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家助学贷款是在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方式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推动下,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新探索。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具有准公共物品性、政策性和福利性、商业性和风险性以及主体多元性等特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以来,在解决贫困生上学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保障高等教育投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难题:“贷款难回收,政策难落实,操作难统一,学校难管理;学生不主动(还贷),银行不积极(放贷)”。究其原因,“违约与失信”行为是其焦点所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核心是信用贷款,因此“信用”瓶颈是制约该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构建并完善其信用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体系是指保障学生按时还款、银行按时付款及收回贷款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信息管理与服务、环境支持等框架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该体系面临基础薄弱、观念落后、法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成本巨大、管理水平低下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困难,因此,该信用体系构建完善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鉴于此,本文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历程、运行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境、难点。并围绕该信用体系的建构,探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体系的构建完善。本文认为,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建构完善的关键在于明确定位各相关主体的职责和作用:政府作为调控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政策法规制定、宏观风险调控、财政投入);社会作为支持主体,应发挥保障作用(就业保障、舆论宣传监督、信息资源共享);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发挥基础作用(诚信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的提高);银行作为操作主体,应发挥监管作用(还款机制、违约惩戒机制、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学生作为核心主体,应发挥自律作用(道德修养、诚信意识和能力提高)。上述各主体需要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保障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信用防线,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