市场选择 |
2.2.4 市场定位 |
2.3 市场营销环境 |
2.3.1 营销环境的概念 |
2.3.2 营销环境的分类 |
2.4 营销组合策略 |
2.4.1 营销组合策略概念 |
2.4.2 4p理论 |
2.4.3 服务7p理论 |
3 工商银行QD分行营销环境分析 |
3.1 工商银行QD分行及其信用卡产品简介 |
3.1.1 QD分行简介 |
3.1.2 QD分行信用卡产品简介 |
3.2 工商银行QD分行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3 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 工商银行QD分行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3.1 工商银行QD分行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3.2 QD分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4.1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目前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
4.1.1 信用卡产品的市场细分 |
4.1.2 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市场 |
4.1.3 信用卡产品的市场定位 |
4.2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4.2.1 产品策略分析 |
4.2.2 价格策略分析 |
4.2.3 促销策略分析 |
4.2.4 渠道策略分析 |
4.2.5 人员策略分析 |
4.2.6 有形展示策略分析 |
4.2.7 服务过程分析 |
5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的市场调查 |
5.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5.4 数据分析 |
5.4.1 人口特征状况分析 |
5.4.2 信用卡持有状况分析 |
5.4.3 信用卡满意度分析 |
5.4.4 信用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5 调查结果 |
6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6.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6.1.1 信用卡同质性比较严重 |
6.1.2 功能创新不够 |
6.1.3 分期业务发展缓慢 |
6.2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6.2.1 自主定价空间有限 |
6.2.2 信用卡服务费无差异 |
6.3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6.3.1 促销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 |
6.3.2 宣传不到位 |
6.3.3 促销手段不科学 |
6.4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6.4.1 网上办卡虚假材料较多 |
6.4.2 渠道建设科技支撑应该升级 |
6.5 人员策略存在的问题 |
6.5.1 客户服务跟不上营销发展 |
6.5.2 人员对优质客户的营销能力欠佳 |
6.6 有形展示策略存在的问题 |
6.6.1 网点功能配置不合理 |
6.6.2 信用卡宣传和展示不充分 |
6.7 服务过程策略存在的问题 |
7 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产品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7.1 产品策略 |
7.1.1 创新特色产品 |
7.1.2 研发区域性联名卡 |
7.1.3 丰富信用卡产品增值服务 |
7.2 价格策略 |
7.2.1 实行有条件免费定价 |
7.2.2 制定客户细分市场定价 |
7.2.3 针对客户转换成本制定相应的收费策略 |
7.3 渠道策略 |
7.3.1 完善网络营销平台 |
7.3.2 开发银联海外网络和结算能力 |
7.3.3 挖掘网点营销潜能 |
7.4 促销策略 |
7.4.1 利用数据库进行针对性促销 |
7.4.2 运用公共关系促销 |
7.4.3 加强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 |
7.5 人员策略 |
7.5.1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
7.5.2 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
7.6 有形展示策略 |
7.6.1 升级改造智能化设备增强客户体验 |
7.6.2 优化网点环境布置提升客户满意度 |
7.7 服务过程 |
7.7.1 简化办卡流程和手续 |
7.7.2 设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信用卡调查问卷 |
(9)农业银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环境分析 |
2.1 农行长沙分行及其信用卡分期业务概况 |
2.1.1 农行长沙分行简介 |
2.1.2 信用卡分期业务发展情况 |
2.2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外部环境 |
2.2.1 法规政策 |
2.2.2 市场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内部条件 |
2.3.1 组织架构 |
2.3.2 资源配置 |
2.3.3 企业文化 |
2.3.4 核心能力 |
2.4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SWOT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2 劣势分析 |
2.4.3 机会分析 |
2.4.4 威胁分析 |
2.4.5 综合分析结果 |
第3章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设计 |
3.1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目标与原则 |
3.1.1 信用卡分期业务的认识与定位 |
3.1.2 策略目标 |
3.1.3 制定原则 |
3.2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人力资源拓展策略 |
3.2.1 团队建设 |
3.2.2 培训督导 |
3.2.3 绩效考核和激励 |
3.3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市场营销拓展策略 |
3.3.1 客户开发与管理优化 |
3.3.2 产品创新 |
3.3.3 营销渠道拓展 |
3.3.4 促销 |
3.4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流程管理拓展策略 |
3.4.1 申请渠道 |
3.4.2 收费方式 |
3.4.3 还款途径 |
第4章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实施 |
4.1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实施措施 |
4.1.1 信用卡分期主体地位建立 |
4.1.2 业务数量和质量提升 |
4.1.3 部门与网点策略执行 |
4.2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实施保障 |
4.2.1 制度保障 |
4.2.2 技术保障 |
4.2.3 风控保障 |
4.2.4 企业文化保障 |
4.3 农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实施预期效果 |
4.3.1 促进业务发展 |
4.3.2 提高综合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邮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主题与方法 |
1.2.1 研究主题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营销管理理论 |
1.3.2 竞争战略理论 |
1.3.3 客户价值理论 |
1.3.4 信用卡营销策略 |
1.4 论文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2.1 国内信用卡业务现状分析 |
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2.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基本情况介绍 |
2.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外部风险形势分析 |
2.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存在问题 |
2.4 广东地区信用卡业务PEST分析 |
2.4.1 社会环境分析 |
2.4.2 政治环境分析 |
2.4.3 经济环境分析 |
2.4.4 技术环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消费者产品消费偏好因素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分析 |
3.1.1 问卷调查依据 |
3.1.2 问卷内容架构 |
3.1.3 问卷数据的收集 |
3.1.4 数据样本统计分析 |
3.2 信用卡消费者特征分析 |
3.2.1 消费者信用卡使用情况分析 |
3.2.2 信用卡消费者偏好因素探究 |
3.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营销活动效果论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
4.1 STP分析 |
4.1.1 细分市场分析 |
4.1.2 目标市场分析 |
4.1.3 市场定位分析 |
4.2 营销策略完善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服务营销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方案完善保障措施 |
5.1 突出特色产品,丰富获客渠道,加强新客引入 |
5.1.1 打造拳头产品,提升获客能力 |
5.1.2 深化客户挖掘,推动交叉销售 |
5.1.3 优化线上渠道,加强外部获客 |
5.2 打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商圈品牌,提高盈利能力 |
5.2.1 加强商圈建设,带动消费增长 |
5.2.2 注重存量客户管理,全面提升客户粘性 |
5.3 完善风控体系,持续优化流程,确保资产质量 |
5.3.1 加强省分协同,落实全面风控 |
5.3.2 优化授信体系,完善风险政策 |
5.4 优化业务流程,加强系统支撑,提升服务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对加快信用卡消费业务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行甘肃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任卫东. 兰州大学, 2021
- [2]A银行BN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黄月琴. 西南大学, 2021
- [3]GF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王奇. 兰州大学, 2021(02)
- [4]中国银行Y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梁媛. 山东大学, 2020(05)
- [5]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D]. 郭建辉.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王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7]M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刘晋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8]工商银行Q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孙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9]农业银行长沙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柳叶. 湖南大学, 2019(01)
- [10]中国邮储蓄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杨莉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