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企业治理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软件企业作为高技术企业的典型代表,凸显研究与开发(R&D)人力资本价值,R&D人力资本的投入在经营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连续、高效、敏捷的R&D核心能力成为其生命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支撑基础是R&D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R&D人力资本是分析软件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起点,R&D人力资本产权的认可与实现是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巨大挑战,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持续升值导致主流公司治理理论向新企业治理理论拓展。软件企业典型特征决定了软件企业合约不同于传统企业合约的关键在于物质资本所有者不是被天然地授予了委托人资格。R&D人力资本的各种特征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对软件企业治理和成长起着核心作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无法应对软件企业内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成长的不稳定;如果要协调软件企业成长和经济体系稳定,必须重新塑造治理结构与机制。由此产生了软件企业治理评价问题。本文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公司治理经典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典型特征,通过澄清“治理”本质及其与“管理”的区别,科学地界定了软件企业治理的概念与内涵、边界与结构,提出并论证了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对象与指标体系。“软件企业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优化软件企业“控制权与组织租金配置”,协调软件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以R&D人力资本所有者为核心)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实现R&D人力资本和软件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最终维护软件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软件企业治理的终极目的和基本出发点是“组织租金优化配置”,软件企业治理通过“控制权优化配置”来实现“组织租金优化配置”,控制权是软件企业治理的基础和工具,控制权配置状况受软件企业治理边界约束限制。软件企业治理边界是指软件企业R&D活动中控制权与组织租金优化配置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具体对软件企业治理工具与途径的约束和规范。高层权力制衡、知识产权配置、R&D绩效评价、R&D人员激励、信息披露等五大维度直接影响着软件企业治理活动的范围与程度。其制度设计与安排状况决定了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力来源、运用和限制,定义了决策制定的内部程序以及不同主体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从而构成了软件企业治理结构与评价对象。我国现阶段软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与英美国家相比有很大区别,外部治理环境不完善、市场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充分、透明度低,企业控制权市场难以对其形成强有力约束。因此,本文在设计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多地是从“制度是否完备、程序是否规范”角度展开指标设计与评价,针对已经制度化、规范化的比较成熟的治理准则,再从“制度运作是否有效”角度展开指标设计与评价,形成了由17项二级评价指标与112项三级评价指标组成的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遴选出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2002-2004年度联合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展开治理评价研究,探讨了当前我国重点软件企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组关联分析与回归关联分析,发现治理总体绩效对软件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能力,软件企业治理水平越高,企业绩效也倾向于越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背景
  • 1.1.2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意义
  • 1.1.3 选题来源与基金项目资助状况
  •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1.2.1 软件企业的界定
  • 1.2.2 软件企业治理的概念
  • 1.2.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3 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2.1 公司治理理论关于软件企业治理分析与综述
  • 2.1.1 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与综述
  • 2.1.2 代理理论分析与综述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与综述
  • 2.2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与综述
  • 2.2.1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 2.2.2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关系研究综述
  • 2.3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研究综述
  • 2.3.1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 2.3.2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3.3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方式研究综述
  • 2.4 企业治理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件企业治理的基本框架
  • 3.1 传统的公司治理核心及其与管理的区别
  • 3.1.1 传统的公司治理核心
  • 3.1.2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 3.2 软件企业治理的涵义
  • 3.3 软件企业治理边界
  • 3.4 软件企业治理结构
  • 3.4.1 高层权力制衡
  • 3.4.2 知识产权配置
  • 3.4.3 R& D绩效评价
  • 3.4.4 R& D人员激励
  • 3.4.5 信息披露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对象分析
  • 4.1 高层权力制衡
  • 4.1.1 股东权治理
  • 4.1.2 董事会治理
  • 4.1.3 监事会治理
  • 4.1.4 高管层(TMT)治理
  • 4.2 知识产权配置
  • 4.2.1 R& D员工学习与培训
  • 4.2.2 企业内部知识产权认证
  • 4.2.3 企业内部知识成果引用
  • 4.3 R&D绩效评价
  • 4.3.1 R& D绩效测度
  • 4.3.2 R& D绩效控制
  • 4.4 R&D人员激励
  • 4.4.1 薪酬水平与结构
  • 4.4.2 股权激励水平与结构
  • 4.4.3 岗位消费水平与结构
  • 4.5 信息披露
  • 4.5.1 信息完整性披露
  • 4.5.2 信息真实性披露
  • 4.5.3 信息及时性披露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 5.1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功能
  • 5.2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5.3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权变影响因素分析
  • 5.3.1 软件企业股权结构
  • 5.3.2 软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5.3.3 软件企业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
  • 5.3.4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因素
  • 5.4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设计
  • 5.4.1 高层权力制衡评价指标
  • 5.4.2 知识产权配置评价指标
  • 5.4.3 R& D绩效评价指标
  • 5.4.4 R& D人员激励评价指标
  • 5.4.5 信息披露评价指标
  • 5.5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量化与分级
  • 5.5.1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指标量化原则
  • 5.5.2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等级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实证研究基本思路
  • 6.1.2 实证访谈问卷设计
  • 6.1.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6.1.4 数据处理方法与程序
  • 6.2 软件企业高层权力制衡实证聚类分析
  • 6.2.1 股东权治理实证聚类分析
  • 6.2.2 董事会治理实证聚类分析
  • 6.2.3 监事会治理实证聚类分析
  • 6.2.4 TMT治理实证聚类分析
  • 6.3 软件企业知识产权配置实证聚类分析
  • 6.4 软件企业R&D绩效评价实证聚类分析
  • 6.4.1 R& D绩效测度实证聚类分析
  • 6.4.2 R& D绩效控制实证聚类分析
  • 6.5 软件企业R&D人员激励实证聚类分析
  • 6.6 软件企业信息披露实证聚类分析
  • 6.7 软件企业治理绩效评等的实证结果
  • 6.8 治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6.8.1 治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分组关联分析
  • 6.8.2 治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回归关联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附录C 问卷访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着力提升国铁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9(06)
    • [2].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J]. 支部建设 2019(35)
    • [3].我国企业治理模式的症因索解[J]. 才智 2013(12)
    • [4].积极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支部建设 2020(02)
    • [5].浅议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在石油企业治理中的作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1)
    • [6].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的对策与热点[J]. 商学院 2012(04)
    • [7].论东亚企业治理模式的特征、问题及其变革[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8].大企业治理构架[J]. 董事会 2015(Z1)
    • [9].经理人薪酬、企业治理和绩效[J]. 国际学术动态 2012(05)
    • [10].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与民营企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J]. 中外企业文化 2020(07)
    • [11].加强现代企业治理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J]. 人民法治 2018(19)
    • [12].新常态与企业治理[J]. 浙江经济 2014(23)
    • [13].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4)
    • [14].流域中污染企业治理与退出的博弈分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5].优化黑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J]. 对外经贸 2014(12)
    • [16].“四位一体”的企业治理框架[J]. 中国中小企业 2010(05)
    • [17].企业治理中的“隧道挖掘”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15)
    • [18].大企业治理构架[J]. 董事会 2015(12)
    • [19].大企业治理构架[J]. 董事会 2016(01)
    • [20].大企业治理构架[J]. 董事会 2015(10)
    • [21].论企业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兼顾问题——基于企业治理模式的视角[J]. 改革与战略 2012(12)
    • [22].实干兴企 乘势而上[J]. 施工企业管理 2020(04)
    • [23].多元化治理: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治理的重建方向[J]. 比较管理 2012(02)
    • [24].民营企业治理问题研究及对策[J]. 改革与战略 2010(04)
    • [25].小析食品企业治理的消费者参与[J]. 医学与法学 2018(04)
    • [26].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治理整合研究[J]. 科学决策 2016(03)
    • [27].大企业治理构架[J]. 董事会 2015(09)
    • [28].论民营企业治理优化[J]. 成功(教育) 2011(04)
    • [29].中国民营企业治理与法律和社会资本互动机制研究[J].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1(03)
    • [30].警惕民营企业治理中的产权风险[J]. 资本市场 2009(12)

    标签:;  ;  ;  ;  ;  

    软件企业治理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